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蕭城衛星圖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蕭城鳥瞰圖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蕭城位置圖

蕭城遺址是我縣最壯觀的古代遺址。從公元1965年划起,在衛河東屬山東冠縣北館陶鎮。它的古城址為正方形,邊長1250米,周長正好10華里。比“五里十三步”的山東冠縣舊城、七里一百零九步“的聊城舊城,都大得多。黃土築成的城鎮雖然已經殘缺參差,千年風雨沖刷現在最高處仍有13米多高,望之巍然。它東連茫茫黃河故道,西近滔滔衛河,北依館陶古城,南望無際平原,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蕭城遺址又是我縣最有神秘色彩的古代廢城,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說是蕭太后的兵每人端了一頭盔土就修成了城牆,然後脫下靴子倒了倒土又修起了點將臺。說是附近的“楊召”、“召村”、“召村鋪”等村子,都是當年楊家招兵的地方。說是周圍叫“鎮”的地方,都是當年打仗擺陣的地方等等。

蕭城,當地百姓叫它“盔干城”也因士兵用頭盔端土頁成。黃土的來源據說取自河西東寨大窪。據說每位士兵一頭盔即修成蕭城,言 (蕭銀宗)士兵之多。舊《館陶縣誌》、《山東通志》上均寫作“蕭城”。文革中在城內出土的隆慶年間山西按察使楊師震墓誌中有“葬於蕭城之源”的記載,說明最晚在明朝,這裡已經叫蕭城了。

關於到底是誰建了蕭城,建城的原因和具體年代,後來為什麼又放棄了它,史書上均無記載,成為千古之精神文明建設謎。不過,民間傳說是“蕭銀宗”即蕭太后所建。至今為什麼稱蕭太后為“銀宗”,至今不明。

打開遼國的歷史,光“蕭太后”就有好多位。這是因為契丹人中,皇族“耶律”氏和貴族蕭氏代代通婚的緣故。史載建蕭城的這位蕭太后,小字“燕燕”,是宰相蕭思溫的女兒,景宗皇帝的皇后。遼景宗體弱多病,三十多歲就死了,蕭太后輔佐著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登上帝位,史稱遼聖宗。此時遼國主少國疑,文武不安,人心惶惶。宋朝見有機可乘,便發五路大兵進攻遼國。蕭太后臨危不亂,迅速穩定了內部,發兵應敵,擊破了宋軍。號稱“楊無敵”的楊業被俘,不屈而死,號稱“宋代第一良將”的曹彬大敗而回。

勝利後,蕭太后施展了她的雄才大略,重用賢臣,善待漢人,改革政治,讓遼國很快便兵強馬壯了。幾年後,她和兒子率大軍幾十萬開始伐宋。蕭太后“親御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鐵騎南指,很快便到了我們這一帶。時間是公元1004年,剛剛當上皇帝的宋真宗景德元年,距現在整整1000年。

強敵壓境,宋真宗在寇準的苦諫下,御駕親征,兵發澶淵。交戰中,遼國先鋒、蕭太后的弟弟蕭達攬被宋軍的“床子弩”射死,勇氣大挫。據《古今兵器譜》記載,這“床子駑”,狀如床,有輪,上有硬弓,需數人拉開,配以利箭,機關發射,雖堅甲厚盾無可當者。蕭太后見取勝望,便答應議和。經過一番艱難曲折的談判,最後議定,兩國皇帝結為兄弟,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這一仗,遼國不但掠取了大量的財物,蕭太后還成了宋真宗的“嬸母”。但是“澶淵之盟”畢竟使宋遼之間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戰爭,讓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蕭城到底是不是在兩軍對峙的時候建成的,至今還無法結論。有的研究者通過查閱大量史料,排出了“澶淵之盟”前後的詳細時間表,發現:從雙方兵臨澶淵,到結盟而退,只有短短十幾天的時間,修築如此規模的土城,既無可能,也無必要。由此上溯不遠,便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你興我亡,改朝換代,成為家常便飯。那些短命的王朝為了征戰,修城屯兵,也不是不可能,也許蕭太后到此修過、住過,結論,只留下了疑團和無數只能把零散資料彙總起來,但是,有關古館陶蕭城的種種疑團仍然無法有科學的傳說,現公之於眾,以供研究地方史志者參考。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

無論在戲曲舞臺上,還是在館陶一帶這是一段美麗動人,抑或有點傷感的傳說,即“四郎探母”是千百年來人們追求的美好願望,還是 便求達分裂,戰爭留給人們心靈的家庭的創傷,相信每個為過或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看自己的評判標準。

說是宋朝年間兩國交兵,楊四郎身在北國遼營思汴京。因汴京有他的賢妻良母、同胞弟兄。蕭銀宗昔日修的點將臺,成了四郎的望月思鄉臺。月缺時他讀書習武,月圓時登臺賞月,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鐵鏡公主陪他賞月,他把“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的故事講給公主聽,公主聽得入迷。也有時望月望得公主不耐煩,鬧著回帳休息,化名木易楊四郎執意不回,為此翻臉。月圓時賞月成了木易的生活習慣。


蕭城傳奇:漸行漸遠的館陶古城(附故事:四郎探母)


蕭城點將臺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心底奧秘,終於在南征的路途中被揭穿。一天深夜行軍落帳休息後,熟睡中的夢話 “老母贖罪,孩兒不孝”讓公主聽得清清楚楚。同床共枕的公主把木易推醒追根問底,木易這才道出了他“楊延輝”的真實姓名,自己本是楊家名門之後,遇難狼牙山,撞死李陵碑的楊繼業是他老父,現率兵抗遼的佘太君是他老母。說到此,公主雖然大吃一驚,但再看看熟睡中不滿週歲的囡囡,想想木易十餘年對她恩恩愛愛,公主麻麻木了許多。楊延輝見公主氣消雲散便進一步說出了“去宋營探母”的請求。公主言道“國舅在土城嚴守城門,沒有出關令箭,怎麼去得成呀!”於是倆人商議為取得令箭熟慮的幾個方案,直到五更天明。

第二一早,公主抱起囡囡來到銀安殿給母后請安。蕭銀宗從公主懷中接過甥兒,因公主使勁擰了一下小腿,囡囡“哇哇”直哭,蕭銀宗哄不下來,又將囡囡遞迴公主懷中。公主直擰小腿,囡囡越哭越歷害,此時公主忙把桌上的令箭拿過來,放在囡囡手中,囡囡頓時止哭。公主請安過來後欲走邊從小手中欲拿令箭,並擰小腿,嬰兒哭得泣不成聲,哭得蕭銀宗不知怎麼去哄了。蕭銀宗儘管是一國之主,但對孩子非常疼愛,歷來是要星星不給月亮。在此公主提出讓小囡囡拿著箭回去,明天請安時再歸還不遲。蕭銀宗點頭默許,公主興高采烈地巧取令箭,離開銀安宮回到自己的帳中。

四郎見公主取回了令箭,眉開顏笑。並急忙又問公主:“夫人,我何時動身探母為好?”公主言道:“白日恐怕難過土城兩關。”嚴把第一道城門的士兵關闖過後,也難過第二道城門嚴守兩旁的蕭天佐、蕭天佑的盤查。四郎說:“咱不是有了出關令箭了嗎?”公主說:“出關令箭是對陌生護關兵的,你這駙馬出關,國舅看出破綻,秉報母后,可是死罪呀!”為了萬無一失,四郎請求公主送過土城兩關。公主滿口答應,四郎心花怒放,感到平靜了許多。傍晚,公主令侍衛兵把白龍駿馬多喂精細飼料,白龍馬吃飽後夜幕已經降臨,公主牽馬墜蹬,送四郎出關。

土城第一道城門護衛兵見令箭隨開放其出關。當公主與駙馬來到第二道城門時。蕭天佐、蕭天佑異口同聲盤問:“出關何人?”公主應道:“當朝駙馬”“為何出關?”駙馬答道:“太后有令,探察軍情!”“令在何處”公主忙出示令箭。國舅見令箭在又有公主護送,便去掉一切疑慮。敞開城門讓駙馬出關了。

出關後公主再三囑咐天鼓響前一定返回。駙馬山盟海誓,公主戀戀不捨,拴馬樁上白龍馬直打響鼻。楊四郎摸摸白龍馬,回頭再看看公主。為了速去速回,四郎上馬後往臀部一個響鞭,白龍馬飛奔於夜色裡,直到一個白點也看不到了,鐵鏡公主才回土城行帳。

楊四郎從土城到大名宋營一路上快馬加鞭,三更鼓響時,四郎便到宋軍前哨寨。當四郎看到兩盞紅燈夾著三個大字“楊家寨”時,感到如到汴京天波楊府。寨門緊閉著,門外站著持槍的兵卒,看上去森嚴壁壘。當護衛聽到奔馬蹄聲由遠而近,眾聲:“何人?半夜三更做什?”我是楊四郎前來探母“聽說是四郎,護衛四人將其押下馬來,兩人進寨稟告六郎大將軍。楊六郎急忙穿衣來到寨門。“四哥金沙灘之戰難道沒有死?”正在打問號的楊六郎看到槍口對準的果然是四哥延輝。“不認識我啦,六弟?”“休要無禮!”六郎邊說邊雙手把四哥扶起,遂引入寨內六郎廂房。兄弟倆儘管十五年未見面,但一見如故。四郎把被公主刺下馬被生俘,隱姓埋名,而後召為駙馬,聽說母親在此指揮三軍作戰,與公主合謀盜令箭過關探母,天鼓響前必須返回一五一十地告訴給了六弟。楊六郎也把金沙灘衝破重圍未來得及救兄長的過程簡說予四哥。兄弟兩久別重逢,恨不得把千言萬語一下子說完,六郎知道四哥今晚還要趕回北國,兄弟之情長話短說,忙引四哥到堂屋會見老母。

佘太君見四郎,氣不打一處來,沒問青紅皂白,便是劈頭蓋臉一連串的斥責話。斥四郎貪生怕死,斥四郎叛國偷生,斥四郎不念生母之恩,斥四郎不念兄弟姐妹之情。雙腿跪在母親面前的楊延輝,邊磕頭邊插話,“請寬容我這不孝之子。”在六郎的解勸下,佘太君才心平氣和。

四郎說道:“只要母親健康,不孝之子能見上老母一面,死無遺憾!

佘太君撫摸著四郎的頭,想起自己生的七狼八虎,為保大宋江山,死的死,亡的亡,淚水奪眶而流。楊四郎一路上準備好的要對老母說的滿腹心裡話,也全被哭聲及淚水淹沒了。堂層裡充滿了哽咽的哭泣聲。

四更鼓響後,四郎要返程,六郎拉著四郎的左手,剛進屋未與四哥說一句話的八姐九妹拉著四郎的右手及衣袖,老母撫摸四郎的頭難分難離。

佘太君走到桌子上拿起筆來,“刷刷”寫了一封僅六個字內容的短信封好後,放入了四郎的口袋中:“兩國交兵戰機為重,同意返程,請給蕭銀宗捎信一封。”佘太君的一句話把四郎送出了楊家寨,四郎在四更鼓剛響後,又踏上了返回北國路程,一路上又是快馬加鞭。

來到土城門外五更鼓正響,再有半個時辰城門上天鼓就要響了。四郎剛想鬆一口氣,又趕上了蕭天佐、蕭天佑盤查,蕭天佐看出了駙馬破綻,在搜身中搜出一封密信,令遼兵把附馬押送銀安殿,並把密信交給了蕭銀宗。蕭銀宗折閱後當看到“炎黃子孫和為貴”佘太君親筆信後,為查明虛實,對駙馬大發雷庭,四郎實話實說,蕭銀宗火冒三丈,“推出去斬首!”公主在銀殿門豪哭得泣不成聲,並雙腿跪在國舅前請求國舅說情,恕駙馬無罪,在蕭天佐、蕭天佑兩位國舅的說情之下,才免於駙馬死罪,同意楊四郎帶罪南伐,沙場上立功。

公主、駙馬謝過母后,謝過國舅,像一對受驚的鴛鴦,簇擁著退出銀安殿,回到他們自己的和行帳中。

本文節選自《大運河滄桑》,作者劉清月,文化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