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少卿之見


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對不同階層的人去世,一般都用不同的形容。
在中國只有庶人死亡才用“死”,也就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而在各種影視劇中,也能夠看到,每當皇帝死了以後,都稱為“駕崩”,按照一般的規定:天子死了稱崩、諸侯死了稱薨,大夫死了稱卒,士大夫稱為不祿。
這樣的規矩是萬萬不能錯的,尤其是一些世家之中,彼此之間拜會的時候,一定要弄懂對方的身份,不然是一件有失禮節的事情。
那麼在此回答問題,在史書上記錄霍去病死了稱卒、霍光死的時候用的是薨。
對,你沒有看錯,霍光用的居然是隻有天子才用的字眼。而相比之下霍去病的名聲即便是到了2000年以後仍然光照千古,但在史書上也只是簡簡單單的用了一個“卒”來形容。
按照正確的對應關係來看,霍光去世以後,無論如何也上升不到一個“薨”字,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他去世以後,漢宣帝劉洵特別的拔高了霍光的身份地位。
霍光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權臣,由於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使得太子受到了牽連,漢宣帝劉洵也因此被關入監獄,當時他尚在襁褓中,後來漢武帝也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因此將這位曾孫又從牢中放出來,並且重新錄入宗室籍貫。
漢武帝立鉤弋夫人兒子劉弗陵為太子,史稱漢昭帝,由於年幼漢武帝特別指派了幾位輔政大臣,其中包括霍光在內的幾人,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本該是分配管理軍事方面的霍光逐漸掌握了朝廷大權,而其他幾位輔政大臣,要麼病逝,要麼被霍光鬥倒,只剩下了霍光一家獨大,但漢昭帝也很命苦,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嗣。
霍光於是重新扶持昌邑王劉賀為皇帝,但是僅僅幾個月就廢掉了,而流落民間的皇曾孫劉洵就被霍光重新立為皇帝,史稱漢宣帝。
漢宣帝繼位之處對霍光十分忌憚,因此無論有何要求,都盡力滿足,霍光生前幾乎也是享盡了榮華富貴,漢宣帝用他的毅力和耐心,硬生生撐到了霍光去世以後兩年,才反攻倒算將霍光在朝廷的勢力連根拔起。
但在選擇麒麟閣功臣的時候,霍光仍然被漢宣帝列為第一,並肯定了他的功績,其實在霍光死後,漢宣帝對霍光下葬的規格全部都是採用天子的規格,比如黃腸題湊等等,可以說對霍光極盡尊榮,安葬在了茂陵,也因此在漢書中對霍光使用了“薨”這樣的字眼。
算起來司馬遷在記錄史書的時候,採取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尤其是在字眼上的使用更是達到了極致,讓人跳不出毛病,因此在史記中,記錄霍去病用的是“卒”,因為漢武帝對霍去病下葬是用的諸侯的規則,相比之下漢書在描述上對於一些有著特別貢獻的人,也一律都是按照拔高一個層次來描述,出現霍光這種情況,並不是唯一的一個。

漫步史書


霍去病,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本是平陽縣小吏與公主府女奴的私生子,卻憑藉軍事才能和戰功被提拔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相比起來,他的異母兄霍光則沒有那麼出名,他是漢武帝託孤的輔政大臣,為漢朝中興立下功勞,最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按理說這兩人都是位高權重,功勳卓著,可為什麼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呢?

在古代,階級差異非常嚴重,以至於人死都要按照地位採用不同的說法。按照《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以這個標準,在史書中,霍去病是被當作“大夫”,霍光則被當作“諸侯”。

霍去病和霍光在地位上似乎並沒有差距大到諸侯與士大夫的差別。那麼,是什麼造成史書的記述差異呢?其實,原因在於,記載霍去病去世用“卒”的史書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記載霍光去世用“薨”的則是班固所著的《漢書》。關於霍去病去世,《漢書》這樣記載:“去病自四年年後三歲,元狩六年薨。”

在《漢書》中,霍去病和霍光的死,都用了本應該在諸侯去世時用的“薨”,說明在作者班固的心目中,此二人身份地位之顯赫,與諸侯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而《史記》只記到了漢武帝時期,自然無法描述霍光的去世。所以,與其說是史書上關於霍氏兄弟去世說法的不同,不如說是《史記》與《漢書》關於位高權重者死亡說法的不同。

在司馬遷筆下,霍去病去世用“卒”,說明了在他的觀念裡,就算霍去病官職再大,也只是“大夫”而無法達到“諸侯”的標準。漢朝初年,高祖劉邦在白馬之盟曾立下祖制:“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諸侯王只能是劉氏子弟。那麼,按理說作為外姓的霍去病、霍光確實是不應該使用“薨”,司馬遷在《史記》中十分嚴格的遵守了這一點。

而到了班固編纂《漢書》的時期,距離霍氏兄弟的去世已經快兩百年,隨著中央對地方藩王的打壓,“諸侯”的權勢和地位早已不如朝廷中掌權的大人物。再加上霍氏兄弟的個人事蹟實在過於卓越,班固在修史時考慮這些因素,使用“薨”字也無可厚非。

其實不只是史官,就是當朝的皇帝都已經把他們二人以諸侯之禮相待。這一結論的證據就在史書裡。霍去病逝世,漢武帝悲痛萬分,“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他調派甲士,從長安排到自己的陵墓茂陵,這樣的陣勢,試問有哪位諸侯王能享受到?

霍光則更加誇張,他作為輔政大臣,掌管漢朝最高權力多年,期間甚至還有一次廢帝另立。掌權期間,他緩和社會矛盾,輔佐幼主實現中興,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

《漢書》記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在纛,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諡曰宣成侯。發三河卒穿復士,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舊法。”

如此長的送葬之禮,其中很多甚至是天子之禮。這種情況下,還說霍光去世是“卒”,那可就是欲蓋彌彰了。這樣看來,史書上關於某人物的記述,還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本人的,所以,某人在這本書上是“卒”,在另一位史官眼中是“薨”,這樣或類似的情況常常發生。其實,不管是“薨”還是“卒”,他們在歷史上的功績都是無法抹殺的。


鄧海春


霍光生前封侯,霍去病死後追諡為侯。


崩、薨、卒、死、歿、沒,都有死之意,各有不同:

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中,等級的分別極嚴,連死也分等級。

《禮記·曲禮》上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唐書·百官志》:“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左傳》對諸侯的死有時也稱“卒”。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晉骰之戰》:“冬,晉文公卒。”

到了唐代,“卒”字的用法更不嚴格。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入門聞號咷táo,幼子飢已卒。”這“卒”,已是泛指死。

“歿”等於說“去世”,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寫作“沒”。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

賈誼《過秦論》:“孝公既沒”。

《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後來在“去世”、“死亡”的意義上,一般寫作“歿”,而不再寫作“沒”。



漢字谷主


在《禮記》中,有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霍去病從軍數年,戰功赫赫,生前官拜大司馬驃騎大將軍,敕封冠軍侯,按照古代的禮法,他是有資格使用“薨”字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在漢武帝去世後,霍光出任輔政達成,在史書上喻為周朝輔佐周成王的周公,官至大司馬大將軍,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同樣可以使用“薨”字。

那麼,史書具體是如何記載的呢?

在《史記》中,司馬遷老先生如此記述: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司馬遷去世之時,霍光還沒有去世,因此,在《史記》中並無霍光去世的描述。

在《漢書》中,班固老先生無論是描述霍去病還是霍光,使用的都是“薨”字。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我們知道,司馬遷老先生編寫的《史記》,號稱“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大都有著他本人強烈的感情色彩。像對項羽,司馬遷就推崇之至,不吝讚美之詞。對於像衛青、霍去病這樣憑藉外戚上位的,即便立下大功,司馬遷也很鄙視。

正因如此,司馬遷在描述霍去病之死時,用了“卒”字,而不是“薨”字。在描述衛青去世時,也一樣!

班固老先生撰寫的《漢書》,其立場相對客觀,當然,為尊者諱的現象比比皆是。既然霍去病、霍光都是諸侯身份,描述去世就都用了“薨”字。

在古代很長時期,《漢書》都被奉為史學正統,而《史記》則被封禁,列為“謗書”。


葉之秋


本質上來說霍去病的死用卒是恰當的,霍光死用薨有點僭越,不過是漢宣帝欽點再結合霍光生前的貢獻,用薨也說得過去。為什麼霍光可以僭越用薨而霍去病只能用卒呢?

原因在於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階級固有存在,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根據《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漢朝立國後,劉邦為了防止異性王造反,在將異性王除去之後帶領群臣共立白馬之盟,其中有一條: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除了劉氏皇族外,其他的人不能被封為王,不然天下共討伐。

王等同於諸侯,異性大臣不能封王意味著諸侯的待遇大臣一般是享受不到了,自然薨與他們無緣。比如漢初唯一善終的異性王長沙王吳芮關於他的死,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漢·班固《漢書》:一年薨,諡曰文王。

薨的下一等級卒,霍去病等人並未封王,他的最高頭銜是大司馬、驃騎將軍,因此司馬遷按照制度稱霍去病去世為卒符合法理(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再舉個例子蕭何被稱漢初三傑之一,位列丞相之位,他去世史書怎麼記載的呢?《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

按說霍光生前死後也未封王,按照法理霍光去世用卒再恰當不過了,不過漢宣帝卻並未按照法理而是特賜霍光可以用薨,除此之外他還與上官太后一起親臨霍光的葬禮,並賜霍光可用黃腸題湊史書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這樣不合常理的恩賜除霍光外其他大臣再未享有,為何漢宣帝會如此高規格為霍光治喪,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登基為帝全靠霍光的幫扶。再加之霍光為漢朝的延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等因素,霍光值得高規格對待。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卒在古漢語的意思是大夫死亡,薨則指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霍光雖然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兩人的身份地位不盡相同。

霍去病身為武將,曾帶兵大破匈奴,被封冠軍侯,官職做到了大司馬,但無奈英年早逝,根據他生前的名望地位,去世時應稱“薨”,稱“卒”不太合適。

霍光受霍去病幫助,在朝廷中做官。霍去病早逝後,霍光擔任漢武帝近侍,做事小心謹慎,深受武帝信任。武帝臨終任命霍光為大將軍,大司馬,實際是首席輔政大臣。到了後期,霍光權傾朝野,甚至能左右皇位繼承的人選。

霍光使霍家登上權力與榮耀的巔峰,且他歷經三朝,勞古功高,受封博陸候,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去世事稱“薨”是沒有問題的!


1988很長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禮記·曲禮》

根據《禮記》的這個理論,霍去病為冠軍侯、霍光為博陸侯,他們死的時候都應該用

“薨”,但是我們讀《史記》的時候卻發現霍去病死的時候用的是“卒”,而在《漢書》之中,霍光的死又變回了“薨”,這又是為什麼呢?


司馬遷的原罪?

相信很多人本能的反應就是,《史記》的作者太史公司馬遷因為跟李陵關係好,所以在這些小字眼上也要對射殺李陵三叔李敢的霍去病進行一下處理,寫成“元狩六年而卒”。再深入查閱發現,原來衛青用的也是一樣的“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因為衛青間接害死了李廣,所以一定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偷偷地夾雜了私心,才有這樣的結果。

可是,問題是,對《史記》再細加查閱之下,我們發現,原來關於漢初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平陽侯曹參曹相國用的竟然也都是卒,如關於張良用的是“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關於曹參則是“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就算是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死,司馬遷用的也是“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是不是很奇怪?難道司馬對他們也都不大看得上麼?

很顯然並不是。因為在《史記》當中,無論是大小諸侯,劉姓諸侯王也罷,張良、曹參這樣的名臣也罷,甚至於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常死亡也都採用的卒。

班固的《漢書》怎麼寫的?

在班固的《漢書》裡,霍光的死確實用的是“薨”,“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但是與之相對應的,霍去病是“無狩六年薨”,衛青是“元封五年,青薨”,其他也都是一樣,可以說在《漢書》中,諸侯的死確實如《禮記》中一樣,都改用“薨”字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

雖然太史公經常被人說“夾帶私心”,但是拿“卒”和“薨”來黑太史公就有些過了,他還不至於低級到玩這種級別的文字遊戲。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還在於時代的原因。

司馬遷所處的漢武帝時期雖然開始推行“獨尊儒術”的政策,但是司馬遷畢竟不是一個純粹的儒家恩想者,而儒家的禮制也沒有被嚴格的執行,所以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對“卒”和“薨”的使用就沒有那麼絕對。比如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死的時候,司馬遷用的是“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為王。”,但是後面又出現了“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的字樣。當然,這不排除後人補記所致,但是至少說明司馬遷並未嚴格按照《禮記》這本儒家經典的要求來做。

而到了班固時期,儒家思想早已拔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在用詞的時候也會更加註重細節一些,要求自然也嚴格一些。


水一白聊歷史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並不像我們今天是人人平等,從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每個階級之間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構成了中國古代的階級制度,而不同階級能夠享用的社會資源也是完全不同的。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禮制的使用時非常嚴格的

中國古代的爵位,分為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周朝公爵的封地方圓五百里,之後每級遞降一百里,到了男爵就只能得到方圓百里的一塊封地。如果祭祀,大興土木等活動,不按照禮制來,甚至可能會引起戰爭,所以後世的史官記載一些重要的事件時,通常都會嚴格的按照一些規定來。

在《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霍去病是西漢名將,他的官職最高的時候到了大司馬一職,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西漢權臣,他權勢最為鼎盛的時候,甚至可以廢立君王,霍光死後漢宣帝是以皇帝的級別將其安葬。

所以按照《禮記》中的說法來看,霍去病是被當做大夫這個級別來看待的,而霍光則是被當做諸侯來看待,從兩人的生平經歷來看,這種記載是比較合理的。另外秦始皇稱帝之後,後世皇帝死了被稱為駕崩,王爵死了稱為薨,而高級官員類似於古代的大夫階級,他們死了稱為卒也是合理的。

秦始皇畫像

為何霍光死後記載用“薨”,霍去病死後記載用“卒”?

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按照漢武帝的遺詔,霍光被封為了侯爵,在漢宣帝繼位後,漢宣帝因為權力不穩,所以霍光獨攬大權,一切政務大臣們都是先報霍光,再去稟報漢宣帝,霍光還將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嫁給了霍光,霍光功高震主讓漢宣帝十分的忌憚,漢宣帝沒有能力扳倒霍光,只能暗中培植自己的心腹。

另外一方面漢宣帝也還是很感念霍光的功勞,將其列為了11位功臣之首,即便之後霍氏謀反,霍光也沒有遭到牽連,反而在漢宣帝之後的歷代漢朝皇帝,都有祭祀霍光,並且還派有專人為霍光守墓,所以霍光的地位和王爵相似,並且是在活著時就被封為侯爵,他死了在史書中記載用“薨”是比較合適的。

霍光畫像

而霍去病他是個私生子,出身非常的卑微,而在軍事才能上,霍去病絕對是天才,他和衛青率軍深入漠北,追擊匈奴兩千多里,一直殺到了狼居胥山,在這裡舉行了祭天封禮,有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不久之後,衛青,霍去病均被加封為大司馬,開始參與管理軍政。

雖然霍去病很受漢武帝器重,他的官職顯赫,但是他大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四處征戰,朝中主要依靠漢武帝的依重和衛氏外戚的權勢,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了,年僅24歲被諡封為景桓侯,雖然他為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和出身較好的霍光相比,在地位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所以史書中記載霍去病死亡用“卒”也是符合霍去病地位的。

霍去病西征雕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霍去病作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在大漢擊敗北方匈奴的過程中大放異彩,在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其英年早逝,讓古今英雄皆嘆息,而霍光作為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入宮的時候是由霍去病舉薦給漢武帝的,當時才十多歲,霍光精心侍立漢武帝左右二十年,辦事周全,從未出過一件差錯,因而深的漢武帝信任,霍光是漢武帝託孤重臣之一,也是麒麟閣十一臣之首,在其攝政期間,變發改革,引領了西漢中興,是一代名臣。



史書記載霍去病兄弟的死亡。

《史記·霍去病列傳》 :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象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諡哀侯。無子,絕,國除。

《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

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②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類。 去病薨。上悼之,發玄甲,陳自長安至茂陵。諡“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漢書·傳·霍光金日磾傳》:

日磾兩子,賞、建,俱侍中,與昭帝略同年,共臥起。賞為奉車,建駙馬都尉。及賞嗣侯,佩兩綬。上謂霍將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邪?”霍光對曰:“賞自嗣父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與將軍乎?”光曰:“先帝之約,有功乃得封侯。”時年俱八九歲。宣帝即位,賞為太僕,霍氏有事萌牙,上書去妻。上亦自哀之,獨得不坐。元帝時為光祿勳,薨,亡子,國除。元始中繼絕世,封建孫當為秺侯,奉日磾後。

在這兩部正史中,司馬遷所著《史記》對霍去病做了非常詳細的記錄和描述,而引發後世爭論的“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這句話,正是出自史記,班固所著《漢書》中,霍去病篇幅比較少,而霍光的篇幅則非常多,非常細緻。

那麼,《史記》中,霍去病的去世作者用了“卒”,《漢書》中,霍光的去世作者用了“薨”(hong),但是霍去病和霍光都是當朝大員,而司馬遷和班固又都是公認的治學嚴謹的大儒,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

小哥詳細分析。


我國的殯葬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死亡總是特別避諱,人去世以後不能非常直白說“死”字,因之而產生了很多有關於“死”字的代名詞,據考證,足足有兩百個說法之多,而根據死亡年齡和逝者地位的不同,又有很多詳細的分類。

天子死亡,稱之為“駕崩”或“山陵崩”。

諸侯和后妃死亡,稱之為薨(薨亡,薨逝。)

大夫死:卒;

士死:不祿;

庶人之死才稱死。

《禮記·曲禮》:唐制,凡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至平民稱死,或者叫“亡”。

民間說法:過世、過去了、過了、去了、走了、返鄉、回去、離開、長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雅稱:辭世、與世長辭、辭去人世、百年之後、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成為故物、嗚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語: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駕鶴西歸。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殤、夭殤、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棄養、夙殞、天服之殤、早夭。

敬愛的人死了(褒義詞):逝世、去世、長逝、溘然長逝。

憎恨的人死(貶義詞):掛了、領便當去、溘了(方言)、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數盡、完蛋、翹辮子、吹燈拔蠟、嗝兒屁著涼、一命嗚呼。

和尚、尼姑死:圓寂、涅盤、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釋勞歸主、魂歸天國、榮登天國、主懷安息。



古代殯葬等級劃分。

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卒 古代稱大夫死曰卒.

不祿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殤 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

殞 古代泛指死亡.

縊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殪 古代稱被射死.

殂 古代泛指死亡.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通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霍去病去世的時候,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追諡景桓侯。拜相封侯是古代文臣武將的終極理想,霍去病最終被封候,而在西漢的階級等級中,天子第一,劉姓諸王第二,其他諸侯排第三。

可見司馬遷用“卒”形容景桓侯霍去病的去世,是非常合適的。

霍去病之葬禮。

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於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霍光遺孀顯猶嫌不夠氣派,將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墳墓規格擴大。

後來,匈奴投降,漢宣帝感念以前老臣的功勞,特細選十一人,為其畫像,置於麒麟閣,而這其中又以霍光為首,漢宣帝為了表示尊重,在這十一人中,唯獨沒有寫霍光的名字,而是以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表示尊敬。

所以,班固用“薨”來描述霍光的去世,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



點評。

霍去病和霍光兩兄弟為漢室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霍光由於其妻子跋扈而在死後全族慘遭滅門,但是漢宣帝對於霍光的感情,是以愧疚和尊敬為主,古往今來,能達到霍光這個程度的,可謂是少之又少,而霍光在其權利巔峰依然能保持清醒,赤膽忠心,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少之又少的。


古梁鏞


少卿觀史,簡答。

天子、皇帝死,曰崩;諸侯王(公)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

周初,天子封前朝四國為公爵,雖為君臣關係,見面只行賓禮,等同於諸侯王。

秦時,二十等軍功爵,最高為徹候,無王、公爵。

漢初,劉邦除給宗室封王外,亦封多名異姓王,均有封地,有國號,為諸侯王。

剷除多名異姓王后,與英布作戰,中流矢,久而不愈,召群臣,殺馬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

剷除異姓王前,長沙王吳苪將軍權全權交於劉邦,保住了性命和封國,世代世襲,其死後司馬遷記載曰“薨”。

漢繼秦之軍功爵制,外加白馬之盟,外姓最高爵位只能被封為徹候,有封地,無國號,與諸侯王相差甚遠。

因此,司馬遷在記載霍去病死亡時,使用“卒”字,很恰當。

霍去病弟弟霍光,為人謹慎,擅權謀,給漢武帝當秘書,受命輔佐年幼的漢昭帝,立廢漢廢帝劉賀,擁立漢宣帝劉病已,大功於社稷、百姓。其死後,漢宣帝賜天子葬禮所需物品,並帶領後宮上至太后、下至嬪妃及文武百官前往弔唁,國葬。司馬遷死後150年,東漢班固修史時,對霍光、霍去病、衛青等侯爵的死亡,均以“薨”記載。

綜合看來,司馬遷以“卒”記載霍去病之死,不但符合禮制,也符合西漢時的政治要求;班固以“薨”記載霍光、霍去病、衛青等徹候之死,不符合古之禮制,但符合漢光武帝劉秀以漢高祖血脈,繼承西漢社稷,而歌功頌德其祖宗光輝偉業的政治綱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