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三蘇”風韻耀眉山

“三蘇”風韻耀眉山

六月的三蘇祠,蓮花初開,暗香襲人。樓臺亭榭半掩於古典園林,曲徑通幽之處,硯墨詩賦彷彿一把神秘的鑰匙,開啟了時光隧道的入口,滄桑老宅、空寂蓮池……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結構復原,回到了一千多年前那段銘刻於歷史中的舊時光。

蘇家三父子,佔據唐宋八大家三席。眉山的鐘靈毓秀孕育了“三蘇”,而“三蘇”的文化道德積累,反哺著眉山的文脈民風。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眉山有四五十人參加禮部考試,包括蘇軾兄弟在內的13人考中。宋仁宗皇帝當時就驚歎:“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山。”兩宋期間,共有八九百人考取進士,史稱“八百進士”,眉山因此成為著名的“進士之鄉”。

“三苏”风韵耀眉山

1963年,同為“三蘇”四川老鄉的朱德來到眉山三蘇祠。朱德激動不已,揮筆題詩:“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三蘇”個體生命的魅力與眉山之文脈,在歷史長河中發酵氤氳,潤澤後世。

“功廢於貪,行成於廉”,三蘇祠中最顯眼的石刻上,有這樣的醒目之言。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六事廉為本賦》,他開宗明義,將廉政官德舉為為政之首:“事有六者,本歸一焉。各以廉而為首,蓋尚德以求全。”

蘇軾寫此賦時,王安石變法的負面效果日益顯現,彼時考察官員過分注重政績,忽視對廉潔的要求,以致腐敗盛行,朝野怨聲載道。蘇軾期望主政者仿效先賢,改弦更張,恢復廉為官程,簡明而治。而他每到一處為官,不管是富庶的杭州還是蠻荒的儋州,始終兩袖清風,餘財散去,救助貧困,有時還要靠當地百姓接濟方能解決溫飽。

“三苏”风韵耀眉山

家國情懷,更體現在民本思想中。蘇軾心胸坦蕩,處處為民解難。在北宋因變法造成的黨爭中始終堅持“民本立場”,倒讓自己成了兩頭不討好的“怪人”。不管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只要他們的政策對百姓不利,蘇軾都會直言反對。

歷代貪官從政的目的是“索取”,而清官從政的宗旨是“思予”。蘇軾躬身實踐,為後世官員,立下了清正廉潔的榜樣。

在越來越注重城市文化差異化的當下,眉山有“三蘇”,是莫大的“福氣”。

眉山市紀委宣傳部部長周玲

眉山百姓非常重視教育,特別是孩子的詩文教育,這使得千載詩書城濃濃的文化氣質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眉山市紀委常委鄧世虎也是“蘇粉”,他欣賞蘇東坡有中國人該有的優點,卻沒有中國人普遍有的缺點。

眉山市紀委常委

鄧世虎

蘇門三父子美名傳揚,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著過人的才藝,更是因為他們穿越綿長歲月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雅情操。

“三蘇”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活在眉山,活在四川,活在中國,活在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蘇軾的語句,如“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強調幹部要有擔當;“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范增論》),告誡全黨:只有黨的自身肌體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蝕。

“記憶是城市的靈魂。”今天的眉山,秉持著“三蘇”記憶,繼往開來,自信穩健地走著“清風揚眉”之路。

來源/廉政瞭望

“三苏”风韵耀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