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兩千年的“高原紅”

  □王文元

  生活在西北,見慣了天高地闊,看到過天高雲淡,也就喜歡上了西北的大高原。行走高原,高原紅是常見的。也常常聽到那首《高原紅》”:

  高原紅/美麗的高原紅/煮了又煮的酥油茶/還是當年那樣濃/夢裡的高原紅/釀了又釀的青稞酒/讓我醉在不眠中

  這首高原紅,寫人,寫事,寫情,不僅是歌曲,也是高原人,更寫高原人的生活。實際上,在西北“高原紅”還有一個含義,特指高原人臉上的“紅二團”,那是他們特有的地理標誌。

  長年生活在高原地帶的人,面部的顴骨部位皮膚,在風吹日曬之下,顯示出紅色的血絲,形成紅色團狀紅色素,人們美其名曰“紅二團”,醫學的名稱為“高原紅”。故而,“紅二團”是專門指高原人面部所出現的片狀或團塊狀的紅色斑塊。醫學研究證實:高原紅是由於氣候環境,造成面部皮膚角質層過薄,毛細血管擴張顯露於表層,所表現出紅血絲的症狀。

  冬日寒夜,閒坐翻書。忽然,發現兩千年前,漢代,西北高原上,就有了“紅二團”。證據很奇特,一個絲綢之路出土的木俑。

  這個木俑,一副明星相:瞧瞧,她雙手執禮,頭髮結為三環髻。工匠們只是簡單地雕刻出了木俑的大體形狀。然後,墨線勾勒出了眉、眼、鼻,紅色裝飾出鼻樑、嘴唇、臉頰;又用紅黑兩色,繪製出衣服。

  木俑身著交領長裙,衣領較低,露出飾紅邊的內裙衣領,外裙衣領飾黑邊,上半部施紅色條狀紋飾,勾黑邊;下半部塗紅彩,上繪黑色條帶。寥寥幾筆,就出神入化,把一個漢代侍女,裝點出了具有現代“明星”的明星氣派。

  這個木俑,出自於河西走廊的高臺縣駱駝城漢墓。駱駝城,在距離高臺縣城2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古城武威雄壯,蒼茫古樸,帶著千里絲路的氣韻。

  這座黃土版築的古城,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7米,一道隔牆把古城分為南北兩部分,且建有4座方形的甕城。駱駝城建造規模宏大,是古張掖郡城黑水國北城面積的5.5倍,這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保存較完整的漢、唐古城之一。

  這座古城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最初是東漢酒泉郡表氏縣所在地。這個表是縣,是個很古老的縣城,也是河西走廊地區,最早的縣級建制之一。

  公元180年,西漢的酒泉郡表是縣的縣城遭遇大地震,表是縣城及官寺、民舍皆被震毀,就連地下的泉水都湧出地面。地震後,人們另外選擇地方,重築了縣城,這就我們現在看到的駱駝城的前身。

  顯然,這座古城在後世,經過了進一步的擴展。大詩人李白對這個地方,也頗有情感。李白這樣說:白本家金陵 ,世為右姓 ,遭祖渠蒙遜難 ,奔流鹹秦 ,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上安州裴長史書》 ) 這裡說的金陵是指西涼建康郡的代稱。

  木俑的顴骨位置,塗著紅色的斑塊,異常鮮豔,也異常顯眼,一眼就能看出,這就是漢代“高原紅”。可以說,木俑臉上的兩團紅色,就是典型的“紅二團”。可見,兩千年前,“高原紅”已經成為西北高原上一道風景。

(作者單位:蘭州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