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电影《黑色党徒》?

向纾孜


以喜剧+传记的壳子,装满了关于政治正确、种族抗争、激进思潮的私货,像《黑色党徒》这样,以愤怒、戏谑和自嘲的态度,探讨深刻主题的黑色幽默影片,也只有伟大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能够驾驭。

豆瓣7.1的评分低了点,中国观众习惯了事不关己,看这类片子哪有那么多体会,能联想起地域黑就到头了。只有身在美国,才能对那种根深蒂固的矛盾冲突,有刻骨铭心的切身感受。

政治正确+种族歧视,奥斯卡的最爱

奥斯卡最爱政治正确,才有了温情和解的《绿皮书》,以及这部愤怒撕裂的《黑色党徒》。

类似通过类型片的壳子,扒出社会、种族问题的《逃出绝命镇》,《黑色党徒》也在类型片的底子里,脑洞大开的讲了一个严肃的荒诞故事。

根据同名传记改编的《黑色党徒》,本身就充满了荒谬的意味。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名黑人警察模仿白人的口音,成功打入到臭名卓著的3K党组织做卧底。现实远不如小说更梦幻,要不是美国卧底警察罗恩·斯塔尔沃斯,在2014年发行了这部自传,穷尽我等凡人的脑洞,都想不到这般不可思议的故事。

用荒诞故事与尖锐讽刺硬怼一代经典

故事只是药引子,斯派克·李要说的实在不少,首当其冲的,便是直眉瞪眼的硬怼《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观众心目中,单凭开创现代电影语言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格里菲斯和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封神都不为过,只是,本片对黑人、犹太人毫不掩饰的黑化与歧视,获得了白人至上主义的3K党青睐,进而,成为传播仇恨的播种机和宣言书。

历史的开创性,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的局限性,也同样让其充满了争议性。

对于平权主义者们来说,这么大的靶子当然要打。在《黑色党徒》之前的2016年,由内特·派克执导的同名影,本意是让美国观众产生国家羞辱感,却因为太文艺、太严肃而被大多数观众忽略。

斯派克·李的眼光一向毒辣,《黑色党徒》是一个巧妙的切口,它类似于皮尔·乔丹导演的《逃出绝命镇》,用荒谬来讽刺荒谬——侧面展示美国种族问题的邪恶与刻板。

但前者要更进一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最自豪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使在片子最高光、最具对抗性的那个点上。

片中,用很大篇幅叙述了黑豹党与3K党发动群众、挑起愤怒的过程,场面上各有千秋、平分秋色,大家各执一词、针锋相对,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早已桎梏于人们思想中的刻板与偏执面前,太过理想化的平权主义变得不切实际,指望着通过单纯的说理和暴力,就能东风压倒西风,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和矛盾。

严肃的作者电影,荒谬的现实世界

在斯派克·李的眼中,种族对抗不过是徒劳,种族平等本来就无解。

本片结尾,黑人警察和犹太人搭档,成功的完成了卧底任务,却被告知档案封存和销毁。

随后,影片从电影回归现实世界,展现了一个被严重撕裂的真实社会。在真实世界里,大众依然刻板、麻木、意识形态分明,“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带来了更多的不满与对抗。

严格来说,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属于作者电影,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的表达主创的思想和观念,但作为属于公众的艺术,电影本该是谨慎思考、科学制作的工业产品,是普世观、世俗化的产物。

不过,我还是想说,艺术的灵魂是思想,这才是作为造梦载体的电影,最本质的属性。


迷影生活


这看上去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出自真人真事,正如电影的片头字幕所吐槽的一样。

电影里的黑人警探 Ron Stallworth 和 3K党头子 David Duke 均确有其人。

Ron Stallworth 本人(左)与电影中的形象(右)

David Duke 本人(左)与电影中的形象(右)

不仅如此, Ron Stallworth 冒充“白人至上主义者”给 David Duke 打电话,成功钓鱼并“争取”到了3K党的“党证”,也是确有其事。在现实中,Ron Stallworth 把那张由 David Duke 亲自签发的证书装裱起来挂在警察局的办公室里。

Spike Lee 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银幕,可谓是对最近在美国甚嚣尘上的“白右”言论的反击和羞辱,把种族主义者的自大和愚蠢扒得无所遁形。

就电影本身来说,这其实是一部比较“影迷向”的电影,对电影史略有一点了解的观众,会有更深的感受。电影中多次用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乱世佳人》中的片段,并且反复提及七十年代的那些黑人剥削电影中的角色。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对格里菲斯的态度,电影一开始就把《一个国家的诞生》投影在一个演员脸上,他滔滔不绝地述说着种族主义谬论,腔调十足,煞有介事,但是又时不时地停下来,听候幕后“导演”纠正他的用词或者发音。这个演员根本不理解自己说的那套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讽刺意味非常明显。

就连3K党在秘密集会时,也把观摩《一个国家的诞生》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导演也玩了一把格里菲斯式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黑人的集会上,“杰西·华盛顿私刑事件”的目击者痛陈当时的惨状,直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加深了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激化了矛盾;一边是3K党在“纳新典礼”上播放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徒们叫嚣着“吊死他!”。两个会场的气氛越来越激动,最后,一边高喊着White Power,另一边高喊着Black Power,让人感觉冲突一触即发。

我觉得这个平行蒙太奇就是 Spike Lee 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可以视作他与格里菲斯的隔空对话:您是大师,您所开创的电影语言极其牛逼,我也不得不向您致敬,但你的电影中那扭曲的种族主义观点已成历史遗毒,祸害至今。

值得指出的是,《黑色党徒》这部电影也不是一味地替黑人运动鸣冤叫屈。从 Patrice 和 Ron 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黑人的理智已被复仇的欲望所吞噬,其社会变得更加封闭,即使是像 Patrice 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都认为除暴力对抗之外别无他法,从而充满了危险倾向;而 Ron 这个角色才是导演真实的立场:从体制内推动变革,改变这一切。

而 Ron 的犹太裔同事 Flip 也塑造得很好,这个角色的存在和转变也无疑表明:黑人要争取到平等的地位,像 Patrice 一样仅仅依靠黑人自身的觉醒和团结是不够的,黑人应该与所有的少数族裔、所有被排斥、被边缘化、污名化的人联合起来,建设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个意识是我比较欣赏的地方。

电影最后的设计,我个人不太喜欢 —— 结尾处给了长达3分钟的新闻剪辑,包括近年来3K党和反犹主义者的公开活动,川普为白右的辩护,David Duke近年的演讲,以及夏洛茨维尔汽车袭击事件等等,最后以一面倒置的星条旗结束。这太符号化了,反而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电影中那阳光、豁达的自嘲精神,在这里荡然无存了。如果让一切停止于这个3K党瞳仁中燃烧的十字架,那该多好呢?

当然,总体来说,我还是认为,《黑色党徒》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撇开其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不说,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平相当高,运镜、剪辑均属上乘,所呈现的音乐、服装和人物造型,看得出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完美地呈现出70年代的时代风格。Patrice 和 Ron 在酒吧跳舞的那场戏实在是美极了。我将它列为我 2018年最喜欢的10部电影 之一。






耗子说电影


《黑色党徒》

豆瓣评分:7.1

改编自美国黑人警察罗恩·斯塔沃斯于2014年发表的自传,讲述在种族歧视泛滥的70年代,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档卧底3K党并成功摧毁其阴谋的故事。

3K党的全称是Ku Klux Klan,Ku-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意思是“围绕”。而Klan则是由英文单词clan(宗族)所变化而来,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三个首字母读起来更加的连贯。

该组织由南北战争后的南方退役老兵组成,此后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却依然延续至今。但唯一不变的则是他们的白人至上主义,以净化美国社会的名义去打击他们所反对的个人或团体。这其中就包括黑豹党。

黑豹党的理念与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不同,他们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崇尚社会主义,以相对暴力的方法去争取黑人群体利益,因此也遭到美国政府严厉打击。

而片中自始至终对立的正是黑豹党所代表的“black power”和3K党所坚信的“white power”。黑人至上的黑豹党在全国各地游说,鼓动黑人备好枪支准备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他们将官僚政府一律视为敌人,因为他们眼中的政府机构被种族主义者充斥。

而另一边的3K党,是一群愤怒,荒谬,甚至略显愚蠢的白人至上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粗鄙的言语形容黑人和犹太人,并计划实施一场针对黑豹党的爆炸袭击。

两股势力对立和交叉的最高峰来自后半部分的一段平行蒙太奇:一边是黑豹党领袖痛苦的回忆,一边是大巫师(3K党领袖)故作高深的仪式;一边是对惨痛过去庄严肃穆的哀悼,一边是观看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时爆发出的阵阵辱骂和嘲笑。

而两者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喊出了各自的口号。两种如此背道而驰的理念,却又如此不可思议地显示出统一性。

就是这样一个沉重且严肃的话题,李却给影片定下了喜剧的基调。不论是从音乐的选择,故事的叙述亦或是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会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时刻。

尤其是戏份颇多的电话场景,斯塔沃斯妙语连珠的回答和3K党成员一本正经的歧视言论迸发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这样的处理在增强影片娱乐性的同时,更是斯派克·李本人对种族歧视所持有的轻蔑态度的强烈体现。

影片后半段,在斯塔沃斯和黑豹党女性领袖的谈话中,李借着主人公之口,抛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你能否从内部去改变这个早已充满歧视和腐败的体制?斯塔沃斯据理力争,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

当他挫败3K党阴谋,逮捕了有着种族歧视行为的同事并风光地走进警察局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做到了。可局长令其销毁一切证据的行为再次把他拉回现实。他愤怒地甩门而出,却又无奈地回来。

他所看到的是,牢不可破的僵硬体制依然在为当权者们服务,而不是民主社会下遭受迫害的群众。但他依然坚信未来会有所改变,black power不仅仅是集会中的口号,更是撬动体制的杠杆。

影片结尾,在斯派克·李标志性的推拉镜头下,斯塔沃斯和女友谨慎地向窗口前进。窗外的夜色之中是十字架燃烧带来的冲天火光。

围在一旁的3K党成员,他们黑洞般的眼神中只剩下无尽的燃烧与毁灭。而正片后触目惊心的纪实画面:原始的暴力在现今的美国街头肆意横行,混乱与恐怖中倒下的是无辜的生命。特朗普摇摆不定的态度更是警示着我们什么都还未改变,消除种族主义的路任重而道远。

斯派克·李对种族问题的深刻探讨和洞悉可能更多还是在早期作品中,但《黑色党徒》的直接可能是当下美国社会最需要的。它不再是一种思考,一次剖析,而是有力的拳头,直面种族主义者肮脏的嘴脸,撕毁其虚假的面具。


艺乐视界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刻意制造矛盾的《黑色党徒》最终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戏谑调侃显然不能取代苦大仇深的现状,这恐怕也是政治宣传类作品的无奈之处。

然而这种流血的政治最终没能让斯派克李放弃既有的价值尺度转而从黑白之间抽离出去,既然种族冲突是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不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仇恨的结果?倘若将镜头倒回去我们会发现如此悲凉的一幕:假作真时真亦假。

在党徒战争爆发的前夕,先是自家人打起了自家人。在白人警察逮捕黑人警察的时候,局面就已失去控制且无法挽回了。平行剪辑于本片中是带来影像反讽的亮点而非缺点,因为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国家的诞生》而是一个民族的分裂。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晨妹说电影


刻意制造矛盾的《黑色党徒》最终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戏谑调侃显然不能取代苦大仇深的现状,这恐怕也是政治宣传类作品的无奈之处。然而这种流血的政治最终没能让斯派克李放弃既有的价值尺度转而从黑白之间抽离出去,既然种族冲突是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不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仇恨的结果?倘若将镜头倒回去我们会发现如此悲凉的一幕: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党徒战争爆发的前夕,先是自家人打起了自家人。在白人警察逮捕黑人警察的时候,局面就已失去控制且无法挽回了。平行剪辑于本片中是带来影像反讽的亮点而非缺点,因为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国家的诞生》而是一个民族的分裂。



壹网视界


《黑色党徒》用一种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影片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70年代初,但导演毫不犹豫地从近半个世纪的种族主义制度一直贯穿到最个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