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写好五绝诗和七绝诗?

9236于水


我们详细讲一下五绝的平仄关系和行文方法。

七绝无非就是在五绝前面加两个字,遵守对应的平仄即可。

平仄关系

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是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粘。五绝字少,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平仄。平仄基础格式只有四种,掌握了推导技巧,不需要死记硬背。

我找个例子结合着讲第一种格式,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这个是属于仄起不入韵的写法。这里补充说一下,我们说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个字,首联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并不影响平仄格式的判断。

起句分仄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平起入韵这四种格式。格律诗的韵脚一般采用平声。所以入韵就是平收尾。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一样。我们来看第一种格式下整首五绝的具体平仄推导。

“仄仄平平仄”,用我们前面讲过的格律诗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自然要求就是“平平仄仄平“,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再根据粘的原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发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韵,最后一字是仄声,对应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对的原则,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仄起不入韵的格式,按“对”,“粘”的原则推导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大家对照着看《登鹳雀楼》,是不是这样?所以,记住首句的平仄,按照对,粘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规律。

五绝多是首句不入韵,所以一般都是用仄声收尾,五律也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字太少。五个字,一句话才说一半,用平音的话感觉话说完了。这个我们以前讲对联的时候也说过。上联仄,下联平,五绝和五律如果首句入韵收平,会给人仓促收尾的感觉。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那就是第二种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入韵,也就是说第一句结尾要改成平声。但这样一改呢,首句五个字的平仄间的关系就被打破,第一种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因为尾字用平音押韵,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个字改了。那么第二种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峤的《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么我们按照对粘的推导原则,可以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对照着诗检验下,有没有问题。第二句因为要入韵,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对那么死。

现在看刚刚第一种格式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后再看刚推出的第二种平仄关系,发现联系没有?其实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关系调换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没变。所以“仄起入韵式”也是不用背的,两种格式只是稍微变化了一点。

我们来看第三种格式。

举例子看第三种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首句“移舟泊烟渚”平仄为“平平仄平仄”,这其实是“平平平仄仄”在唐诗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变格。我们按照正格把平仄推出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第三种格式,平起不入韵。关键来了,我们不要孤立看问题,我们再把这种格式和第一种对比一下。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发现了什么没有?这就是把后两句先说,把头两句后讲嘛!要死记硬背吗?不需要啊。你写诗的时候前后句调整都可以的嘛。

我们再看第四种,平起入韵。既然要入韵,那么首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啊,直接把第三种格式的首句最后一个“仄”改为“平”,同时,前面第三个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简不简单?这种格式就不举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发现。

四种格式到这里就全齐了。

所以,大家只需要记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种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么五绝的四种格式全都能推导出来。律诗也是一样的。五言是这样,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时候注意平仄关系就好。

近体诗的格律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有这四种基本格式。然后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类。四四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种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来。

行文方法

五绝的行文讲究一击毙命,不像大部头有足够的文字来渲染,必须练达。但是,哪怕再简练干脆,二十个字也是不够的,所以五绝行文就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同于律诗和七绝,这种手法就是留白。

这么打比方吧,同样是一副画,七律五律是什么啊?工笔,白描。七绝是什么啊?水墨,写意。那么五绝是什么呢?也许是一个点,一条线,或者是一幅空白,大部分得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但是二十个字必须完整表达作者的意思和方向,留给读者的空白是顺着诗人的想法去完成,这才是好作品。

也就是说相对于律诗完整的“起承转合”。绝句一般不完成“合”。五绝更加短小精悍,无一字可浪费,讲究的是诗意的发散。

意在诗外,蕴味无穷。

五绝的写法大致如此,当然如果想写好,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以及最重要的东西——灵感。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习惯上五绝和七绝均属于此一诗体,另外格律诗还包括五律和七律,五排和七排等。五绝为五言四句,共20字。七绝为七言四句,共28字。均要依一定的韵律格式而为。



格律诗兴于唐朝,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巅峰,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尽管五绝和七绝都是兴于唐朝,但两种诗体的发展轨迹又有不同,由于五言古诗形成较早,获得充分的发育,也发展出一种叫古绝的诗体,最后形成五绝,脉络分明。因此习五绝者多从五言古诗取径。而七言诗,在隋唐获得快速发展,并不如五言诗般具有完整脉络。所以,我们在阅读唐诗时会发现五言诗和七言诗,会呈现不同的风格。


对于初学诗词创作者而言,宜从七绝入手。一来五绝只有20个字,要求作者有更强的意象组织能力,更好的炼句能力。再之要写出具古味的五绝,也必然要取径五古。



学习七绝创作,首先要学的是平仄韵律。有很多专家学者说:格律诗词是戴着枷锁跳舞,言下之意格律是一种约束。我是极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诗和文的区别主要便是诗须具节奏美和韵律美,要具乐感,这点不论是新诗和古诗都必须具备的。格律诗词为达成此一要求,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模板,实为学习韵律,达成乐感的捷径。我甚至主张,学习新诗创作,也应从格律诗词入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体诗人,无一不具备格律诗创作基础。



目前,在韵律上有两个体系在双轨运行,一个是依中古音的平水韵体系,一个是今年公布的,依现代汉语拼音的中华新韵体系。这个可依个人创作偏好自选。但作为初学者,我是主张以平水韵体系入手的,由于今古音有别,初学时可能会比今音多学两个课时,但在你以后的阅读时,你会发现,所读到的作品,近乎百分百都是依平水韵创作,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惑。

初习者出律出韵,语句生涩,这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也常有初学者问,律和意有冲突时,如何取舍。毫无疑问的,先取意。随着你对格律的熟悉,词汇储备量的增加,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两者并不冲突,律和意于你都是可以兼得的。

说了半天,也该切入主题了,如何学习并提高诗词写作水平。对不起 ,单学是学不会的,那怕你花上几千元购买一个网上课程。诗句写作的重点在于练习,如何练?可先翻阅我文章里的《诗词创作练习》系列文章。待我此号过原创后,如有需要,也会考虑在头条开创作训练班,而重点便是习作的修改和讲解。当然方案还需待我开通原创后,进一步了解头条的规则,才能制订,大家有什么好意见,也请指教。

只要方法合理,一个零基础的诗词爱好者,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学会写七绝并不是什么难事。




诗词书院


友友的问题是如何写好五绝和七绝诗。说实话,这个问题对于我有些高深。我说说自己个人的一点拙见。

我觉得,想写诗就必须要读诗,古人不是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是没有它的深刻道理的。读诗读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一提笔,仿佛自然而然就有了某种格局。


其次要充分了解古诗的知识,比如韵脚,平仄等,熟练掌握这些古诗词的相关写作要求,我想在写诗的时候就有了择字的方法。


再者要多练习挑选字,多斟酌。王安石写过一首《江南春》,相传他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时候,刚开始并不是“绿”字,是“到”字,后来反复修改,才定为“绿”字,也因为这个字,诗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人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不自觉的就会出现春风十里,草长莺飞的景象。


除此之外,要写好绝句,还要让自己的诗句有一定的意境。古人诗词最讲究意境二字。像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诗把那种寂寥无人,白雪皑皑,只有诗人一个人的那种孤寂一下子就写出来了。

写好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多读多背多练习多琢磨,相信友友一定能写出自己的诗。


思南讲故事


先别格啊律的,“诗”到底是啥玩意?是把字写成一行一行的?还是结结巴巴的念出来?还是顺口溜?古诗今诗新诗旧诗中国诗外国诗,体裁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诗”字,这“诗”到底啥玩意儿啊?说实话,真写的话,这问题值得你从头到尾琢磨,人不同,估计诠释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层次,认识也不一样,纠结你问的那个问题,还不如多琢磨下直指核心直指本质的东西。这问题可以问人,也可以网上搜,但不管谁的答案,只能借鉴参考,自己的东西,还必须自己领悟。不然,就算你写成一行五个字七个字,就算押韵,也难是诗,充其量算顺口溜,打油诗都算不上。就好比学武一样,不管什么招式,实际上本质就是速度力量技巧……那得自己练。


李雪波741


如何写好五绝七绝?首先我们得了解五绝七绝各有什么特点。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从简单开始,逐渐丰富完备的。诗歌也一样,也是从最初的两言三言四言的杂言诗,慢慢过渡到五言七言齐言诗的。杂言诗就是诗歌的字数不固定,从一字到十字的句式杂言其中;齐言诗就是通篇字数固定,或五言或七言等。

先秦以前,诗歌以杂言诗为主,字数以四言为多;汉以后齐言诗开始出现,多以四言为主;随着诗歌文化的发展,五言六言七言的齐言诗开始出现,如曹操的诗多以四言出现,到了他儿子曹丕曹植时又多以五言为主了。后来六言诗逐渐淡出,以五言七言为主了,多于七言的齐言诗基本上没看到。

直到格律诗出现至初唐,齐言诗多以五言为主,七言较少。直到诗歌爆发的盛唐,七言诗才开始火爆,特别是经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诗人的演绎实践,七绝占据了律绝的主导地位,五绝也就退居其次了。

古人认为,五绝偏于写景,七绝长于抒情;五绝善于言志,七绝工于言情;五绝极具古风古意,七绝更具现代气息。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愫,再加以选择,就能事半功倍。

因为五绝更适合写景,所以五绝多以首联对仗式为主。首联对仗,相互映衬、相互烘托,立即会营造出一个立体意境,人在其中,更使情景交融,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唐朝张祜《河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先以一个对仗句开始,描写一个远离家乡、深居宫中二十年的宫女,在听到故乡小调《河满子》后,思乡之情喷薄而出,感情闸门打开,止不住的热泪簌簌双流的情景。一个故国,一个深宫,一个三千里,一个二十年,形成鲜明对照,先行造势;再来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完完全全的真情实感,全无堆砌做作,短短二十字,字字黄金,一幅深宫思乡画面油然而生。

七绝更适合抒情,所以多以首联押韵式为主。首联押韵,能使诗句更具韵味,更便于情感表达,一气呵成。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头两句平铺直叙,因为有韵,所以更朗朗上口,才有可能促使人继续读下去;这时话锋一转,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是不知愁,一个“忽”,忽有所见,忽有所感,顿觉原来的不知愁是多么可笑,多么无知!功名利禄身外物,哪有两人一起欢笑、一同呼吸更加实在、更加美好呢?

当然,什么都没有定式,五绝一样可以抒情,象前面那首《河满子》就是五绝抒情代表,七绝一样可以写景,做到情景交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入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全为写景,没一字涉及情,可我们通过描写的画面,却有真真切切的震撼感受,这就叫寓情于景,无字写情,却处处有情。

不管你学过多少诗歌理论,握有多少诗歌秘笈,一切必须从阅读鉴赏开始,没有千儿八百诗歌储备,即使合律合韵,那也是笑话一个,比张宗昌张大帅强不了多少。还有就是要抛开脸面,受得了冷嘲热讽,现在的喷子们可厉害了,明明什么都不懂,却个个都象砖家,评头品足,你要跟他们认真,那趁早什么都别忙活了,因为写诗也是门手艺,靠勤学苦练,开始粗糙不堪,慢慢才会有些模样,只有多与人交流,互相切磋,才会有进步。让人喷吧,被喷一次就能长一分,喷得越没面子,记忆犹深刻,受得了委屈,就成得了器。

只要勇敢攀登,什么样的山峰都能被你踩在脚下!



云卷飞山


押韵押韵押韵,重要的事说三遍。

押韵第一,诗是要押韵的。不管是新韵旧韵,押韵是第一重要。

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平仄不能互押。这个是基本常识。

多读多写,听听不同意见。天天习惯了夸奖,都是好好好,不对的也是好,那么可能永远处于那个好好好的假水平了。

一开始就对自己严格一点,按照绝句格律来写,少走弯路。即是有不能够理顺的时候,先存下草稿,随着水平的见长,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实在有一两首弄不好也就算了。不过只要认真,会发现格律不顺的时候会越来越少的。

其实也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每个人除了有认真的精神之外,还有天赋,这也很重要。

读写听意见,读写听意见,读写听意见。厚下脸来,不怕错,失败是成功之母。

加油,祝福可以迅速成为大诗人。




红玉w红玉


我是一个老实农民,文化水平可说是一穷二白!清水底了!但我也是蛮要滚面棍用来吹气啊!下面请师匠们指教指教!我真非常企盼哦!咏梅~~今日头条君,寒冬喷火云。百花争艳日,傲骨铸诗魂。



76O29918864


五言成五绝,七绝必七言。

四句当和韵,更应意境全。

作诗应有韵,平仄最为难。

平水能通古,新韵宽宜填。

词赋多推敲,诗吟精贵严。

时常勤练习,工整日臻贤。

诗绝务精当,还须立意长。

起兴和转备,练字再推详。



桦林樵夫


多读书,读古书。


谷半石


藏头诗《老有所依》

《老》柳今朝换新翠,

《有》风唤雨促碧颜。

《所》以欢欣迎紫燕,

《依》然快乐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