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青海汉族人哪里来的?

用户6967990069774


我们知道青海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那么现在青海的汉族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汉族人何时进入青海的,主要有两个重要时期。一,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就有汉人进入青海。汉宣帝时期设置郡县后,汉人向青海移民屯田,青海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期。

二,明清年间,内地汉人通过移民、发配、逃难、经商、戍边等多种形式,大量向青海东西部迁徙,逐渐成为青海的主要民族。

所以汉人自西汉年间,就已经到达了青海,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历史自习课


青海的原住民本是古代以游牧民族吐蕃为主的少数民族。

明朝洪武年间,许多南京市民都在街上玩社火、猜灯谜。朱元璋也兴致勃勃地微服出游,逛到珠玑巷,看到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个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还抱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这个灯谜的含义。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这灯谜的意思不是在诋毁马皇后吗?马皇后恰好是淮西人,且是大足。于是认定这户人家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怒之下便拟一道圣旨将全巷的人发配到了青海。

《纲鉴总论》之《广注·明朝篇杀京民》中写道:“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马后脚大也,杀京民不守本分者。”《明史演义》也记述了这一故事,并明确记载发生这一事件的时间是“洪武三年元宵”。

明朝时的南京确实有名称类似珠玑巷的街巷——朱子巷,这一街巷最初叫“珠屐巷”,而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而在文献上则大多称为“珠履巷”。“珠履巷”的地理位置在今天南京城南地区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

关于自南京迁来青海的汉族,在西宁等地的大户族谱和墓碑中亦有记载。1981年在西宁南滩发现的立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文林郎李世荣墓志说:“先世直隶应天人,始祖侨居西宁。”民和县硖门乡石家庄《石氏源流》碑文记载:“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至西宁。

青海汉族说来自南京珠玑巷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说青海的汉族基本都是来自南京





遗失的民俗


村庄史是村庄的一部完整的历史回顾和写照,其中溶入村民各自独特的经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台沟村土族村民居多,村庄史的历史笔墨对其偏多。关于当地土族村民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演绎版本。

祁姓是本村的大族,是村里最早的住户。

李姓土族是外来户,迁来的时间约三代人左右。李家是在清末从临近的互助五峰乡迁来,据说是家境贫困,投靠在丰台沟的阿舅家,后来素性定居下来。

王姓土族现有四户,也是外来投靠亲友,后来定居下来,至今已有三代人。

姜家是从互助沙棠川迁移而来,根子上是汉族,从叙述者(姜二爷, 70多岁)记事起曾听老人说过此事。姜氏还在三代之前确属汉族,后因家境贫困,兄弟二人流徙之此地,其父娶土族妇女为妻,生有四子,解放后改为土族。后代通婚都与土族结亲,精通土语。据说,丰台沟村的姜家还有家谱,与沙棠川姜家基本能衔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同样根子上是汉族外来户的叶姓,虽与土族杂居,可是始终没有改变民族身份叶家在丰台沟上、下庄分布居住,有十几户,是村里的大族,仅次于祁姓。关于叶姓的来源,民间有如下传说:

据叶家老爷爷(八十多岁)讲,很久以前,有叶家兄弟二人从双树儿(今互助县双树乡)迁到班家湾。后来因为生计的缘故,兄弟之一到山后(今互助北山)谋生,娶妻藏族女子,家境从此逐渐好转,后在班家湾繁衍发展。

在青海地区的土族中有很大比例的汉族融入的现象。在他们的家族谱中记载着从哪里迁移而来的一些史事,很多是从南京、山西等地迁来。南京迁来的这些汉族大部分均为发配或流放、屯田驻戍;从山西迁来的部分移民是明清两代官方移民实边政策的后果,也有部分山西的客商来西北地区甘、青一带经商,后来与当地妇女通婚结亲而定居,其嗣后逐渐转为土族。因为汉族历来有修纂家谱的习惯,他们迁移到一个全新的区域后,也会续修家族谱以绵延家族历史,抑或凭着家族老人口述史的传承,由后人们重构本家族的渊源或记述族人迁徙的历史。

青海汉族来源传说中,较为普遍的是“南京珠玑巷”说。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年的元宵节灯会,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测灯谜的意思。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认为灯谜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气之下拟了一道圣旨,将全巷子的居民发配到了地处边塞的青海。

元宵玩社火,因涉嫌讥讽马皇后而迁民到河湟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人们认识不一。据查,《纲鉴总论·广注明朝篇·杀京民条》有注说:“帝(太祖,即朱元璋)以元宵节谜,画一夫人,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大杀京民之不守本分者。”又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载,镇南卫造官船,擅伐民间树木,被控。朱元祖命斩为首者,其余被杖,“谪戍甘肃”云云。[3]据芈一之先生考证,朱元璋正妻马皇后,乃宿州人氏,非淮西妇女也。而且据史记载,马皇后未闻貌丑脚大,而且在传说发生之前的洪武十五年即已去世。鉴此,此说属无稽之谈。关于河湟地区一部汉族的先祖源自南京结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

明朝初年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变乱,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人死的比较多,可谓十室九空,反映在经济上则较为萧条,于是大量向边疆地区移民屯垦或实边。当时的主要移民就是驻军,其来源之一就是珠玑巷。珠玑巷这一地点与明初的移民现象有关,当时在各地设有移民点,珠玑巷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出去历经几代后不记得当初的祖源地,只记得当初派遣出发时的移民点,所以便有青海汉族祖源“南京珠玑巷”之说,此与许多山东人都记得祖源来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版本一样。

藏羚羊

实际上,青海汉族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早。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中原向西北大规模的移民开始。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廊,有大量汉人徙居河湟流域。自西汉大臣赵充国湟中屯田以来,大量汉人进入河湟地区屯垦戍边。及至明王朝,从南方大量汉人移民到青海,到清代仍有汉人源源不断从中原、南方迁徙而来。青海、甘肃地区汉人徙居的历史和年代久远,他们在这一地区长期与当地的世居民族和频繁变动、流徙的各族体间不断接触、融合,使民族总体分布格局形成了杂糅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格局极有利于族际交流和有效接触,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互渗和文化影响得以发生。各民族文化间发生文化因子的相互采借、吸纳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逐渐发生转向的过程,族群融合和文化融合也不断得以发生。


匹诺曹jun


许多人的相同说法是,“河湟汉族来自南京竹丝巷”,而在史籍、史料中却无确切定论。

  《纲鉴总论•广注•明朝篇杀京民》记载:“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日: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杀京民之不守本分者。”《明史演义》中也以情节类似文字所记。但“演义”属“小说”之类,虽据史传敷演成文,总为艺术手法加工,虽不以为凭,但也事出有因。可见,此传说颇具影响,以致移居到河湟地来的汉族同胞世代相传,都称祖籍为南京。又如:《石氏源流碑文》“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西域——”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二十日立。

  杨文盛《西宁城中文史资料》城南南酉山《熊氏家谱•代源编年》明洪武二年已酉,都督沐英征番于西宁。我远祖以王事至自金陵之都城。十九年丙寅,长兴侯耿秉文城西宁。随征军士,皆兴屯城之南,祖茔在也……。

  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现今青海汉族居民中广泛地传说“从南京迁来的”云云。考之史实,大都是明初的军户或民屯而来,民间保存的碑记和祖谱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湟中县大才孙家窑东侧《王氏坟茔石碑》云:“原籍南京,拨户来宁”。

  芈一之《清郭氏家谱》记:“明初徙居西宁”(西宁府新志•艺交)。至于民间传说中有“来自南京竹子巷”乃音讹,应是“珠玑巷”。

  李文华谢佐《高原古城西宁》:“明代初年的西宁地区有军户、民户之分”。明代移民也并非全是京城的老百姓,除了南京人外,还有江淮各地的。明代中叶后,北京居民来青海的也不少,欢迎山西、陕西的农民和商贩(人称山陕帮),更是源源不断。

  魏明章《古今西宁》:西宁汉族,不是来自一时一地……但事至今日,从南京“苎丝巷”迁来的西宁汉民,语言和习俗与原籍大致相同。

  邓靖声《青海汉族祖源琐谈》读《洮州斤志卷十•名宦》载:金朝兴南京‘芝(苎)丝巷”人……洪武十二年,太祖以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番……。

  1938年,史学家王树民亲撰《洮州日记》中谈到他在临洮见到的祖谱有:金、赵、包、杨、陡氏等,或著明先世里居,或仅称为明初自南京应天府苎(芝)丝巷迂来者。

  严永章《西宁城中文史资料》:原居西宁古城湟水北岸的严、边、褚、段、路诸姓氏祖源渊流,皆属明时来西宁的“军户”。

  经普遍了解,综合考察分析,无论是口传事实,还是考察所得,以及专家、学者的考证、挖掘,一些典籍、资料和民间碑、谱的显示说明“青海河湟一部分汉族来自南京竹丝巷是历史长卷中的一页,但绝非唯~”。实际上,青海汉族,当然包括河湟汉族,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从内地的陆续迁入,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河湟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历代迁徙以及赵充国屯田与随军家属、仆人,还有经商者,构成了青海河湟汉族的主要成份。


在埃及


我是青海人,汉族,我的祖先听说是明朝从南京迁移到青海来的。居住的时间也很长了。


笑看蓝天482


关于汉族到青海省要从中国远古炎帝和神龙皇帝时期说起,神龙时期有一条通往欧洲亚大陆的文化旅游商业大通道。是从湖北进四川到青海从新疆进入欧洲。在沿途都有汉族人也有欧洲人。


中国民间智库谭永念


村庄史是村庄的一部完整的历史回顾和写照,其中溶入村民各自独特的经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台沟村土族村民居多,村庄史的历史笔墨对其偏多。关于当地土族村民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演绎版本。

祁姓是本村的大族,是村里最早的住户。

李姓土族是外来户,迁来的时间约三代人左右。李家是在清末从临近的互助五峰乡迁来,据说是家境贫困,投靠在丰台沟的阿舅家,后来素性定居下来。

王姓土族现有四户,也是外来投靠亲友,后来定居下来,至今已有三代人。

姜家是从互助沙棠川迁移而来,根子上是汉族,从叙述者(姜二爷, 70多岁)记事起曾听老人说过此事。姜氏还在三代之前确属汉族,后因家境贫困,兄弟二人流徙之此地,其父娶土族妇女为妻,生有四子,解放后改为土族。后代通婚都与土族结亲,精通土语。据说,丰台沟村的姜家还有家谱,与沙棠川姜家基本能衔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同样根子上是汉族外来户的叶姓,虽与土族杂居,可是始终没有改变民族身份叶家在丰台沟上、下庄分布居住,有十几户,是村里的大族,仅次于祁姓。关于叶姓的来源,民间有如下传说:

据叶家老爷爷(八十多岁)讲,很久以前,有叶家兄弟二人从双树儿(今互助县双树乡)迁到班家湾。后来因为生计的缘故,兄弟之一到山后(今互助北山)谋生,娶妻藏族女子,家境从此逐渐好转,后在班家湾繁衍发展。

在青海地区的土族中有很大比例的汉族融入的现象。在他们的家族谱中记载着从哪里迁移而来的一些史事,很多是从南京、山西等地迁来。南京迁来的这些汉族大部分均为发配或流放、屯田驻戍;从山西迁来的部分移民是明清两代官方移民实边政策的后果,也有部分山西的客商来西北地区甘、青一带经商,后来与当地妇女通婚结亲而定居,其嗣后逐渐转为土族。因为汉族历来有修纂家谱的习惯,他们迁移到一个全新的区域后,也会续修家族谱以绵延家族历史,抑或凭着家族老人口述史的传承,由后人们重构本家族的渊源或记述族人迁徙的历史。

青海汉族来源传说中,较为普遍的是“南京珠玑巷”说。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年的元宵节灯会,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测灯谜的意思。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认为灯谜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气之下拟了一道圣旨,将全巷子的居民发配到了地处边塞的青海。

元宵玩社火,因涉嫌讥讽马皇后而迁民到河湟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人们认识不一。据查,《纲鉴总论·广注明朝篇·杀京民条》有注说:“帝(太祖,即朱元璋)以元宵节谜,画一夫人,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大杀京民之不守本分者。”又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载,镇南卫造官船,擅伐民间树木,被控。朱元祖命斩为首者,其余被杖,“谪戍甘肃”云云。[3]据芈一之先生考证,朱元璋正妻马皇后,乃宿州人氏,非淮西妇女也。而且据史记载,马皇后未闻貌丑脚大,而且在传说发生之前的洪武十五年即已去世。鉴此,此说属无稽之谈。关于河湟地区一部汉族的先祖源自南京结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

明朝初年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变乱,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人死的比较多,可谓十室九空,反映在经济上则较为萧条,于是大量向边疆地区移民屯垦或实边。当时的主要移民就是驻军,其来源之一就是珠玑巷。珠玑巷这一地点与明初的移民现象有关,当时在各地设有移民点,珠玑巷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出去历经几代后不记得当初的祖源地,只记得当初派遣出发时的移民点,所以便有青海汉族祖源“南京珠玑巷”之说,此与许多山东人都记得祖源来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版本一样。

实际上,青海汉族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早。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中原向西北大规模的移民开始。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廊,有大量汉人徙居河湟流域。自西汉大臣赵充国湟中屯田以来,大量汉人进入河湟地区屯垦戍边。及至明王朝,从南方大量汉人移民到青海,到清代仍有汉人源源不断从中原、南方迁徙而来。青海、甘肃地区汉人徙居的历史和年代久远,他们在这一地区长期与当地的世居民族和频繁变动、流徙的各族体间不断接触、融合,使民族总体分布格局形成了杂糅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格局极有利于族际交流和有效接触,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互渗和文化影响得以发生。各民族文化间发生文化因子的相互采借、吸纳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逐渐发生转向的过程,族群融合和文化融合也不断得以发生。





成武畅通


汉族人应该是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


用户3873874675761


从别的省迁徙去的呀!


Thor321


土生土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