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禁酒令"小史: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

一、唯一一部被废止的宪法修正案

美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自从以宪法建国之后,凡是一切涉及政府权力及公民自由的根本性问题,都以修正案的形式来补充宪法内容。

比如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携带持有枪支权利的第二修正案等等。

但在美国的宪政历史上有一个尴尬的例外,那就是第十八修正案及为了落实修正案而专门制定的《沃尔斯特法案》(俗称"禁酒令")。

它有两个特殊之处,第一,它是一部限制公民权利的修正案;第二,它在施行14年后,即被废止。

有意思的是,当初通过第十八修正案时,似乎是民心所向,毕竟它是美国长达一个世纪的禁酒运动的结果。

但在14年后废止它时,又是众望所归,因为它触及了美国法律与民众之间最紧张的冲突。

美国的民意与立法机构究竟靠谱不靠谱?

一个建立在个人自由和权利之上的国家,为何会出台一部告诉他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法律?

而隐藏在这部"禁酒令"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复杂背景和历史教训?

美国PBS电视台于2011年,出品了一部三集纪录片《禁酒令》。

在5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肯·伯恩斯和琳恩·诺维克,以翔实的历史背景资料、深刻地分析反思,带领观众走进了美国那段围绕着禁酒运动,复杂又耐人寻味的博弈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禁酒令"。

二、美国饮酒传统与禁酒运动的发端

美国人的饮酒历史悠久,酒精与苹果派都是美国的代名词。

当"五月花"号搭载着第一批新教徒来到马萨诸塞州时,船舱里便装满了一桶桶的啤酒。

就连美国早期的各个总统,都与酒关系密切。

林肯年轻时卖过烈酒。

乔治·华盛顿在战争期间为每位战士提供半杯朗姆酒。

约翰·亚当斯,每天早晨一起床,就要喝一大杯烈苹果酒。

托马斯·杰弗逊酷爱收集上好的法国葡萄酒。

不但上层人士喝,底层劳动者更是嗜酒如命。

牧师喝酒、工匠喝酒、运河挖掘工人也喝酒,就连内科医生,为病人推荐的都是威士忌和白兰地。

美国人喝酒的场合和理由,更是无所不包。

参加婚礼喝酒、参加葬礼也要喝酒,选举成功了庆祝喝酒、选举失败了喝酒消愁,就连围观绞刑都要喝酒。

喝酒,已经融入了大部分美国人生活、工作的缝隙角落。

早期的美国民众,还只是饮用低度的葡萄酒和啤酒,但随着蒸馏技术的出现,高度酒精开始生产出来,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它的妙处。

19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谷物、玉米、燕麦、小麦,因为这些农作物,都是可以蒸馏出烈酒的原料。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当时美国社会饮酒的风气之盛:在1830年,超过15岁的美国男性,每年要喝掉相当于88瓶威士忌,这个数字是21世纪美国人饮酒量的三倍。

随着而来的,也是酗酒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到处都可以看到醉卧街头的人,酒鬼遍布监狱、救济院和劳改所,许多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薪水,都用来购买酒,女人和孩子成了受害者,遭受到醉酒男人的殴打和虐待。

人们开始担心,酒精会毁了这个国家。

当然,说所有美国人都爱喝酒有些绝对,因为有一些人,痛恨酒精、也痛恨喝酒的人。

而这些人自发抵制民众饮酒的抗议行动,早在"禁酒令"生效的100多年前就开始了。

1826年1月的一个下雪之夜,康乃狄克州的莱曼·比奇牧师,去乡下看望他的教民,教民妻子向牧师哭诉:丈夫对于酒精的爱,已经超过了他对于上帝和妻子的爱。

莱曼比奇牧师之后又多次听到了类似的悲剧,酗酒导致男人丢掉了工作,家里积蓄被喝光,妻子和孩子也受到殴打。

而这一切的罪恶,全都是因为酒精。

莱曼·比奇牧师深感震惊,开始在礼拜日时大力宣讲饮酒的罪恶。

因为良好的口才和酒精的罪恶,牧师的讲道词所造成的影响,最终连他本人都始料不及。

在接下来的100年间,美国各阶层和行业的人,为了禁酒这个话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激辩与博弈。

三、禁酒运动背后的历史拼图

谈起禁酒运动,就不能不说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禁酒运动的产生及壮大,其实是当时在美国的特定历史阶段中,由各种新兴力量共同合流而成的。

梳理美国禁酒运动从兴起到巅峰的各个阶段,有学者研究总结到:"维护美国的清教传统和净化社会的冲动,构成了禁酒的思想动因;传统美国社会对移民潮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抵制,又进一步助长了禁酒的思潮;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为禁酒提供了现实的理由。"

随着新教在美国的崛起,新教徒希望对这个国家包括饮酒在内的各种罪恶进行清洗,这对传统基督教产生了冲击。

而投身于废奴运动的那些改革者们,也看到了饮酒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也认为它是有罪的,甚至把戒酒的意义同解放黑奴的意义等同起来。

受酗酒危害最深的家庭妇女,在社会禁酒风潮的感召之下,积极投身其中,并与之后兴起的争取女性政治权利的运动合流汇聚。

这些力量汇合在一起,开始对饮酒行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被称为"禁酒运动"。

一开始,运动还仅仅限于劝阻酒鬼们进入酒馆饮酒,而只有威士忌之类的烈酒才被视为应该禁止的东西。

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某一项运动在参与人数众多、各方利益纠缠其中之后,便会走向失控。当人们把社会上的贫穷、失业统统归罪于饮酒时,事情的走向便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要求美国全面禁酒。

四、因内战而中断的禁酒运动

随着社会容忍温度的不断下降,美酒的河流终于开始逐渐封冻,而第一个结冰之处,便是渔夫、伐木工等饮酒人群众多的缅因州。

1851年6月,缅因州的立法机构,第一次投票禁止致醉饮料的制造和销售。

有了法律的支持,一直痛恨饮酒的州长尼尔道带领手下开始查抄酒馆,而以爱尔兰为主的愤怒暴民开始抵抗。州长下令民兵队开枪,最终导致7人受伤,1人死亡。

法律有了,民众却开始寻找法律的漏洞,并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渔夫沿着缅因河狭长陡峭的河岸,将酒精走私上岸。

因为不能出售酒精,酒馆便开始高价出售咸味饼干,并免费赠送一杯酒。

因为医用饮酒是允许的,所以缅因州的内科医生开始通过开处方来赚取外快。

游商小贩把酒藏在裤腿里,在大街上四处游荡,寻找买家。

继缅因州之后,还有许多州通过了类似的立法。但在民众对待酒精的迫切需求之中,这些法律在1860年之后就名存实亡了。

1860年,禁酒运动与女性参政权以及其他改革一样,逐渐失去了后劲儿,因为美国到达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北战争爆发了。

随着战争的持续,联邦政府急需增加收入来维持战争,于是在1862年,联邦政府以每张执照20美分的价格,将烈酒销售又合法化了,另外还向制造商收取每升蒸馏酒5美分的税。

就在短短的几年后,酒精税收入就达到了联邦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工业革命与酒馆盛世

美国内战结束后,成千上万的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波西米亚及东欧移民,涌入了新兴的城市之中。

移民包括饮酒习惯在内的生活方式,与本地民众产生了冲突。

美国社会饮酒的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工业革命之中,诞生的大批产业工人。

这些产业工人以移民为主,而他们辛苦工作一周之后,唯一生活乐趣,便是酒馆。

酒馆可以抚慰移民者身在他乡的孤寂,舒缓辛苦劳作之后的疲乏。酒馆就是男人心灵的庇护所。

而且,酒馆对于美国民众来讲,又不完全是一个喝酒的地方。

它可以是一个美国移民的会客厅、职业介绍所、游乐场、语言培训学校,甚至是收信件时的地址。

工会、兄弟会、老兵联盟,各种依托美国产业工人而成立的各种组织,都在酒馆内成立。

纪录片《禁酒令》中说:"酒馆,就是美国工人阶级的私人俱乐部。"

而一些头脑精明的德裔美国人,为了满足同胞对于家乡啤酒的渴望,在美国成立了一大批啤酒公司,并大赚特赚。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啤酒行业的迅猛发展:1850年时,啤酒商们只酿造了136升啤酒,而到了1870年,这个数字就蹿升到了2000升。

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啤酒商们成立了游说集团:美国酿酒协会。这个协会十分封闭,成员彼此之间只用德语开会交流。

六、女性禁酒与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酿酒商人的影响力剧增的同时,被内战压抑的禁酒运动,也开始萌发新枝。

因为男人酗酒的最直接受害者就是女性,所以女性在禁酒运动中作用突出,这也是她们第一次参加社会活动。

而在这之前,美国女性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处于从属地位。

在之后的50年中,禁酒,与一个更加激进的事业—女性参政权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1873年12月23日圣诞夜,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名叫希尔斯伯勒的小镇,约200名身穿黑衣的妇女,高唱圣歌《将恐惧托付于风》,行走在小镇街头。

而领头者,是一位名叫艾丽莎·简·汤普森的女性。

汤普森本人深受酒精之害,她的长子身染酒瘾,死在一个醉酒庇护所之中。

这群妇女组成的游行队伍,先是站在一家药店门前,直到店主保证不再向医生的处方提供酒精后,方才离开。

队伍又开始走到一家酒馆门前,跪下来开始祈祷,直到酒馆关门。

这种方式,是一种激烈的非暴力抵抗方式。人们似乎并不反感这些女性的行为,几天之内,类似的运动便在俄亥俄州各地爆发。

但这些女性遭遇到的敌视也是众多的。

移民人数众多的城镇,酒馆内喝醉酒的暴民们咒骂跪在门口的女性。

辛辛那提市的消防公司,向祈祷的女性喷洒冰水。

酒保将啤酒泼洒妇女们一身,然后推她们进入雪地。

甚至有一家酒馆的店主,拖来一门大炮放在门口,威胁说要向第一个靠近酒馆门口的人开炮。

一位女性毫不畏惧,爬上大炮与其他姐妹们高声唱歌,最后,那个店主投降了。

这场妇女主导的禁酒运动,席卷了美国31个州的911个社区,导致1300家酒精销售场所关门歇业。

但是,这些走上街头的女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而那些酒馆,最终又都陆续开业了。

女性们意识到,没有专门组织的长期系统性工作,没有法律的约束,单单依靠道德的劝告,是永远无法使男人们戒酒的。

七、人永远是目的,而不能当做手段。

提到美国禁酒运动中的女性组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简称"WCTU"。

这个组织成员在鼎盛时期多达25万人。组织的领导人,是美国著名的女性教育先锋和女权捍卫者F·威勒德。

自从1879年执掌"WCTU"之后,除了禁酒运动之外,威勒德还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和同工同酬、建立醉酒女性之家、在全美小镇和城市广场安装了公用水井、建立免费幼儿园、建立监狱内的女性监舍以及将女性性行为的许可年龄,从10岁提高到了16岁。

但为了禁酒,"WCTU"也做了许多为后人所诟病的事情。

比如通过科学禁酒教育部,将美国公立学校课本中关于人体结构的内容大量篡改,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科学观念。

比如一杯酒就会烧掉从喉咙到胃部的黏膜,并且腐蚀肝脏和肾脏;喝多酒精之后人会自燃;酒鬼的胃部解剖图显示是黑色的等等。

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美国公立学校的课本中,误导了当时的2200万孩子。

"WCTU"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将错误信息通过教育系统植入孩子们大脑,并达成自己目标的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恐怖。

人永远是目的,而不能当做手段。

八、酒精终结者:"反酒馆联盟"

1893年,俄亥俄州的奥柏林,一个对抗邪恶酒精的反抗组织—"反酒馆联盟"成立了。

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压力集团,也正是这个联盟,通过数十年一场场艰苦、细致、政治影响力巨大的行动,最终促成美国国会立法,通过了"禁酒令"。

"反酒馆联盟"的灵魂人物是总法律顾问维恩·惠勒,核心成员包括浸礼会和卫理公会派教徒。

他们的口号是"教会与酒馆的对抗",而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在美国消灭酒精。

与之前所有的禁酒团体不同,"反酒馆联盟"是以现代企业的框架建立的,拥有总部指导全国分部的工作,资金来源于各种经营收入及教堂捐款。

他们甚至拥有自己的印刷机,每个月印刷多达300吨的宣传资料。

美国传统中西部农民,生活一向保守稳定,他们对于新兴城市以及由其中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居民,充满了厌恶。

农村民众认为城市是罪恶、堕落的大染缸,而那些意大利人、犹太人、波兰人以及东欧移民,正是造成美国传统精神沦丧的主因。

"反酒馆联盟"利用了农村对于城市的敌视,宣扬真正的美国人不需要酒馆,只有全面禁酒才能保卫美国精神。

因为拥有人数庞大且信仰专一的追随者,"反酒馆联盟"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真的可以左右政客们的选举结果。

如果政客支持联盟的政治主张,联盟就会帮他选举成功,否则相反!

俄亥俄州70个反对立法禁酒的州立法委员,在1903年,已经被"反酒馆联盟"全部赶下了台。

最后,甚至连声望很高的俄亥俄州州长竞选人赫克,因为反对禁酒的立场,硬硬地被"反酒馆联盟"的拉票运动搞得竞选失败。

当然,除了联盟的努力,历史原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战爆发,美国人对待德国人的态度骤然降至冰点,美国国内对德国人一片喊打喊杀。

以德裔美国人为主经营的酿酒厂和酒馆,便也同时遭受到致命的打击。

"反酒馆联盟"的维恩·惠勒直接提醒美国民众:"德国人造酒卖酒,赚到的钱都被用来购买子弹杀戮美国士兵。禁酒,就是爱国!"

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反酒馆联盟"高喊着爱国的口号,彻底击垮了阻止禁酒法案通过的最坚实壁垒—啤酒商。

自此,"反酒馆联盟"所向披靡,以坚定的意志,向着明确的目标一路狂奔。

九、当大多数美国人成为了罪犯

"反酒馆联盟"在国会和各州立法机关的活动,直接促成了第十八修正案和《沃尔斯特法案》的生效实施。

1919年10月28日,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正式生效。

1920年1月18日,为保证第十八修正案有效实施的《沃尔斯特法案》也开始正式生效,全美各地都纷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法律生效不到一个钟头,一伙武装分子就盗窃了价值10万美元的"医用"威士忌。

但是,本意旨在净化私人道德、纯洁社会生活和发展美国经济的"禁酒令",实施过程中却并未获得期望的效果。

当一个法律将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定性为法律时,其结果不是民众被迫改变行为习惯,而是法律被空置,导致名存实亡。

因为饮酒需求的刚性,社会公众非但没有戒掉嗜酒的癖好,反而因为法律的禁止,导致民间出现大量的非法私酿酒,以及跨境偷运违禁酒等犯罪行为。

人们为了满足曾经的普通爱好,不惜想出各种办法规避法律。

酒馆被关闭,城市便冒出了更多的地下酒馆。

酿酒厂被关闭,普通民众便学着自己酿造各种酒类。

政府为了工业酒精不被人们用来勾兑烈酒,便往其中添加了各种有毒物质,却依然抵挡不住利欲熏心的私酒贩子。

他们继续用工业酒精勾兑成烈酒出售给穷人,结果导致大量贫穷的底层民众酒精中毒,导致失明甚至死亡。

1927年,全美共报告了12000例酒精中毒的死亡案例,其中大部分是无力购买进口私酒的贫民。

因为"禁酒令",美国犯罪团伙的规模开始增多,并最终形成了有组织的黑社会。

比如芝加哥以黑老大艾尔卡彭为首的黑社会犯罪团伙,他的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扶持自己中意的市长上台执政。

这些犯罪团伙垄断了许多与酒精有关的领域,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并使用这些非法之财大肆贿赂警察、联邦探员、议员等各级公职人员。

而且犯罪团伙之间为了争夺贩卖私酒的地盘,往往相互火并,导致美国各大城市的犯罪率大幅上升。

美国一时贪腐盛行,风气败坏。

而因为各种违反"禁酒令"而导致的犯罪行为的激增,又使得数量庞大的案件拥挤进美国各级法院。

在纽约,每年因为违反禁酒令而被起诉的案件,就高达5万件。这不仅造成了执法上的困难,也带来了大量司法实践上的争议。

比如在密歇根州,一位10岁母亲的孩子,因为持有一品脱的杜松子酒,居然被判处了终身监禁。

一边是对犯罪不闻不问,一边又是对平民的过度执法。

当坏处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而好处却看不到时,曾经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禁酒令",日益遭到民众的反对。

甚至有议员公开邀请记者媒体到办公室,当众饮酒,公然违反法律,但最终却没有警察去逮捕他。

当法律的尊严遭到大多数践踏与嘲讽时,那就要反思这部法律究竟出现什么问题了!

随着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临,大量民众失业,经济下滑到破产边缘,人们生活艰难,联邦政府财政吃紧,从而使曾经支持禁酒的经济学论据也失去了说服力。

1932年赢得总统大选的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时对选民提出的承诺,就包括废除"禁酒令"。

在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形势压力下,为废止第十八修正案而提出的第二十一修正案,在1933年被提出并迅速获得了通过。

自此,美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禁酒时期。

而第十八修正案,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止的修正案。

十、"禁酒令"书写的历史教训

禁酒令本意是要消灭一种罪恶,但它却把上百万守法的美国公民,一夜之间变成了犯罪分子。

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莱纳说,"禁酒令"之所以会引起美国社会各个阶层长达100多年的博弈,就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法律对于民众的生活,究竟可以插手多少?政府究竟应该如何管理社会?

禁酒令的博弈两端,站立着城市和乡村、本地人和移民者、新教徒和基督徒、美国人和德国人。

它触及最为本质的问题是,究竟谁才是美国的主人?

经过100年的历史,回望禁酒令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之后结局,我深深感慨:当政府法律以道德的名义,将手伸进民众的私人生活领域,指手画脚地告诉人们该如何生活时,就一定会出问题的。

特定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这些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会反过来影响历史的进程和走向。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好,一起历史事件也罢,我们一定要有大历史的眼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理清枝蔓、追逐本源,探寻隐藏其背后的真实原因。

这样,才能做一个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吧。

[1]美国PBS电视台三集纪录片《禁酒令》[Z] . 2011.

[2]胡明督. 美国第十八宪法修正案和《联邦禁酒法》的出台和实施[D]. 南京大学,2008.

[3]保罗·罗宾逊. 《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关于正义的十二堂课》[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