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田衛東:演繹跨越血緣的“親情”之歌

他是同事口中的好夥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多次被評為廠“先進工作者”;他是戰友眼中的好兄弟,一諾千金,親力親為,十幾年如一日照顧戰友父母;他是鄰居心中的貼心人,善心助人,不求回報,長期幫助左鄰右舍的老人。他就是第六屆“華北油田道德模範”田衛東,華北油田公司第一採油廠任北採油作業區治安組員工。

君子一諾,逾千斤。如今51歲的田衛東用二十幾年如一日的無聲奉獻,建立了沒有血緣的骨肉親情,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石油精神。

只為一句“承諾”,二十幾年如一日照顧戰友父母

“老戰友,我以後不能經常回來,你有空的時候替我去看看我爸媽。”23年前,面對戰友的一句囑託,田衛東答應了下來。這句承諾,從此伴隨了他的日常生活。

1985年時,田衛東跟一位名叫張濤的戰友一同參軍入伍。當兵時,兩人在一次聊天時曾經說過,如果以後退伍轉業了,要互相幫助在外地的人照顧父母。

1995年,張濤因為工作關係要離開任丘,但因唯一的哥哥早已過世,父母身邊已再無其他子女。臨行前,他拜託田衛東有空時照顧自己的父母。這一句囑託,田衛東記在心裡並付諸於行動,隔三差五,他就去看望老人,送菜、洗被、洗衣是常事。春去秋來,一年年過去,田衛東和老人越走越近,幾天不見就心心念念。每次他到老人家,兩位老人爭著跟他說話,在陪著老人聊天的過程中,他也及時的瞭解老人的身體狀態和個人需求。。

老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在2002年至2003年間,戰友的父母接連生病住院,田衛東和戰友一起輪流為老人守夜,餵飯。2015年,戰友父親得了前列腺癌,手術後,邊輸液邊引流,田衛東陪戰友在老人邊照顧了整整三天三夜,隨後一起守護老人直至出院。在這一年,老人住了3次醫院,有2次是田衛東陪護著老人從入院到出院回家,辦理各種手續,跑前跑後,拿藥餵飯。

2017年,戰友的母親做了更換膝蓋骨的手術,短時間內不能下地行走,可這時戰友卻接到單位通知需要馬上回去,他就跟戰友說:“有我在你放心,趕快回去工作,阿姨我來照顧。”戰友父母家住3樓,其後多次的術後檢查,都是田衛東揹著老太太進進出出,上樓下樓。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男人,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事情,但是他從不說累,每次從醫院回來,他都是第一時間跟老爺子彙報情況:“叔叔,阿姨恢復的很好,您放心。”戰友的父親看到他鬢角留下了汗珠,讓他歇歇,可他轉頭又到廚房洗菜做飯了。

十幾年的接觸,戰友父母已經把田衛東當成了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見到他就親熱的拉住他說個不停;而田衛東也把老人當成自己的另一對父母,只要休班了,就抽時間過去給他們做家務、買東西、陪他們嘮嘮家常,暖心的關愛在默默日子中延續。

只為一片“愛”心,用行動溫暖著身邊的老人

《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田衛東不僅孝敬自己的父母,對左鄰右舍的老人也特別關心。

2013年,為了照顧患有直腸癌癱瘓在床的父親,田衛東攜家人搬到了父親採油一廠的住處。給老人喂水餵飯,擦洗身體,照顧大小便,換尿墊成了他的日常。照顧長年臥床的病人,最要緊的是衛生問題。為了不讓父親生褥瘡,他每天為老人翻身,夏天給老人洗澡,這麼多年,老人身上沒有長一個痱子,生過一個褥瘡。老人的床鋪、衣物收拾得很乾淨,就算靠近跟前也聞不到一點異味。

在父親的樓上住著的一對兒八十高齡老夫婦,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每每碰到兩位老人他就幫著拎東西,扶他們上下樓。有一段時間,他發現在樓道碰不到老人了,就主動上樓詢問老人是否身體不適,需不需要去醫院。當得知了老人腿腳不靈便,每次上下樓都很費勁時,他就主動承擔了買菜任務,每天一大清早就騎車去附近的菜市場,讓老人能吃到新鮮的蔬菜。2017年元旦,老伯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子女們一時也趕不過來,就把電話打到了田衛東這裡。他二話不說,立刻將老人背下樓,打車到醫院,檢查、拍片子,一直忙活到老人的子女到來。老人的子女拉著他的手不停地感謝,他卻說:“咱們樓上樓下的,都是鄰居,這點事算啥。”

一天下午,田衛東下班經過運輸公園,在欄杆處看見有位老人躺在地上,帽子滾落在旁邊,他忙停下車準備過去查看情況。這時,旁邊坐著休息的老大爺老奶奶急忙阻止他:“小夥子,他在那躺了一會了,你可別去,萬一有啥事不得賴上你啊。”田衛東聽到這話,沒有一絲猶豫,三步並作兩步跑到老人旁邊,看見老人臉上都是口水和鼻涕,他並沒有嫌棄,扶起老人輕輕拍打胸口,讓老人漸漸醒過來。田衛東想打120,老人卻堅持不要,說自己只是摔了一跤頭有點暈。田衛東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老人回到家,老人的女兒在家已經急的團團轉,解釋一番後,老人女兒拿出500塊錢要給田衛東,他堅決不收,囑咐說:“只是舉手之勞的事,你一定要多抽時間陪陪老人啊!”

音希聲,大象無形。田衛東,一位普通的石油工人,用點滴的行動詮釋孝老美德,用誠信的堅守譜寫了一曲跨越血緣的“親情”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