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電影《黑色黨徒》?

向紓孜


以喜劇+傳記的殼子,裝滿了關於政治正確、種族抗爭、激進思潮的私貨,像《黑色黨徒》這樣,以憤怒、戲謔和自嘲的態度,探討深刻主題的黑色幽默影片,也只有偉大的黑人導演斯派克·李能夠駕馭。

豆瓣7.1的評分低了點,中國觀眾習慣了事不關己,看這類片子哪有那麼多體會,能聯想起地域黑就到頭了。只有身在美國,才能對那種根深蒂固的矛盾衝突,有刻骨銘心的切身感受。

政治正確+種族歧視,奧斯卡的最愛

奧斯卡最愛政治正確,才有了溫情和解的《綠皮書》,以及這部憤怒撕裂的《黑色黨徒》。

類似通過類型片的殼子,扒出社會、種族問題的《逃出絕命鎮》,《黑色黨徒》也在類型片的底子裡,腦洞大開的講了一個嚴肅的荒誕故事。

根據同名傳記改編的《黑色黨徒》,本身就充滿了荒謬的意味。

在上世紀70年代,一名黑人警察模仿白人的口音,成功打入到臭名卓著的3K黨組織做臥底。現實遠不如小說更夢幻,要不是美國臥底警察羅恩·斯塔爾沃斯,在2014年發行了這部自傳,窮盡我等凡人的腦洞,都想不到這般不可思議的故事。

用荒誕故事與尖銳諷刺硬懟一代經典

故事只是藥引子,斯派克·李要說的實在不少,首當其衝的,便是直眉瞪眼的硬懟《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觀眾心目中,單憑開創現代電影語言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格里菲斯和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封神都不為過,只是,本片對黑人、猶太人毫不掩飾的黑化與歧視,獲得了白人至上主義的3K黨青睞,進而,成為傳播仇恨的播種機和宣言書。

歷史的開創性,成就了《一個國家的誕生》,歷史的侷限性,也同樣讓其充滿了爭議性。

對於平權主義者們來說,這麼大的靶子當然要打。在《黑色黨徒》之前的2016年,由內特·派克執導的同名影,本意是讓美國觀眾產生國家羞辱感,卻因為太文藝、太嚴肅而被大多數觀眾忽略。

斯派克·李的眼光一向毒辣,《黑色黨徒》是一個巧妙的切口,它類似於皮爾·喬丹導演的《逃出絕命鎮》,用荒謬來諷刺荒謬——側面展示美國種族問題的邪惡與刻板。

但前者要更進一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最自豪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使在片子最高光、最具對抗性的那個點上。

片中,用很大篇幅敘述了黑豹黨與3K黨發動群眾、挑起憤怒的過程,場面上各有千秋、平分秋色,大家各執一詞、針鋒相對,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在早已桎梏於人們思想中的刻板與偏執面前,太過理想化的平權主義變得不切實際,指望著通過單純的說理和暴力,就能東風壓倒西風,這本身就充滿了荒謬和矛盾。

嚴肅的作者電影,荒謬的現實世界

在斯派克·李的眼中,種族對抗不過是徒勞,種族平等本來就無解。

本片結尾,黑人警察和猶太人搭檔,成功的完成了臥底任務,卻被告知檔案封存和銷燬。

隨後,影片從電影迴歸現實世界,展現了一個被嚴重撕裂的真實社會。在真實世界裡,大眾依然刻板、麻木、意識形態分明,“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帶來了更多的不滿與對抗。

嚴格來說,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屬於作者電影,因為,它們都不同程度的表達主創的思想和觀念,但作為屬於公眾的藝術,電影本該是謹慎思考、科學制作的工業產品,是普世觀、世俗化的產物。

不過,我還是想說,藝術的靈魂是思想,這才是作為造夢載體的電影,最本質的屬性。


迷影生活


這看上去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實出自真人真事,正如電影的片頭字幕所吐槽的一樣。

電影裡的黑人警探 Ron Stallworth 和 3K黨頭子 David Duke 均確有其人。

Ron Stallworth 本人(左)與電影中的形象(右)

David Duke 本人(左)與電影中的形象(右)

不僅如此, Ron Stallworth 冒充“白人至上主義者”給 David Duke 打電話,成功釣魚並“爭取”到了3K黨的“黨證”,也是確有其事。在現實中,Ron Stallworth 把那張由 David Duke 親自簽發的證書裝裱起來掛在警察局的辦公室裡。

Spike Lee 把這樣一個故事搬上銀幕,可謂是對最近在美國甚囂塵上的“白右”言論的反擊和羞辱,把種族主義者的自大和愚蠢扒得無所遁形。

就電影本身來說,這其實是一部比較“影迷向”的電影,對電影史略有一點了解的觀眾,會有更深的感受。電影中多次用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亂世佳人》中的片段,並且反覆提及七十年代的那些黑人剝削電影中的角色。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導演對格里菲斯的態度,電影一開始就把《一個國家的誕生》投影在一個演員臉上,他滔滔不絕地述說著種族主義謬論,腔調十足,煞有介事,但是又時不時地停下來,聽候幕後“導演”糾正他的用詞或者發音。這個演員根本不理解自己說的那套理論究竟是什麼意思,諷刺意味非常明顯。

就連3K黨在秘密集會時,也把觀摩《一個國家的誕生》作為一項重要的議程。

在電影的高潮部分,導演也玩了一把格里菲斯式的平行蒙太奇:一邊是黑人的集會上,“傑西·華盛頓私刑事件”的目擊者痛陳當時的慘狀,直指《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電影加深了白人對黑人的偏見,激化了矛盾;一邊是3K黨在“納新典禮”上播放著《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徒們叫囂著“吊死他!”。兩個會場的氣氛越來越激動,最後,一邊高喊著White Power,另一邊高喊著Black Power,讓人感覺衝突一觸即發。

我覺得這個平行蒙太奇就是 Spike Lee 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可以視作他與格里菲斯的隔空對話:您是大師,您所開創的電影語言極其牛逼,我也不得不向您致敬,但你的電影中那扭曲的種族主義觀點已成歷史遺毒,禍害至今。

值得指出的是,《黑色黨徒》這部電影也不是一味地替黑人運動鳴冤叫屈。從 Patrice 和 Ron 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出,黑人的理智已被複仇的慾望所吞噬,其社會變得更加封閉,即使是像 Patrice 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都認為除暴力對抗之外別無他法,從而充滿了危險傾向;而 Ron 這個角色才是導演真實的立場:從體制內推動變革,改變這一切。

而 Ron 的猶太裔同事 Flip 也塑造得很好,這個角色的存在和轉變也無疑表明:黑人要爭取到平等的地位,像 Patrice 一樣僅僅依靠黑人自身的覺醒和團結是不夠的,黑人應該與所有的少數族裔、所有被排斥、被邊緣化、汙名化的人聯合起來,建設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這個意識是我比較欣賞的地方。

電影最後的設計,我個人不太喜歡 —— 結尾處給了長達3分鐘的新聞剪輯,包括近年來3K黨和反猶主義者的公開活動,川普為白右的辯護,David Duke近年的演講,以及夏洛茨維爾汽車襲擊事件等等,最後以一面倒置的星條旗結束。這太符號化了,反而削弱了電影本身的力量,電影中那陽光、豁達的自嘲精神,在這裡蕩然無存了。如果讓一切停止於這個3K黨瞳仁中燃燒的十字架,那該多好呢?

當然,總體來說,我還是認為,《黑色黨徒》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撇開其具有爭議性的觀點不說,電影本身的製作水平相當高,運鏡、剪輯均屬上乘,所呈現的音樂、服裝和人物造型,看得出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挑選,完美地呈現出70年代的時代風格。Patrice 和 Ron 在酒吧跳舞的那場戲實在是美極了。我將它列為我 2018年最喜歡的10部電影 之一。






耗子說電影


《黑色黨徒》

豆瓣評分:7.1

改編自美國黑人警察羅恩·斯塔沃斯於2014年發表的自傳,講述在種族歧視氾濫的70年代,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檔臥底3K黨併成功摧毀其陰謀的故事。

3K黨的全稱是Ku Klux Klan,Ku-Klux二字來源於希臘文KuKloo,意思是“圍繞”。而Klan則是由英文單詞clan(宗族)所變化而來,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讓三個首字母讀起來更加的連貫。

該組織由南北戰爭後的南方退役老兵組成,此後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卻依然延續至今。但唯一不變的則是他們的白人至上主義,以淨化美國社會的名義去打擊他們所反對的個人或團體。這其中就包括黑豹黨。

黑豹黨的理念與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不同,他們相信“槍桿子裡出政權”,崇尚社會主義,以相對暴力的方法去爭取黑人群體利益,因此也遭到美國政府嚴厲打擊。

而片中自始至終對立的正是黑豹黨所代表的“black power”和3K黨所堅信的“white power”。黑人至上的黑豹黨在全國各地遊說,鼓動黑人備好槍支準備一場即將到來的戰爭。他們將官僚政府一律視為敵人,因為他們眼中的政府機構被種族主義者充斥。

而另一邊的3K黨,是一群憤怒,荒謬,甚至略顯愚蠢的白人至上者。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用粗鄙的言語形容黑人和猶太人,並計劃實施一場針對黑豹黨的爆炸襲擊。

兩股勢力對立和交叉的最高峰來自後半部分的一段平行蒙太奇:一邊是黑豹黨領袖痛苦的回憶,一邊是大巫師(3K黨領袖)故作高深的儀式;一邊是對慘痛過去莊嚴肅穆的哀悼,一邊是觀看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時爆發出的陣陣辱罵和嘲笑。

而兩者不約而同地,都在最後喊出了各自的口號。兩種如此背道而馳的理念,卻又如此不可思議地顯示出統一性。

就是這樣一個沉重且嚴肅的話題,李卻給影片定下了喜劇的基調。不論是從音樂的選擇,故事的敘述亦或是人物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都會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時刻。

尤其是戲份頗多的電話場景,斯塔沃斯妙語連珠的回答和3K黨成員一本正經的歧視言論迸發出強烈的喜劇效果。這樣的處理在增強影片娛樂性的同時,更是斯派克·李本人對種族歧視所持有的輕蔑態度的強烈體現。

影片後半段,在斯塔沃斯和黑豹黨女性領袖的談話中,李藉著主人公之口,拋出了這樣的一個話題:你能否從內部去改變這個早已充滿歧視和腐敗的體制?斯塔沃斯據理力爭,堅信自己能夠改變現狀。

當他挫敗3K黨陰謀,逮捕了有著種族歧視行為的同事並風光地走進警察局時,他覺得自己終於做到了。可局長令其銷燬一切證據的行為再次把他拉回現實。他憤怒地甩門而出,卻又無奈地回來。

他所看到的是,牢不可破的僵硬體制依然在為當權者們服務,而不是民主社會下遭受迫害的群眾。但他依然堅信未來會有所改變,black power不僅僅是集會中的口號,更是撬動體制的槓桿。

影片結尾,在斯派克·李標誌性的推拉鏡頭下,斯塔沃斯和女友謹慎地向窗口前進。窗外的夜色之中是十字架燃燒帶來的沖天火光。

圍在一旁的3K黨成員,他們黑洞般的眼神中只剩下無盡的燃燒與毀滅。而正片後觸目驚心的紀實畫面:原始的暴力在現今的美國街頭肆意橫行,混亂與恐怖中倒下的是無辜的生命。特朗普搖擺不定的態度更是警示著我們什麼都還未改變,消除種族主義的路任重而道遠。

斯派克·李對種族問題的深刻探討和洞悉可能更多還是在早期作品中,但《黑色黨徒》的直接可能是當下美國社會最需要的。它不再是一種思考,一次剖析,而是有力的拳頭,直面種族主義者骯髒的嘴臉,撕毀其虛假的面具。


藝樂視界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刻意製造矛盾的《黑色黨徒》最終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戲謔調侃顯然不能取代苦大仇深的現狀,這恐怕也是政治宣傳類作品的無奈之處。

然而這種流血的政治最終沒能讓斯派克李放棄既有的價值尺度轉而從黑白之間抽離出去,既然種族衝突是歷史遺留問題為什麼不用發展的視角來看待這一仇恨的結果?倘若將鏡頭倒回去我們會發現如此悲涼的一幕: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黨徒戰爭爆發的前夕,先是自家人打起了自家人。在白人警察逮捕黑人警察的時候,局面就已失去控制且無法挽回了。平行剪輯於本片中是帶來影像反諷的亮點而非缺點,因為在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國家的誕生》而是一個民族的分裂。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晨妹說電影


刻意製造矛盾的《黑色黨徒》最終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戲謔調侃顯然不能取代苦大仇深的現狀,這恐怕也是政治宣傳類作品的無奈之處。然而這種流血的政治最終沒能讓斯派克李放棄既有的價值尺度轉而從黑白之間抽離出去,既然種族衝突是歷史遺留問題為什麼不用發展的視角來看待這一仇恨的結果?倘若將鏡頭倒回去我們會發現如此悲涼的一幕:假作真時真亦假。在黨徒戰爭爆發的前夕,先是自家人打起了自家人。在白人警察逮捕黑人警察的時候,局面就已失去控制且無法挽回了。平行剪輯於本片中是帶來影像反諷的亮點而非缺點,因為在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國家的誕生》而是一個民族的分裂。



壹網視界


《黑色黨徒》用一種誇張的手法講述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影片的時代背景設置在了20世紀70年代初,但導演毫不猶豫地從近半個世紀的種族主義制度一直貫穿到最個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