03.29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儒家思想本身并没有明显不足之处,只是后世儒生不能知其所以言与所以行,以死记硬背的形式继承表面上的条条框框,难怪

孔子坚持述而不作就怕贻误了后人。

师道之不传久矣”!

也难怪商鞅变法时提到一句很经典的话“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当年战国初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国内上下大部分人都不理解而是安于故俗,殊不知“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随时制法,因事制礼。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一句话,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不可厚古薄今。

真的是“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言归正题,下面讲述汉惠帝、唐高祖李渊与吴王孙权、唐太宗李世民、曹魏大将司马师对待错误的不同做法。

汉惠帝之文过饰非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资治通鉴》汉纪四:

帝以朝太后于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乃筑复道于武库南。奉常叔孙通谏曰:“此高帝月出游衣冠之道也,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古诗文网翻译】惠帝认为去长乐宫朝见太后及平时前往时,经常清道警戒,使百姓惊忧,便在武库的南面修筑了一条空中道路。奉常叔孙通劝阻说:“那是每月举行高帝衣冠出巡仪式的道路啊!子孙后代怎么能在祖宗的道上行走呢!”惠帝惊惧地说:“快快拆去!”叔孙通又说:“天子没有错误的举动;现在路已经修了,百姓也都知道。希望陛下在渭河北面再建个原庙,可以到那里去举行高帝衣冠出巡仪式,这样也扩大了宗庙,是大孝的根本。”惠帝便下令有关部门修建原庙。

《资治通鉴》讲到这个事件时,作者司马光有一段评论,在下就引用吧。

臣光曰: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高宗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人就算是圣贤,又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司马光讲到,圣明的君主怕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过错,而设立诽谤之木鼓励大家指出自己的过错,而儒生叔孙通却教汉惠帝文过饰非,真是贻误后人呀!此外还要补充一句,“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能知行合一者,方能成就事业,不然仍旧是夸夸其谈,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与隋朝灭亡不远矣。

唐高祖李渊之“业已授之,不可追也”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资治通鉴》唐纪二

上以舞胡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谏曰:“古者乐工不与士齿,虽贤如子野、师襄,皆终身继世不易其业。唯齐末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者以为殷鉴。今天下新定,建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擢舞胡为五品,使鸣玉曳组,趋翔廊庙,非所以规模后世也。”上不从,曰:“吾业已授之,不可追也。”

【古诗文网翻译】高祖任命跳舞的胡人安比奴当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规劝道:“古代乐工不能与士人并列,即便是像晋乐师子野、鲁乐师襄那样有道德的人,也都是世世代代不许改变所从事的职业。只有北齐末年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凡是拥有国家的人,都以此作为亡国之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一起起义的功臣还没有全部论功行赏,有才华的博学之士仍在民间没有得到任用,而先提选跳舞的胡人当五品官,让他作官佩印,行走于庙堂之上,这不是为后世立规矩的作为。”高祖不听,说:“我已经授予他官衔了,不能追回了。”

《资治通鉴》讲到这个事件时,也有一段评论,是陈岳的论述。

原文:受命之主,发号施令,为子孙法;一不中理,则为厉阶。今高祖曰:“业已授之,不可追”,苟授之而是,则已;授之而非,胡不可追欤!君人之道,不得不以“业已授之”为诫哉!

这不就是明显的叔孙通却教汉惠帝文过饰非的表现嘛!所以说俗儒们对后世统治者的毒害还是蛮深的呀!主要原因还是授业老师本身不知所以然,学生之缺乏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师道之不传久矣”!

吴王孙权之“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资治通鉴》魏纪一

吴王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王遣人呼昭还入,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荣,不以为恶也。”王默然惭,遂罢酒。吴王与群臣饮,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不持;王去,翻起坐。王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王,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王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王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古诗文网翻译】一次,吴王和大臣饮酒,亲自起身行酒劝饮,虞翻装醉倒地,吴王过去后,他又坐了起来。吴王大怒,手握宝剑要刺虞翻,在座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吴五,劝谏说:“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谁知道?况且大王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如今却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可以吗?”吴王说:“曹操尚且杀子孔融,我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论呢?”虞翻这才免去了一场灾祸。吴王也因此向手下人命令:“从今后,凡我在酒后下令杀人,都不得执行”。

这段原文比较长,但是里面讲到了很多典故与事件,舍不得精简,也是让读者能学到更多知识。《资治通鉴》在这里没有作评论,那就在下稍作论述吧。

1.对与错是相对的,正如祸福之相依相存,阴阳之此消彼长。这段文字提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荣,不以为恶也”,当局者怎么会认为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呢?对错成败当客观地以当时之目标与追求或者长远之规划为评判依据,为国者则考虑,某决策与行动是否利于国家收入与人民福祉,是否对中华民族长远之发展有利与可持续性?

2.吴王孙权之“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算是能清楚地认清了自己的过错,并且能以一种制度规避人性上的不足与犯错。可谓“制度规避错误”之典范!

3.读史修身、读史明智,莫不以前人之事迹警醒自己,当自己面对类似事情时能否清醒看清事物本质,此可谓之“读史修身”;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战胜不复”,同样的历史事件不一定会完全重演,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时,自己又能否辩证地认清现实,做出抓住事物本质的决策呢,此可谓之“读史明智”矣。关于读史修身明智之具体故事,诸多读者朋友们可查阅本公众号前面的一篇文章《读《通鉴》| 从汉光武帝、曹操对待谤毁的事迹,思考怎样读史修身明智?》(文章名称含链接)

唐太宗李世民之“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资治通鉴》唐纪九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之于市,既而悔之,因诏:“

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古诗文网翻译】河内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乱语,语涉诬妄,太宗下诏按察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道:“好德受疾病折磨而有证验,依法不当治罪。”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道:“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为讨人情而纵容阿附,蕴古按察结果与事实不符。”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集市中处斩,过后又后悔,因而下诏说:“今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须三次复议才得执行。”

唐太宗李世民这段事迹在《资治通鉴》里作者也没有作论述,那么在下也略作评论吧。

唐太宗之可谓能用人也!能惜才也!能直面人性之不足!

1.太宗使贤与不肖各得其所宜,则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四夷为一家,故而能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则无所不胜无坚不摧!此之谓“能用人也”!

2.太宗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珍惜生命、爱惜人才,进而人才乐为其用,真可谓“能惜才也”!

3.太宗此举乃历史上能“以制度规避错误”之又一典范也,或许太宗借鉴了历史上吴王孙权之“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之智慧,能“直面人性之不足”,太宗实乃能自我克制之千古一帝也。

曹魏大将司马师之“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资治通鉴》魏纪八

王昶、毌丘俭闻东军败,各烧屯走。朝议欲贬黜诸将,大将军师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

是岁,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雁门、新兴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古诗文网翻译】王昶、丘俭听说东部魏军失败,各自烧毁营地后撤走。朝臣议论想要把诸将罢官降职,大将军司马师说:“我没有听诸葛诞的话,才造成这样的后果。这是我的错误,各位将军有什么罪?”于是全部宽宥了他们。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下令让并州与他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队伍尚未集中起来,而新兴、雁门两个郡的胡人由于路途太远,惊疑不定而反叛。对此事,司马师又向朝廷大臣谢罪说:“这是我的错误,不是陈雍州的责任!”因此人们都行惭愧而对司马师心悦诚服。

这段历史《资治通鉴》引用了习凿齿的论述,写得蛮好的,有如下三方面道理值得借鉴,原文与古诗文网翻译如下:

习凿齿论曰:

  1. 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

  2. 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丧,上下离心,贤愚解体,谬之甚矣!

  3. 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况于再乎!

1.司马大将军以两次失败引咎自责,错误消弥而事业却兴隆了,真可谓智者之举。

2.如果讳言失败推卸责任,归咎于各种原因,经常自伐其功而隐匿失误,使上上下下离心离德,各种人才分散解体,那谬误就太大了。

3.身为君主之人,如果能掌握这个道理来治国家,行动失误却名声远扬,兵力暂时受挫却能最终战胜敌人,那么即使失败一百次都无妨,何况只有两次呢!

总 结

为什么毛主席从《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腐儒思想对当权者的毒害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

历史真的是如此地相似,智者能防范于未然,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国运昌盛,达成秦始皇之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之梦想。而这一切非常需要我们读史修身、明智,从历史中学到道理,修养自己,明智决策。倘若能如此,又有何理由不传万世哉!

俗儒腐儒之毒害当权者虽多,应归根于这些太子们从小接受了腐儒之类的形而上学的教育(师道之不传久矣!!!),自身又缺乏对实际的接触与格物致知般的思考,故而出现了虽善于言辞却不知其所以然。然而亦有以上明君能清醒地抓住事物本质来取舍决策,可见非国运之周期规律使以往朝代很少超过300年,而亦人事使然也。

至于如何建立万世基业,小生在此不敢高论,但是“以制度规避错误”是很可行之法,对于当权者来说人性之修养、磨砺非常重要,而更加重要的就是人民信息化,真正达到圣人设诽谤之木规避错误的理想,真正达到贞观、贞明之治!这一点亦为毛当年回复某民主人士提到的国运周期律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