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对一切人而言都是重要的

撰文丨张进

本期推荐的书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共有三章,分别是“梦里家山”、“流沙堕简”、“天地苍茫”。时间上从抗日战争写起,一家人颠簸流离,躲避至乡下。随后又写到少年离乡读书,土地改革,划定成分,个人在历史洪潮中的起起落落,乃至生死存亡。

这本书的价值有很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但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本书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这整本书,是作者在被迫失去个体性之后,用文字对个体性的寻回,或者说坚韧的保留。

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对一切人而言都是重要的

《寻找家园》(增订版),作者:高尔泰,版本: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周作人先生在《夏梦录》里记过五个怪异的梦。第一则名叫“统一局”,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北京地安门外,一群穿着印有号码衣服的人在围看一张告示。告示上说,因为政府收入充足,人民应该加餐,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每天白领两斤米、两斤麦子、猪羊牛肉各一斤、马铃薯三斤,还有若干油盐。这告示一发,真是苦了百姓。一个号码是六八八的女人问三六八号老头:“你老人家胃口倒还好么?”三六八号老头回说:“哪里还行呢!以前已经很勉强了,现今又添了两斤肉,和些什么,实在再也吃不下,只好拼出治罪罢了。”“我”听得纳闷,想上前去问个清楚,被姓名统一局长一二三号发现,要求“我”也统一注册号码。“我”见状,撒腿便跑了。

梦有些幽默,也很恐怖,反讽性不言自明。人没了名字,被统一成号码,也就失去了独特性;又被强制吃这么多东西,以致老人豁出去被治罪也吃不下。

读这个梦让人想起很多书,奥威尔、卡夫卡是后来想到的,首先想到的是几本国内的书,其中一本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高尔泰也被强制性地统一过,但他的被统一,与每天被迫多吃几斤米几斤肉完全不一样,事实上,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寻找家园》记录的大半是作者自己,此外就是在他生命经验中留下印记的人,一个个个体命运,连缀成书。而个体与时代又是相互应和的,就像俗语所说,有无相生、正反相合,个体的小和时代的大也相互包融、对立又转化,个体“朴虽小”,又可以“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承载一切。因此文章写得越个人,越让人读出了时代面容上的精细沟壑,深深浅浅,沙石遍地,实在是险峻。高尔泰是画家,比别人勾勒得就更为清晰。

《寻找家园》共有三章,分别是“梦里家山”、“流沙堕简”、“天地苍茫”。时间上从抗日战争写起,这也是他刚有记忆的时候。时事艰辛,家国动荡,高尔泰一家人颠簸流离,躲避至乡下。随后又写到少年离乡读书,土地改革,划定成分,个人在历史洪潮中的起起落落,乃至生死存亡。“时代”与个人并不只是如前所说的相互应和的关系,时常是“时代氛围”像乌云沉沉压在头顶,无论要下雨,下冰雹,下尖刀,个体都很难躲得过。能藏到哪里去呢?就像高尔泰记述他父亲拼命建起的那座房子的命运所展现的,1949年盖好,几番曲折,所有权变换了几次,终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推倒。房子都可推到,你能躲去哪里呢?只得任暴雨狂下,怀着脆弱的生的希望,抱紧自己,苟延生命而已。

自195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兰州第十中学当教师,到1957年划分成分,派往酒泉某农场挖排碱沟,再到后来,饥饿和过度劳累时时威胁生命,向四周看去,惨白又无边际的盐碱地,和他走在一起的人有时莫名就消亡不存,孤零零躺在荒原中的地面,让风沙完成后续的工作,这也许是那些人唯一的“幸运”:暴风起时,风沙遮天蔽日,不用多久,一个人体就可以被包裹起来,与土地融为一体,总算不用赤裸裸暴露在太阳或月亮底下,让活着的人见了,恐怕要受惊吓,搅乱了他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就太罪过了。

书里写到的不少人,让人感叹。这些人有的是军人,有的是语言学家,有的是医生,都本应有好的前途。《安兆俊》一篇,写的是历史学家安兆俊,说他“已经不行了,还要天天擦脸梳头……分饭的时候别人都到手就下了肚子,他还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吃。不管是什么汤汤水水,都一勺一勺吃得人模人样。”这个历史学家是理解人的尊严是何物的人,到死都能这样做,也就保全了人之为人的那一点点特质。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之间本是一线之隔,少了这点特质,人也就难成其为人了。

这本书的价值有很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但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本书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在《论美之失》里,高尔泰说:“人们对我的(《论美》的)批判纵然十分无情,却没有抓住要害:强调美的主观性,也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权利,呼唤人文精神的多元化……”这整本书,便是在他被迫失去个体性之后,对个体性的寻回,或者说坚韧的保留。这一点,对一切人而言都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