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相傳九尾狐能食人,你是人還是狐

故事

《山海經》卷一南山經曰:“又東三十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基山再往東三百里,是座青丘山。山南陽面盛產玉石,山北陰面多出產青雘。山中有一野獸,形狀像狐狸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像是嬰兒啼哭,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

古典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相傳,夏朝暴君夏桀的寵妃——妹喜,商朝紂王的寵妃——妲己,二人皆是九尾狐妖所化,天下大亂,王朝更迭,商滅夏,周滅商……

九尾狐出,乃世間將有大亂之象,更盛傳,啖火狐肉者,得長生,不老不死,無病無災。

正逢時局動盪,疫病肆虐,狐狸因此慘遭人類屠戮,時長一個月的青丘山圍剿後,世間竟再難覓狐狸蹤影,火狐已成傳說。

名噪一時的年輕道士江六兒,不知何故,在那次圍剿後退隱青丘山,重金相邀亦不再插手人世間的斬妖除祟之事。

十年彈指一揮間,人世間卻已是生靈塗炭,易骨肉而食。帝王窮兵黷武,征戰間染上疫疾,尋遍神醫皆束手無策,聽聞在青丘山有一老樵夫近日曾見得狐狸的身影,人道不過是老者的眼花爾爾,帝王求生心切,不顧阻攔,為免打草驚蛇,隻身上青丘山覓火狐。

在密林深處穿行數十里,帝王體力不支,墜地奄奄一息,一少年面戴狐狸面具,似攜遠岫而來,白色襟衽現於密林蒼山,廣袖行走間如緲霧流散,風姿雋爽,不食人間煙火,帝王不覺已失魂呆目,“你……是人是狐?”

少年輕摘下狐狸面具,俊眉修目,蕭疏軒舉,見之忘俗,薄唇輕啟:“狐。”

相傳九尾狐能食人,你是人還是狐

這少年便是江六兒年輕時所救一隻幼狐,名喚江七兒,自小養大,幼狐終日伴在身邊吸收人氣,得了造化,長大後也幻化成了人類的模樣。

少年救回了帝王,請求江六兒為其醫治。江六兒大怒,斥聲道“七兒,你可知他是何人?!”

“七兒知他是當今帝王,可師父教導的是要與人為善,濟慈眾生。”

“他要的可是你的命!”

少年兩膝跪地,長伏於地:“七兒願意,望師父救他。”

江六兒心如刀絞,不得已為帝王把脈,發覺病入膏肓,妙手亦無法回春。少年欲割肉續上帝王的命,江六兒痛徹心扉地阻止,“七兒,你瘋了,你乃白狐,非九尾紅狐,他必死無疑,何故如此。”

“我意已決,你我本非同族,望日後各自安好。”少年執意要救帝王,竟枉顧十年的養育之恩,肅拜揖別,與帝王再往山林深處尋找火狐。

本才三十多的而立之年,江六兒一夜白頭,俊秀爽朗的眉眼乾枯得滄桑落寞,這十年的情誼又豈說斷就斷,悄然跟在少年身後,為他驅狼避 虎,一心護他。

相傳九尾狐能食人,你是人還是狐

終究他不忍少年日日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竟耗盡十餘年修煉的道行融於精血化作一顆內丹,瞞著少年,為帝王服下,見少年霽開的笑容,他了卻遺願,孑然離去,踽踽蹣跚,形容枯槁,如八十白髮老翁,待他走不動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他跌足斂眸,只期他捧在心尖上的七兒,能有人替他護著,他便死而無憾,而他,大限已至,淚不覺滑落兩鬢……

相傳九尾狐能食人,你是人還是狐

星沉日出,天光輪轉,待他睜眼,驚覺自己竟是年輕時的俊秀模樣,他疑心自問,已經死了嗎?

忽傳竹葉颯颯,婆娑似低語,江六兒定睛望去,一紅衣狐首男子穿行林間,驚起霧氣嫋嫋,長襟拂地,赤足而來。

江六兒大驚,疑是九尾火狐,自知不敵,遂逃,一顆人頭卻先行從林間骨碌出來,一路血色,滾至腳邊,竟是帝王之顱。江六兒駭然,想起白狐七兒,心中斷定已遭不測,不由悲慟,掩面嚎啕。

“師父,何故如此哭泣?”

江六兒聞聲心裡一驚,猝然抬眸,那狐面恍惚縹眇間竟幻成了少年七兒的面容。少年乖覺蹲下,如幼獸坐立,突覺疼痛,手腕處包裹住的輕紗滲出一片殷紅,以舌輕輕舔舐,忽而望向江六兒,燦顏笑道:“別哭,七兒回來了。”

相傳九尾狐能食人,你是人還是狐

原來七兒並非白狐,乃世間罕有的九尾火狐,十年前遭天劫,又遇人類屠戮,身受重傷,不得已變成幼狐逃避追殺。

而帝王為九五之尊,吸其精,食其肉,能倍助九尾狐修煉恢復本身,之所以千法百計延續帝王的壽命,不過想將食物養得豐潤新鮮,也更滋補些。

不成想,有個呆子,不惜幾十年的道行,浪費了自己的一條命。世上死去的人千千萬,可偏偏這個呆子,九尾狐不捨得,莫說割下一塊肉,以命換命,他也捨得。


夜裡,燈火朦朧,剪影相望,“七兒......”江六兒顫聲喚他。

“你喚我七兒,我喚你為妻,可好?”少年執起他的手按在自己的胸口,一手有意碰落了燭火........

​本文完結

以後手癢只會更這種幾千字結束的短篇,長篇太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