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名師點評高考作文《寫給未來的18歲》:筆下千言 仍須胸有成竹

本網訊 (記者 譚理 通訊員 王卿 姜茜昱)6月7日上午,2018年高考首場語文考試結束,今年高考作文題目為《寫給未來的18歲》。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写给未来的18岁》:笔下千言 仍须胸有成竹

名師點評

長沙市雅禮中學高級教師張世程: “猜中了!”“差不多就是那個題!”“寫過了!”相信今天考完第一場,或者這個題一面世,不少學校不少人(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就這麼歡呼。那是因為類似的題已經練過而且連過不少。

這裡,忍不住要不合時宜地潑點冷水!的確,不同於曾經的湖南高考,全國卷一點兒也不迴避熱點,也絲毫不怕猜題押題和曾經練過。什麼理由?試設想,一個平時寫作不怎麼樣的考生,如果不是照搬好好打磨而成的優作,或者“抄襲”一篇與題目要求完全吻合的佳作,又能怎樣?一定能得高分嗎?關鍵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長期以來生活閱讀寫作而形成的素養與能力始終是最重要的。顯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切實的“長期任務”。

今年的各位考生,大多數就是“世紀寶寶”長成的。18年了,我們走在路上,“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從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奧運會,從首次太空授課到“村村通”與“精準扶貧”,乃至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這些都經歷過,可是否真切地關注過觸動過思考過?更有未來的全面小康與基本現代化,又是否真心地瞭解過憧憬過展望過?如果一樣也沒有,就很容易寫得看似“高大上”實則“假大空”,這樣的文章多了,自然要讓那個特殊的讀者生膩提不起精神,縱是審美也會疲勞,審“醜”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平日裡的生活積累和讀寫思考,是萬萬不可忽視的。一點兒也不能“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肯定是不能展開真實的“聯想和思考”而真切為文的。這當然不只是素材積累的問題,更是要把“我”這一“個體生命”同社會、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命運連結起來,並且能“心有慼慼焉”,從而觸發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唯有如此,文章才可以真正出類拔萃。而這,剛好是高考選拔功能的體現,也正是體現語文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的要求。

接下來說說“關鍵任務”——“聯想和思考”。命題特別突出“以上材料觸發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這裡不妨分解為兩點。

一是切實的“聯想”。無疑要由材料“觸發”聯想。當然可以從一則或幾則材料生髮自己的聯想,就是怕“大而空”。相反,如能讀著讀著材料,突然對接了自己的生活體驗,由此聯想開去,由小及大,這是太好不過的事情了。如此一來,或許就能真切起來具體起來,而不至於大而空了。比如,現在還記得孩提時看電視播出汶川地震或奧運的某一幕,或者一直對網絡普及有特別的瞭解和興趣,或者對於那條鄉村路拓寬硬化通了汽車頗感興奮與激動,或者自家親戚家接受了精準扶貧從而感受到希望與幸福,當然還可聯想到相關的類似的有過切身體驗的事情,這就找到了多麼好的生髮點。

二是切實的“思考”。應該是在聯想基礎上生髮“思考”。那種不經大腦毫無邏輯思辨可言,只是唱一通頌歌的文章應該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命題中這樣一句提示語不容錯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這意味著,把“際遇”“機緣”“挑戰”“使命”這幾個關鍵詞連結起來,可以又這樣一個基本的思考邏輯:作為00後,我們已經或即將經歷甚至親身體驗的種種,都是“際遇”,也給我們帶來“機緣”,但也面臨“挑戰”,自然要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因此,我們理當把青春與生命放在這樣一個大語境大格局裡,思考應該有著怎樣的責任與擔當,或者如同一首校歌所唱的——“及時奮發精神,好擔當宇宙”,讓人真切地感覺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有關於生命成長青春律動與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協奏曲。而且越具體越切實越可踐行越好,通俗地說,越“接地氣”越動人——一如大地上茁壯出生機勃發的大樹。

還有一個“情境任務”不可忽視。我們是否感覺高考寫作的風向在變?不僅“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還在於努力推動“真實情境下的真實寫作”。其實,我們學生也分明感覺到這有點像英語作文以李華的名義寫點什麼。單看課標Ⅰ卷,從2015的給小陳或其他人寫一封信,到2017的向外國朋友介紹你所瞭解的中國,都是如此。而今年的“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這是現在18歲的“我”跟2035年18歲的他們(他,她)進行一場切實的對話,你當然要將這個“我”(自己)擺進這樣一種特定的對話情境裡,你說什麼怎麼說,都要有一種合適的身份意識對話意識。至於要不要寫成書信格式,倒是無關大礙。

好吧,光是說“切實做‘任務’”,就說了這麼多,但還是有必要提起,明年的以後的高考寫作怎麼考,不好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還是“切實做‘任務’”。至於是不是仍能猜中押中題?想必有些難吧,總覺得心存僥倖的虛妄該是不切實的!而真的讓不少考生背上一篇精心打造的“佳作”抄襲過去,那也是比較可怕的事情。所以從長期的讀寫生活到考場寫作,還是要“切實做‘任務’”。這樣才靠譜,才切實,才接地氣。

長沙市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劉偉:2018高考大戲如期上演,一卷作文給人熟悉而又驚豔,有很好的導向性。

一、熟悉的味道

今年高考作文繼續採用任務驅動,要求考生在設定的語境中,帶著指定的任務或指令作文。較好地體現了可寫性、選擇性等教育部考試中心對作文評價主要依據的標準。

如可寫性。可寫性是指試題的內容不深奧,考生不陌生、有背景瞭解。試題所列材料之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太空授課、互聯網普及等社會熱點、國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容易讓考生受到情感觸發和思維碰撞。

如選擇性。選擇性指考生對立意角度、文章內容、文體樣式、表達方式等進行選擇的可能性和多樣性。可選擇的越多越好,給予寫作的空間就越大。試題題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等讓考生角度、立意和文體上有很大的騰挪空間。

如難易度。難易度指高考作文試題的難度。試題的難度主要是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強度、可開掘的角度等因素決定。今年作文仍然走的是淡化審題的路子,考生跑題的可能性小,這是易;但要讀懂材料及題乾的指令,找到一個較好的切入口,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又很不容易,這是難。

二、驚豔的感覺

驚豔之一是材料的構成。七條材料,從2000年“世紀寶寶”出生,到2018年“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再到2020年全國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時間為經,貫串過去、現在與未來,實際上也是讓考生有一種歷史的縱向思維,而“世紀寶寶”、“天宮一號”“村村通”“精準扶貧”等又在考查考生橫向思維。我們以往強調的思辨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驚豔之二是題幹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同行、成長,追夢、圓夢”等關鍵詞讓高考選拔考試對考生情懷的要求如麗日晴空,光焰奪目。至於“時光瓶”的開啟等寫作指令,學生作文虛化或弱化都無傷大雅。

三、良好的導向

毋庸諱言,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我以為今年高考作文試題的“良好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價值導向:綜合材料,今年高考作文的最恰切的立意應該是:胸懷家國,懷揣夢想,與時代同行。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器,有家國情懷,有歷史責任,有未來擔當,是每一個年輕學子應該具有的品質,應該是高考選拔人才的首要標準。優秀的考生就是應該有大胸懷,大視野,大擔當。這樣的寫作命題勢必有利於將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細化、實化、具體化。

教學導向:淡化審題,讓考生通過如何寫來決勝考場;胸懷天下,不死讀書,不讀死書,讓考生心關天下,通過視野情懷能力展示自己。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本是寫文章根本。過去這一點做的不好,現在回來了。我們的作文教學今後就應該走這條路,讓學生不止會吟詠風花雪月,而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認識世界,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理性思辨,暢所欲言,展示他們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與綜合素質,激發他們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當然,由於作文緊扣社會熱點,也有可能出現教學上押題和寫作上套作的可能。今年湖南六校聯考的作文題就與高考題有很大的相似度,不可避免會出現套作的現象。這是不足,但瑕不隱瑜。今年高考作文題是一個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