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六十年前,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武漢挺身而出,用一個武鋼,撐起共和國鋼鐵工業的脊樑。六十年後,美國發起貿易戰,芯片左右大國貿易興衰,武漢勇立潮頭,佈局光電芯片產業,擔起大國重器。時代變遷,“鋼”需有變,不變的,是武漢奮勇向前的初心。

今天,是武鋼60週歲生日。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武鋼曾經風光無限,它成就了武漢工業重鎮的地位,書寫了百年的工業文明。從“一鋼獨大”到轉型求變,從“鋼的城”到“硅的城”,武鋼也是武漢工業重器變革的見證者。

風雨一甲子,武鋼六十年。不論是開始的闊步前行,還是後來的變革轉型,武鋼的興衰變遷,代表了一個時代。

第一爐鐵水流出一座“鋼的城”

1958年9月13日清晨,鍋爐內火苗燃得正旺,零星的煙囪排放著白煙,人們在焦急地等待著第一爐鐵水。

下午三點鐘左右,廠長謝健發出“出鐵”的命令,出鐵口打開,大團大團焰火般的火花霎時從爐內噴出……在毛澤東的注視下,武鋼第一爐鐵水從一號高爐順利流出。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第一爐鐵水大約只流了5分鐘就斷流了,毛澤東自信地說:“這次少,以後會多的!”。

改變歷史的瞬間在發生時往往平淡無奇,這短短的五分鐘,拉開了武鋼厚重的幕布。作為民族工業脊樑的鋼都——武鋼,從此傲然挺立。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毛澤東觀看完出鐵後,在爐臺上向職工揮手致意



9月13日下午成功出鐵,標誌著武鋼一號高爐正式投產,此後,出鐵量逐爐逐日提高,爐產量和日產量都已接近設計指標。武鋼一號高爐是在蘇聯政府幫助下設計製造的,居於當時世界一流水平,一天可出生鐵兩千噸以上,在燒結車間投入生產後,還可以達到二千五百噸以上。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武鋼一號高爐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家鋼企,武鋼建成投產當年,全國鋼產量800萬噸,武鋼貢獻新增鋼鐵產量150萬噸。

鋼的城,就這樣誕生在“華中要衝”之地,“九省通衢”之城。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紅鋼城




武鋼的輝煌延續了數十載。上世紀70年代,武鋼一米七軋機投入使用,生產出被譽為“鋼鐵工藝品”的硅鋼片,讓中國的小轎車、洗衣機、電冰箱的原材料,貼上了“中國製造”的標籤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武鋼一米七軋機基本建成




80年代,武鋼優化組合五號高爐。90年代,武鋼推動全面質量管理落地生根,走“質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1984年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武漢鋼鐵公司




1992年,武鋼按照改革開放的總思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啟動了“精品名牌”戰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都用上了“武鋼造”。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光裡,武鋼再造了武漢青山,奠定了武漢全國工業重鎮的地位。作為我國鋼鐵產業“國家隊”的主力,武鋼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地位和貢獻永遠不可磨滅。

昔日“鋼鐵巨人”的轉型之路

屬於武鋼的榮光也似乎都停留在了上個世紀。21世紀初,武鋼長達十年的國企改革步入尾聲,武鋼職工也遭遇了不止一次的大規模減員分流。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投放巨資刺激經濟,效果明顯,但也埋下了鋼鐵產能過剩隱患。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鋼鐵行業利潤率出現斷崖式下降。當年,全國80家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0.19%,在全國工業行業中倒數第一,噸鋼平均利潤僅0.4元。我國的鋼鐵業遭遇“寒冬”,武鋼也未能倖免。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面對成立5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危機,鋼鐵業的共和國長子開始了轉型之路。2012年,武鋼集團開始大舉“試水”副業,發力於天然氣、物流、食品飲料、快餐等多個領域業務。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這不是一個特大鋼鐵企業的突發奇想,而是提高民族工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的舉措。

這一年,武鋼的鹹夥計汽水年銷售量達100多萬件,增量全部來自外銷。早在1958年就作為武鋼生產一線高溫崗位工人的內部福利出現的鹹夥計鹹汽水,是鍊鋼工人夏天防暑降溫的清涼飲料。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鹹夥計鹽汽水




去年的武漢馬拉松,鹹夥計成為跑馬指定碳酸飲料,“武鋼出品”首次出現在了馬拉松的賽場上。馬拉松是一項需要極大耐力和信心的運動,而

武鋼也正如跑馬拉松一般,堅韌且耐力十足地奔跑在轉型之路上。

在食品方面,武鋼後勤集團的“武鋼盒飯”不僅滿足了職工的需求,還進入武廣高鐵。武鋼的盒飯走出了廠房,武鋼的汽水外銷到全國。

2016年,寶鋼和武鋼兩個大塊頭的重組,優化了兩家鋼鐵上市公司資源配置,合併後上市公司將在全球上市鋼鐵企業中粗鋼產量排名第三、全球汽車板產能排名第三、全球取向硅鋼產能排名第一。2018年,中國寶武集團以並列第二的成績入選“2018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寶武鋼鐵




武鋼的業務轉型、合併重組……這些“去產能,調結構”的舉措是工業發展的必然。當整個工業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武鋼沒有茫然失措,而是手起刀落,堅決轉型

由“鋼”到“硅”,見證武漢成長

半個多世紀前,在長江之濱,青山腳下,崛起了新中國的第一座鋼都——武鋼,它奠定了武漢國家重工業城市的中心地位,成了武漢的驕傲和名片。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如今,武鋼力求轉型,武漢整個產業格局中,也早已不再是“一鋼獨大”。

中國光電子產業基地落戶武漢後,“光谷”應運而生。光電子、激光、中小顯示面板、存儲器芯片等產業,在武漢這片熱土上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憑藉著人才與產業的互動,光谷以GDP增速43.4%的不俗表現,一舉將武漢率先帶出低谷,也打亂了傳統重工業穩居“老大”的產業座次。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隨後,國家存儲器基地在光谷左嶺開工,這一片2300畝的土地將托起國家存儲芯片自主可控的未來。

2016年12月1日,寶鋼和武鋼宣佈合併,組成寶武鋼鐵集團。當年同月底,國家存儲基地開工。一邊是鋼的城,一邊是硅的城,是對武漢當下發展的最佳詮釋。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由“鋼”到“硅”,由武鋼到左嶺,武漢正在實現二次騰飛。國家存儲器基地的建設,填補了此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塊空白,存儲器是信息系統的基礎核心芯片,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已成為世界芯片巨頭未來佈局的重要環節。

從過去重工業的輝煌,到現在光電子行業的發展,武漢的重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如果說是武鋼挺起了武漢重工業的脊樑,那麼光谷則是武漢新興行業發展的最大孵化器。

風雨一甲子,今天六十大壽的武鋼,和武漢共歷了什麼?


武漢新芯廠房


隨著企業從質量效益型向科技創新型地轉化,武漢實現了多產業並重發展,不僅擁有汽車、鋼鐵、石化和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其光電信息也逐漸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光纖光纜規模在國內更是舉足輕重

武漢,正書寫著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新篇章。


“武鋼打噴嚏,武漢就感冒”,曾是武漢經濟多年的寫照,武鋼曾一直被看作武漢經濟“風向標”。

過去幾年,這座傳統的製造業城市,經濟動能已悄然生變。除了光電子產業,武漢的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重新定義武漢的經濟結構。

從工業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驚人一躍”,從鋼鐵到汽車,再到光纖、信息技術等產業動能的更替轉換,武漢正煥發著勃勃生機。“鋼”需有變,武鋼不慌,武漢,未來已來。

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