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看完《影》,松了一口气,张导终于回到讲故事上面来了。

一个反转再反转的故事,虽然也会猜到结尾,但看得出是很努力地想取悦观众的。因为时代设定模糊,而且又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古代”,所以呢,看似舞台布景的“境州”城也就得到了理解。只是沛良的大殿里面的书法条屏看起来太像里芬斯塔尔的大旗,张导一直以来都很迷恋纳粹美学,这一点在奥运开幕上表现得最淋漓尽致。可是他不知道时代变了吗?大伙已经看腻歪这一套了。什么都是一大片,什么都是一大排,什么都是一大堆,特像土豪在炫富。而且弄这些东西也确实需要烧钱,难怪王朔说张导是搞装修的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最出戏的是世界上第一个氧气筒和手枪的发明,以及旋伞飞车的使用,我还以为诸葛亮叛变了呢。那个太极大船真像从徐克的电影里直接穿越来的。好吧,至少有气势。可是张导不知道观众看了旋伞飞车肯定会说这是“团体操”吗?我们都知道团体操是张导的特长,但是不能总用,总用的话,好像张导只会这一招似的。既然这个电影这么有诚意,这么有期待,都要送去金马奖了,那就不要用“强项”了。要知道这不是招牌,而是砸招牌。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相对于张导的诚意,这些都是可以忽略的。不能原谅的是一个得过金熊奖,金银狮奖,戛纳评委会大奖的国际大导演,居然不会使用电影语言。让我对前面这些荣誉感到怀疑。张导自己评出的三甲里面没有《红高粱》,他自己说那时候他还不懂什么是电影。这个我相信,他只是用满腔热血就拍出了震撼人心的血色高粱。他还说,“不是懂得越多就做的最好”,这个我也信。作者在失去了原始的直觉和冲动之后就开始变成一个学者了,而学者是不用感情的,他只用技术。所以懂得太多的张导才会拍出《英雄》。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可是,可是,张导真是很“懂”吗?他总是看过很多电影的吧?他难道不知道电影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吗?如果电影就是“讲故事”的话,为什么我们不去听评书?不去看电视剧?不去看原著?而要看电影?电影是有自己的特定语言的。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比如,电影最忌讳用“对话”来完成叙事。话剧和电影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表演”,而后者是“表现”。为什么一定要在境州敷药的时候大喊他的遭遇呢?为什么一定要问他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特吕弗说过“凡是说出来,而不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观众都会无动于衷。”电影最怕解释性的对白,这样就变成连环画了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如果能用一个道具不是更好吗?如果境州身上有一个胎记,那是他和境州城的联系,不是更加有说服力。如果他在梦中喊着“妈妈”,而夫人的手来轻轻安抚他,境州起身狂乱地抱住夫人还在喊“妈妈”,这不是既表现了思乡也表现了相思?那个榻前灯的设定很好,可是为什么要用对白来表达呢?不应该是这样的吗?“大战之前,夜深了,夫人来到境州塌前吹息了油灯。境州猛地惊醒,‘谁?’黑暗中,只听见境州的呼吸,伴随着剧烈的心跳声,我们不知道这心跳到底是夫人的还是境州的。朦胧中可以看见夫人的剪影,半天,境州才小声说:‘我害怕。’”电影自己的“语言”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他还是对观众心理上的刺激。给了观众一个“梦境”。我给张导一个建议,最好回家好好复习下默片,学学怎么样才能不用“对话”交代情节。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这个电影号称水墨电影,可是中国水墨画不是很讲究留白?

而张导实在是说的太多,说的太满了。你说得越多,别人知道的就越少。不应该给观众留点想象的余地吗?夫人看见那块可以移动的砖没必要那么紧张吧?也许这是子虞和夫人之间的游戏呢,也许这是子虞和夫人之间的默契呢。为什么一定要说出“因为遇到了你,我才选择留下来”这么傻的话呢?不应该是从境州的眼神里流露出对夫人的爱慕吗?比如弹琴时,给境州的眼睛和夫人的芊芊细指一个特写,不是一切都在不言中了?为什么子虞一定要和田战解释替身的由来,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是叔叔给自己找了个替身。如果这些都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一切都是老谋深算的子虞所为?而这种机关算尽的聪明恰恰最后又断送了子虞的身家性命,让观众对人物命运有了一个感叹号。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名字叫《影》,可哪里有那种光影的幻觉,哪里有一个两面人的迷思,不是“只有主体才有替身”或者“替身,何尝不是主体”这样几句台词就可以解决的。如果,在太极图上子虞、境州、夫人那一战,镜头快速地切换到三个人的眼神,这里有找到秘籍的子虞意气风发的回光返照,有已经打定主意的境州的心怀鬼胎。一瞬间观众模糊了子虞和境州的分界。当三人落定,雨水中的倒影,两个男人站在夫人的两边,你能分出哪一个是子虞,哪一个是境州吗?

张艺谋就像小李飞刀,只会三招也能横扫影坛

张导真的不懂电影吗?那场从头下到尾的雨,让人走出影院,还以为外面也在下雨。那个开放式的结尾,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呼应,一个主观镜头的大特写,夫人停住了脚步,她急促的呼吸,犹豫的眼神,微微颤抖的手指,那束锁孔里的光,已经说明了一切,而这,正是电影的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