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自打我出世,家里就有个二舅母。二舅母一直住在我家。她从什么时候来到我家的?我不知道。我只记得二舅母离开我家大约是1959年年底,二舅母为什么走了?她去了哪里?她怎么再也不回来了?对我来说,过去这都是个谜。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不过,二舅母的样子我还记得很清楚。她是个清清秀秀的小脚老太太,梳个粑粑头,走路有点颤颤巍巍的。每天早晨起来,她总是先搬张高脚圆凳子到厨房门口,松开她缠盘在后脑勺的发髻,坐在圆凳子上梳头。她平时梳着粑粑头,可是当她梳头的时候,松开头发,我才发现她的头发很长,人样子也变了,我觉得好生奇怪,总喜欢盯着她看。她把头发梳直,再用篦子篦一篦,然后又七缠八绕,一会儿又变回我熟悉的,梳着粑粑头的二舅母。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家开了个店。公私合营之后,私人开的店合并成了国营商店,父亲也成了单位里的人,每天都要到十字街一家店里上班。因为我家里小孩多,单位照顾,没有撤除我家的店面,让我母亲在家开个代销店,也算是单位职工,每月发工资,这样既可以工作,又能同时照顾家庭。那年,我母亲四十来岁,二舅母比我母亲年纪大的多,别人都以为她是我家奶奶。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母亲在前面操持店务,二舅母在后面负责家务。每天早上,二舅母自己梳完头,还要为我几个姐姐梳头,接下来就忙着扫地、抹桌子,在厨房给我们几个小孩准备早饭。早饭吃稀饭,是二舅母做的。父亲在我们起床之前就上班去了,临走前会在饭桌上给我们每个小孩留下二分钱纸币,我记得纸币上有一驾蓝色的飞机。这钱是给我们在隔壁油条店买早点用的,当年二分钱能买一根油条,或一块烧饼。配上二舅母给我们每人准备好的一碗粥,肚子就填饱了。吃过早饭,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二舅母在家很有权威,每天吃什么菜,煮什么饭,都由她说了算,我母亲从不干涉,也干涉不了。对孩子们,二舅妈都很喜欢。要是我们犯了错,母亲要打我们,二舅母总会护着。不过,二舅母也有些偏心,她最喜欢的是我二姐和二哥。好像有时候背地里会多塞一些吃的给他们。

1959年,单位成立了农场,农场在红石板村后的山坡上。父亲被派到农场,晚上还要在农场守夜,几个月也不回家。从那年开始,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父亲在农场米也不够吃。二舅母每天烧饭都得扣一把米,或几勺面粉,积攒起来,做成焦面,或者蒸成粉子。等装满一饼干桶,母亲就托同事带去农场给父亲 (事后我们才知道,父亲并没有收到那些食品)。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1959-1960年,是粮食最短缺的一年,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终于有一天,二舅母离开了我家。二舅母走了,很久也没回来。我问母亲:“二舅母到哪去了?她怎么老不回来?”母亲说:“二舅妈回家了。”我后来才知道,二舅母老家在烔炀河,还有个患侏儒症的儿子。她为什么要离开我家?是怕粮食不夠吃,为我们省下口粮?还是要回家照顾儿子,与他相依为命?或者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我不得而知,只能推断。反正她自从那年回家之后,再也没回到我家。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巢县家里粮食不够,大城市的供应比巢县好。1960年春节,我和三个姐姐一起去南京二伯父家过年。年初二那天,伯母带我们出去玩。伯父对小孩要求严格,他说:“南京大马路很好走,不像乡下田埂,新街口离家不远,大孩子不要坐汽车,要锻炼,走着去。” 因为我和四姐年纪小,伯母就带着我俩乘公共汽车去了玄武湖的动物园游玩。我二姐18岁了,不能乘车,她自己步行去了新街口。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等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二姐神秘兮兮的在楼梯边的鸡笼里藏东西。她知道我看见了,就叫我不要讲出来。那她藏的是什么东西呢?她悄悄告诉我,是几块麻饼,是买给二舅母吃的。她用纸把麻饼包的严严实实的,说是不能带上楼,怕是被别人偷吃了。那时,麻饼对我们很有诱惑力,二姐说,这麻饼我们不能吃,是二舅母的。“二舅母不是回家了吗?你怎么给她?”我问。二姐没回答我。

二舅母最后有没有吃到那几块麻饼?我不知道。不过,我二姐从南京回巢县后,带着麻饼一个人偷偷坐火车,到烔炀河去找二舅母。再后来,我听她说,二舅母死了。因为乡下比我们情况更差,二舅母回家之后也吃不饱,后来大概就……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等我长大了,我才知道二舅母并不是我家舅母,也不是亲戚,而是我家的保姆。抗战胜利之后,父亲带着我已故大伯父和堂伯父家的一些孩子回到南京,和我二伯父汇合。一大家人先在石鼓路租了房子住下来。那年头南京城兵荒马乱,解放军快打到南京了。很多人逃往台湾、香港等地,抛售房子。二伯母和我母亲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在白下路秦淮河边买了一处旧房子,把全家人安顿了下来。当年的大家庭,亲亲眷眷,加起来一共二十多口人,挤住在一个大院。我家孩子多,家务重。父亲便托烔炀河亲戚帮忙找来一名保姆,我们全家人就叫她“二舅母”。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五十年代初期,我父亲决定从南京搬家回巢县老家,因为我祖父1916年在老家开了个小店,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歇业。父亲想重振祖业,在祖父开店的原址上重新开店。二舅母就随着我家一起回到了巢县。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1992年的一天,二伯父叫我堂弟来通知我,说是南京市要落实房屋政策,白下区房产局要我去一趟。因为我家解放后搬回了安徽,南京房改时,我家住的那部分房子就全部被私房改造。由于我家既不是资本家,又不是地主,是靠父亲工资收入和母亲的积蓄买的房子。根据政策,老房子可以按照当年的家庭人口数退还我们。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到了房产局,人家不认我,因为老房产证上写着我父亲的名字。房产局要我开一张我父亲是我父亲的证明,才能继续办理。好在我的人事档案上父母和兄弟姐妹名字都有,我找单位给我开了一张证明,把我父母和八个子女,一共十人的名字都写在了上面。

可是到了房产局,人家摇头说,这名单有问题,老档案上只有九个人的名字,是根据当年的户口簿填写的。1957年房改时,我妹妹才两岁,她当时在亚父乡抱书桥的奶妈家。我猜想父母一定忘了把她名字写上户口簿,于是就给办事人员解释。没想到,办事人员却说:“你家当年有九个人,其中也没你的名字。”我一听有点发蒙,房改那年我都快上小学了。父母怎么没把我当作家庭成员写上户口簿?就算他们忘了写,除了我和妹妹,家里还剩八人,怎么会是九个人呢?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办事人员倒也没为难我,他把当年登记表上的名字一个个读给我听。我一听名单,突然明白了。的确,办案人员没说错,是我错了,我忘了我们家的另外一个成员,她就是二舅母。

时间过的真快!二舅母离开我们家将近六十年了,转眼间,我们也老了。但是我们并没忘记她。我二姐一直珍藏着她和二舅母的一张合影照片。后来有了电脑,我用扫描仪把这张照片制成了电子版,发给了兄弟姐妹。这样,二舅母就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合肥往事:回忆烔炀的“二舅母”


补记:看到我写的这篇回忆,我二姐又给我补充了二舅母的一些信息。二舅母在我家帮工十几年,积攒了不少工钱,准备留着今后回家养老。到了我家最困难的时期,她拿出养老钱买食品给我们小孩吃。后来,二舅母见我家粮食不夠吃,自己也老了,她的一个拉板车的侄儿那年家里死了老婆,家里还有几个小孩没人照应,这样二舅母就回烔炀河老家了。

那年在南京过完春节,我二姐带着麻饼去烔炀河找二舅母,下了火车,不知到哪里才能找到她。这时想到了烔炀河街上的亲戚,杨家老姨娘。老姨娘领着我二姐到了二舅母老家的村子。我二姐回忆说,当她推开二舅母的家门,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二舅母家的草屋顶四处透亮,屋里积了好多雨水。她绝想不到二舅母会住在这么破旧的草屋里。邻居告诉她,二舅母人已经没了……。我二姐说,她永远不会忘掉那一刻的感觉,也永远会记住二舅母的名字。她叫马瑞贞。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