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夏作为西北强国,如何被蒙古打残?

月光侃历史


党项人尊儒重佛,也是念四书五经长大的(虽然是翻译成西夏文版本)。同样面对蒙古入侵,被忠孝节义洗脑的党项人拼死抵抗,最终被灭族。他们的兄弟民族吐蕃因为印度化了,老老实实投降,不仅保存了自己,还参股成了元朝的统治民族呢。

1、党项人的崛起,是因为安史之乱,恒罗斯战败,大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随后藩镇割据,少数民族军阀趁势而起。这在两晋之后的历史上,太多了。党项人抓住了机会而已。2、西夏立国,是因为澶渊之战后,宋辽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有点像美苏冷战。西夏这一点,就成了可以博弈的爆发点。宋太宗赵光义甚至立下“以党项牵制辽国”(用角厮啰牵制党项)的国策,因此在屡战未果之后百般笼络。辽国亦是如此。从李继迁到李元昊,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大做文章。

淳化二年(991)七月,归附于宋,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旋又附辽,联结辽军多次袭宋。北宋至道二年(996)三月,伏击宋军辎重,获粮40万石。至道三年(997)十二月,复上表归宋,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未几,再次攻宋边地。北宋咸平五年(1002),破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改名西平府,定为都城。咸平六年(1003)初,宋遣使议和,割银、夏(今陕西横山西北)等五州与之。十二月,攻吐蕃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吐蕃军伪降突袭,李继迁中箭逃归,不久亡。看看吧,宋辽如此好说话,是软?算是,但也是无奈。好水川一战,未来的韩相公一败涂地,丢掉了北宋最后一支精锐骑兵;而回头,韩相公就当着北宋唯一的军神狄武襄公的面,毫无理由杀了一员猛将。

3、辽人醉心于汉人的文化,醉心于诗词歌赋和孔孟之道。但是西夏,虽有反复,但是坚持自己的传统,抵制汉文化,决心之强,冠绝历史。所以党项人能够以顽强的精神+武力,力抗宋辽的威胁。可以说,党项人,就是古代版以色列。直到遇到更加自立、更加强大到不讲道理的成吉思汗。

所以成吉思汗的所谓霸气,就是你让我艰难,我让你灭族,怎样一个粗暴野蛮啊,可是这样就有很多人崇拜。是的,历史人物应该放到历史中来看待,他能够领导游牧民族建立那么大帝国也是个枭雄。但是,要这样崇拜他的“辉煌、伟大”我不如去拜山顶洞人,不如去拜我们基因意义上的“人类始祖”。其实他的成功某种意义上不如说是野蛮摧毁文明。

初考察的时候被推断为李继迁和李德明的迁葬陵。当然这只是推断。西夏皇帝后三位没有陵墓记载,最后一位被蒙古人把血放干净了,另外两位由于去世的时候正直蒙古军队围城,有说法称他们的陵墓隐藏在陪葬墓里,而陪葬墓里面也确实有几座规格大得离谱。

应该是1902年时候吧,世道那么乱,比这更重要东西的都没法管,谁还顾得了这些东西。俄罗斯探险家深知在中国干事就要打点,然后就给当地的类似于土司还是什么人送礼,投其所好,然后那人就同意了,派了一个向导带俄国人去了黑水城,好像第一次没什么重大发现,第二次偶然间找到了这么个类似于图书馆的佛塔,里面全是藏书,还有一具骷髅,推测是最后的皇后。俄国人快马加鞭把这些发现全部都打包带走,然后就轰动世界。党项人在元代称为唐兀人,一部分随元军迁往内地(如元末名臣余阙),一部分返回甘孜草原故地,大部分留居河西。留居河西的唐兀人,在明代逐渐融入汉族、回族、藏族之中。


历史深度揭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还是实力问题。

西夏不具备和蒙古抗衡的实力!

严格来说,西夏同大宋、金国都有实力上的差距。

这是一个大话题,就不铺开说了。

西夏的鼎盛时期,主要是依靠3点:

第一,党项族人骁勇善战的武力。

第二,宋辽战争、宋金战争的有利时机。

第三,初期君主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的卓越政治、军事能力。

客观来说,西夏盘踞的西北地区是非常贫穷的,人口也不多,经济实力非常差。

无论是大宋还是辽国、金国,就综合国力上都比西夏要强的多。

西夏能够建国和生存下来,其实并不算容易。

然而,这三点很快都不具备了。

首先,党项族人由于长达近百年的建国时间,逐步开始腐败、弱化。

尤其党项贵族腐败程度很惊人,贪图安逸享乐,到了最后几十年年战斗力已经很弱了。

西夏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很快。

他们成军初期非常厉害,基本是西夏军队进攻,北宋军队防御都防不住。

但到了北宋灭亡前,就变为北宋进攻,西夏防御,北宋还占领了战略要地横山地区,处于战略优势。

可见,那个时候西夏军队战斗力就已经不行了。

如果不是宋朝重文轻武,早就可以把西夏消灭了,根本轮不到蒙古人来打。

到了西夏末年,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连更强大的金军都撑不住,西夏如何能够挡得住。

其次,战略形式的变化。

西夏其实是在南北朝的辽金和宋之间,获取了一个战略平衡的地位。

西夏成为南北都要笼络的棋子,这样才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如果当时中国南北是统一的,西夏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来,早就被消灭了。

然而,蒙古崛起以后,由于军事实力太强,金国首先被打的奄奄一息,南北战略 平衡被打破。

西夏被迫受到蒙古操纵,却同金国为敌,两败俱伤,蒙古则渔翁得利。

最后,西夏末代君主才能不足,内斗严重。

以王朝最关键时候的夏襄宗为例,在国家生死关头,夏襄宗还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持续了十多年时间,无异于自我毁灭。


话虽如此,蒙古也花费了四次武力进攻,才消灭了西夏,后者坚持了22年之久。

成吉思汗也是攻打西夏时候战死,蒙古历史说是年老坠马受伤而死,野史说他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阳根导致失血过多而死。

不管是怎么死的,成吉思汗都是死于和西夏作战中。


萨沙


来简单谈谈西夏,西夏自李元昊建国后发展至仁宗李仁孝时期至顶峰。虽然在这期间有莫藏兄妹的专权,有两梁太后的执政,但是西夏大体上比较稳定,直到夏仁宗李仁孝时期发展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时期。

此时的西夏崇佛尚礼,文教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向汉族学习成为这个民族最为显著的特征,孔子更是被尊崇为文宣帝,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然而,空前繁盛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曾经尚武的民族逐渐失掉了血性,曾经能征善战的队伍战力越来越差。

当整个民族的精英阶层也就是统治者们沉迷奢侈糜烂的生活之时,普通百姓却连仅有的土地也被贵族兼并。据科兹洛夫科考队在哈拉浩特也就是黑水城遗址发掘出土的土地契显示,佛教寺院占土地交易量的三分之一,农民大量的土地被寺院与贵族兼并,而流民也因此大为增加。

仁宗在位时期更曾高瞻远瞩的修改西夏法律《天盛律令》,颁布《禁奢令》然而这位英主并不能停止这个开往悬崖的马车。仁宗去世后,纯佑帝即位。西夏贵族李安全向纯佑帝请求继承父亲仁友越王爵位,此处需要补充一下,越王仁友帮助西夏仁宗李仁孝平定了汉人大将军任德敬的叛乱,当时任德敬自立割据为楚王,在仁友的帮助下,得以平定叛乱。

因此,李安全打算争取自身利益其实也无可厚非。然而乾顺不仅没有让他袭封越王,反倒将他降为郡王,因此招来了李安全的不满。后来李安全联合纯佑皇帝的生母也就是仁宗的皇后汉人罗皇后废除了纯佑,虽然金朝对此并不承认,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襄宗李安全在位不久后就被神宗李遵顼推翻,遵顼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皇帝。此时的西夏已经不是曾经的王朝了,失掉了往日的霸气,更如一个垂暮的老人。

公元1227年,西夏的中兴府也就是现在的银川发生了大地震。(原名西平府,后更名兴庆府,再更名中兴府,由李德明营造。李德明者,继迁之子,元昊之父也。),蒙古人成吉思汗因为中箭而死于西夏,愤怒的蒙古人打算屠城复仇,夏末帝李睍后上表约降,一月后,西夏亡。

在蒙古将领察罕的努力下,中兴府免遭屠城。后李睍被杀。下面简单说说辽,不赘述。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国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洪元与其子的叛乱而大伤元气,后权臣耶律乙辛又把持朝政,除掉了女后萧观因与太子耶律浚,以及太子妃,后为道宗觉察,被杀。道宗时期这两件时期对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浚的儿子延禧更延续了祖父的作风。辽灭亡后,耶律大石率领余部建立西辽帝国。耶律大石后西征中亚各地,中东乃至欧洲人民被阿提拉之剑花式吊打,然终亦被蒙元所灭。


90后的最后曙光


蒙古在进攻西夏的时候,其实西夏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或者说仅仅是在求得生存而已,并不具有强悍的军事实力。

西夏军事实力经过蒙古的三次南侵,已经纳女称臣,失去曾经西北强国的军事地位。

这三次南侵分别是:

  • 1205年,第一次南侵战役。

  • 1207年,第二次南侵战役。

  • 1209年,第三次南侵战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以追杀乃蛮太子屈出律为借口,开始了第一次南侵。

蒙古大军先行沿着额尔齐斯河进军,顺利抵达力吉思城。成吉思汗虽然此时已经统一了蒙古草原,可对于这些蒙古大军而言,他们并没有攻打城池的机会,城池攻坚战成为了他们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习惯了横刀跃马的他们果然遇到了阻碍。

力吉思城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只能下令分兵一边劫掠补充军资,一边南下攻打乞邻古撒城。

两座城池共耗时两个多月,才顺利攻克,可两座城池攻下之后,成吉思汗所统领的大军依旧要面临军资补给的问题,他再度下令在瓜州、沙州、龙州一带疯狂劫掠,随后北上返回了大草原。

这次南侵试探,也让成吉思汗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攻城问题。

很明显,攻城战并非是他们的优势,反而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劣势。


1207年,成吉思汗再度挥军南侵西夏。

只不过,这一次的南侵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味。因为成吉思汗将南侵的目标选定为斡罗孩城,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斡罗孩城位于西夏和金国的交界地带,成吉思汗此次不仅仅是想要进攻西夏国土,更为重要的是他想要趁此机会对金国进行军事上的试探。值得幸运的是,面对蒙古国的第二次南侵,金国并没有放在心中,也没有主动驰援西夏。

斡罗孩城城中百姓众多,是西夏边境上的重要城镇,成吉思汗在行军路上掳获了不少的西夏子女,提前让他们进城放狠话:

敢有抵抗者,必定屠城。

成吉思汗不明白,他的这番话不仅仅没有瓦解守城军民的信心,反而激化了他们的斗志。横竖都是一死,与其死于蒙古大军的屠刀下,不如拼死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这一次,蒙古大军再度开始攻城,耗时40多天,终于攻破此城,城中军民被全部屠杀,财物被劫掠一空,随后成吉思汗撤兵北还。


1209年,成吉思汗再度带领大军攻打斡罗孩城,西夏太子李承祯亲自带领五大大军驻守此地,可斡罗孩城经过蒙古军上一次的进攻,早已经破败不堪,几乎被蒙古大军攻之即破,西夏五万大军覆灭。

成吉思汗带领大军直扑克夷门。

克夷门此地是西夏北翼最后的屏藩,西夏共计二十多万大军屯集于此,可谓兵力雄厚。更何况,克夷门因为地处两座山谷之间,右翼黄河水贯通而过,可谓是一座天险城池。

没想到,克夷门守将不幸被俘,克夷门的二十万大军群龙无首,蒙古大军狂飙奔袭,进抵西夏国都中兴府(原名兴庆府)。

面对西夏国都,成吉思汗下令在黄河上游筑坝截流,同时修筑河堤防止黄河水反噬蒙古军营。可是,事情还是出乎意料,黄河决堤三个多月,西夏国都虽然惨遭水灾,蒙古大营也同样被黄河水冲击了一遍。

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劝降西夏国主李平安,李平安眼看大势已去,纳女称臣。

蒙古三次南侵,彻底打垮了西夏。

此次之后,两国和平十余年,并无兵戈。


历史总探长


西夏的起源实际是朔方军的余脉,也就是西北边镇兵,从中亚地区来的雇佣军,他们本来是想像大唐时期那样向大宋称臣,获得中原朝廷给的钱,帮助中原朝廷打仗,可是因为宋太祖时期的规定,大宋朝廷不再接受朔方军式的政策,后来双方就结下了仇怨,以至于大宋和西夏屡次兴兵,互为仇敌,本来可以倚仗为强大军力居然最后变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是大宋朝廷的外交失败。大宋朝廷如果收拢的西夏,在战时与西夏军共同讨伐大辽,恐怕大辽也难以抵挡,朔方军历来以剽悍著称,与契丹武士最起码不相上下!后面的蒙古西夏之战也证明了这一点,蒙古军三次攻打西夏,历经22年才把西夏战平,成吉思汗就死于征西夏途中,当然有人传说是铁木真要强暴西夏王妃,被西夏王妃咬断了下半身的东西才死亡,按照这个不太靠谱的故事,一个柔弱的女人尚如此刚烈,可以想象西夏军民的战斗力之强,蒙古兵与西夏军作战之艰难,死伤之惨重!

西夏最后败亡估计也是因为外无援助,内部空虚,多年战争导致兵员和资源已经枯竭,最后被击败!


帝国历史


西夏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起源于唐,建立于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在连续击败宋辽两大劲敌之后,进入鼎盛时期。然而在铁木真崛起后,在与蒙古的几次较量中被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归于灭亡。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内斗不断,导致国力下降。大败宋辽以后李元昊开始骄傲自满,穷奢极欲,荒淫无度。他将儿子妻子纳为自己妃子,激起儿子极度愤怒,结果被用刀削掉鼻子导致流血过多而死。为西夏未来蒙上了浓重阴影。此后,内斗不断,政变频发,母党专权,朝政混乱,社会动荡,国力内耗严重。

二、昏庸君主,频出昏招。在上述情况下,西夏特别需要一位英明君主,但是却却屡立昏君,频出昏招。西夏对辽宋金都是时战时和,使三个国家都对其恨之入骨。他们出尔反尔导致蒙古来袭孤立无援,同时西夏反复无常的做法又进一步惹怒了蒙古。

三、人口稀少,军力式微。作为边陲之国,西夏面积较小,人口稀少,在依附蒙古时期无数西夏人为蒙古作战,人口更加不足,因而人口不到三百万的西夏,虽然号称全民皆兵,但是上有60岁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小孩,加之粮草不济,城里发生瘟疫,自然不是蒙古人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