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韩作山,阳原县东城镇石板梁村人,他痴迷于捏泥人,在别人看来,他简直是疯了。但他不介意,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就叫“泥河疯老头”。

就是这个喜欢捏泥巴的“疯老头”,他在崇礼冬奥会的吉祥物“冲冲”亮相后,制作了一个泥塑“冲冲”,还上了张家口晚报。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张晓英供图

机缘巧合下喜欢上捏泥人

韩作山从小喜欢绘画,作业纸的背面画满了花花草草。17岁,他初中毕业,到坝上给村民画墙围子,“你别看在纸上画得好好的,不一定就能画好墙围画。”韩作山说。

他走村串户地画墙围画,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到一户人家倘若画不好,整个村子也别想待了,只能另择他处。慢慢地他才画得好起来。

一个画墙围画的怎么喜欢上了捏泥人?1997年,韩作山出了车祸,脚踝粉碎性骨折,在床上躺了三个月,既然出不了屋子画墙围,他就对妻子说:“你给我找点泥巴,我就捏泥人吧,好消磨时光。”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韩作山甭管做啥都有股较真的劲儿,他慢慢地摸索出了路子。

他告诉妻子,当地的泥土劲儿大,但容易开裂,要用罗子将泥土筛过,用水浇出泥精来,再和上胶,掺上纸纤维,然后用木棍来回搅拌,这样一来泥不容易开裂,用牙咬后不牙碜就算好了。

“泥土中不能有一粒沙子,否则在捏泥人时,一粒沙子落在泥人的眼睛处,整尊泥塑都会失败。”韩作山说。

他在作品中倾注进了感情

韩作山的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塑造人物,《背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韩作山小时侯家里穷,吃不上饭,他们兄弟几个饿得头不大,眼大,脸上没肉,牙槽外漏。母亲抱着韩作山上街去,村民都说,这孩子恐怕活不成。

在韩作山记忆里,父亲每年在农闲时都要去坝上奶奶家里住上二十多天。为看望亲人,也能为家里省出一些口粮。最主要的是从坝上回家时,亲戚们能给带上点白面、莜面和胡麻油。

听说韩作山的父亲回家了。姑姑婶婶们都拿着面来到奶奶家,父亲撑着口袋往里装,等大家把面倒完了,父亲看了看袋子里的面,又瞅了瞅韩作山的奶奶。

儿的心,娘最懂,嫌少,奶奶用手一捂嘴,转身走到外屋,提进来半袋面,她一碗一碗地挖着面,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奶奶不是心疼这几碗面,她更明白,坝上到坝下,路途遥远,八十多斤面,儿子要背上几百里路才能回到家。

父亲每一次走,当娘的总要把儿子送上高高的山梁。父亲归心似箭,大步向前,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儿。奶奶拖着一双小脚紧跟在他后面。

“多走一天不要紧,到了家快点给我发个电报。”奶奶望着儿子东摇西晃的背影,消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她还要站在那里哭个不停。

父亲背着面,过了大境门,家才不再遥远。“平时一家人吃玉米面和糕,这八十斤面,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舍得吃。”韩作山说。

一直以来,韩作山都想把父亲背面途经大境门时的情景,用泥塑作品表现出来。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整件泥塑作品韩作山花费了三个多月,作品中的大境门十分关键,他从百度上搜大境门的图片,但石条、垛口和行人的比例他无法掌握,于是他从阳原前往市区,在大境门前观察了大半天,天黑才回到家。

外人看上去这仅是一件泥塑,可在韩作山看来,这件泥塑饱含着他难以言尽的情感。

为母亲制作回忆作品却留了遗憾

在韩作山家的土窑内,有一件泥塑作品是讲述过去村民兴修水库的故事,这件作品共创作了65尊泥塑,是韩作山为了母亲做的。

韩作山的母亲已去世多年,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她经常向儿子讲起村里兴修水库的事情。

过去搞工程,不像现在用钩机去挖,全靠村民手提肩扛。母亲虽然眼神不好,但也加入其中,一到了农闲时节,她就来到工地,和村民一起劳动,用土筐担土。

这一段往事在母亲的心头挥之不去,韩作山萌生了用泥塑再现母亲当年劳动的想法,当她空闲时,就看看这些泥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图源实言博客

他先尝试着做了一尊,让母亲看,母亲鼓励他说:“挺像的,挺像的。”

站在这件泥塑作品前,一条贯穿南北的水库大坝出现在眼前,大坝之上,男女老少你拉我挑,你追我赶,砸夯人和着铿锵的号子,将大锤高高举起,重重落下,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图源实言博客

作品还表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一棵高大的老树上,两只喜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老木匠在大树下修理工具,高高的烟囱冒出饮烟袅袅,几名妇女正在做饭,刚出锅的玉米窝头散发着饭香……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整件作品长5米、宽1.5米,韩作山陆陆续续做了多年,只可惜母亲没有看到作品的全部就去世了。

在打工的工棚里制作了“冲冲”

对于捏泥人,韩作山的妻子不拦着他。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外出打工时,韩作山仍没忘记痴迷已久的泥塑制作。在崇礼城市吉祥物金花鼠亮相及起名“冲冲”后,韩作山难抑内心激动,在工棚里完成了“冲冲”的泥塑制作。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总想表达一下心情,所以我做了‘冲冲’。”韩作山说。

晚上,韩作山躺在工棚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反复构思着他的泥塑“冲冲”。突然他灵感乍现,“冲冲”伸出双手打出一条红色横幅,上面镌刻白色的字:“二〇二二,张家口欢迎你!”

工地里条件有限,他从院子里找到一块五合板,长22厘米、宽18.5厘米,泥塑“冲冲”将在上面完成。

韩作山先在五合板上“绘制”中国地图,他在木板上涂上胶水,然后用竹片往木板上抹上一层泥,之后要晾晒一天,等泥全干了再抹第二层泥……整个中国地图抹了三层泥,厚度达到2厘米。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图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完成中国地图的制作后,他开始制作“冲冲”,此前他看到过“冲冲”的图样,对照着制作信手拈来。为了突出崇礼的地域特征,他在“冲冲”的脚下制作了白色雪道。

韩作山的工作很忙,他每天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早上7时至12时、下午14时至19时是韩作山的上班时间,泥塑“冲冲”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完成。

下班后,韩作山要花费两个小时制作泥塑“冲冲”,有的工友睡得早,他从工地上找来一块木板,立在床边,与邻近的床分割开来,这样开灯制作泥塑时可以遮挡一部分光线,尽量不影响工友们休息。

次日凌晨3时他又起床了,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他搬上一个小板凳,在厕所里制作。

一个多星期,他的泥塑“冲冲”制作完成。得知他又有新作问世,阳原综艺网让他用手机录制了5分钟视频,对他制作的泥塑“冲冲”进行展示。“你好,阳原”等网站也刊发了泥塑“冲冲”的图片新闻。

阳原这个老头儿“疯”了,每天玩泥巴,捏的都是阳原人的故事

韩作山家有五口人,他在张家口市区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3000元;妻子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保洁,下班后再找点别的活儿干,月工资3300元。

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今年25岁,还没成家,贷款买了一辆半挂车拉煤。韩作山在阳原县城给儿子贷款买房,已交了首付,半挂车也是贷款,夫妇二人天各一方打工,就是帮着儿子早点还完房贷、车贷。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不用为生计奔忙,钻进土窑里,专心创作我的泥塑。”韩作山动情地说,他想将自己的泥塑作品卖掉挣钱,但他的内心隐隐感到,这条路恐怕也行不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不管出生在哪里,不管多大的年纪

也祝福他能早日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