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是這麼回事,和我們普遍認知不一樣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征戰殲滅韓、趙、魏、楚、燕、齊,而後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禮記·中庸》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文字統一具體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秦朝宰相李斯省改大篆為小篆,是否說統一六國後,摒棄其他文字,僅採用小篆作為唯一書寫的文字?其實不然。

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是這麼回事,和我們普遍認知不一樣

大篆小篆文字區別

秦代統一文字並非統一小篆,限制先前六國文字的使用,而是以小篆為核心的八體等級與使用範圍,做了一系列規定,所謂書同文,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字體形態等級及其書體的使用規範,並不是指單一使用某一種字體,而是不同的場合書寫採取不同字體。秦書八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蟲書:多用於青銅器銘文,兵器,旗幟、符信,印章亦有使用

署書者,題表官號於門匾貨書封

……

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是這麼回事,和我們普遍認知不一樣

秦始皇統一文字

秦使用最廣的兩種字體是小篆及隸書

小篆,以李斯《倉頡篇》,趙高《愛歷篇》,胡毋敬《博學篇》,所謂三倉為字書,即以此三人編寫的字體,為標準小篆用字,小篆在秦國是正體,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詔書、及紀念性質的刻石等,正式莊嚴場合的使用字體,都為小篆撰寫。

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是獄吏,屯戌下級佐吏使用的低級官書,由於隸書較為簡練,書寫方便,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秦漢後自成一種書寫系統。

文字最初是作為語言無法滿足人民思想傳遞的一種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傳遞,交流。

先秦時代,各國文字形體,寫法不同,不易辨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了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一種進步,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意義重大,所以多少讓我們誤以為,小篆為書同文的單一字體的採用。

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是這麼回事,和我們普遍認知不一樣

文字統一

現代,我們日常所寫的正體是楷體,繁瑣,複雜的小篆依然出現一些印章、莊重銘文上,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仍舊為許多書法愛好者喜歡,任何時代,使用多少種文字,並不矛盾。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標準化,規範了漢字字形的整齊,統一,利於思想文化的傳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