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时德军都已经打倒莫斯科了,为什么日本都没有出手帮一下德国?

琅琊利剑


因为就在德国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日本正在准备和美国人干仗,所以日本根本不可能帮助德国打苏联!

那么,为什么德国在和苏联大战的时候日本要去招惹当时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呢?

原因很简单,日本缺少团队精神,所谓的三大轴心国看上去气势汹汹,但他们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行动,只是临时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日本才不管希特勒在苏德战场怎么打。当时对日本来说,把东南亚的战略物资夺到手里才是他们关心的。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日本出动大军夺取远东,让苏联腹背受敌,其实日本也拿不到什么好处。当时,远东地区根本提供不了日本急需的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想得到这些必须前往东南亚。但进攻东南亚就必须摆平位于太平洋地区的美英海军,为了确保在战争开始后占据主动,日本就把攻击的目标首先放到当地最强大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了。

(在珍珠港遭到攻击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可见,日本和美英在太平洋地区作战是历史必然,只不过对盟国来说日本这时机选的真是挺好的。正是因为日本在莫斯科保卫战打最激烈的时候执行了南下策略,才让斯大林放心将远东部队调走去支援莫斯科战役,而且这些生力军确实为战役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当德国和苏联大打出手的时候,日本去摸美国的老虎屁股,间接帮助了斯大林,同时也让美国成功加入盟国,和中、苏、英三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轴心国。盟国团队精神要远超轴心国,四大国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很快在战场上就扭转了局势,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以说,盟国的胜利主要胜在了团队精神远超对手,其次才是胜在了综合国力!

于是,莫斯科战役期间,日本在太平洋和美国正在大战,没有力量投放到苏联远东地区

莫斯科战役爆发时间在1941年10月2日到1942年1月7日。在此期间,旧日本海军正在太平洋地区和美国人大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珍珠港发起突袭,这次袭击造成了美军2402人阵亡,5艘战列舰沉没,300多架飞机被击毁,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

(珍珠港事件中正在燃烧的战列舰)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加入二战,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有了美国这个强大盟友,反法西斯形势骤然好转,不论是蒋介石、丘吉尔还是斯大林都极为兴奋,可以说,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是一件非常鼓舞盟国士气的行为。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海陆大军开始向东南亚攻击,在强大的日本军队面前,东南亚各地纷纷陷落。莫斯科战役期间正是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的时候,当时的日军主力除了在东方战场作战,剩下的大部分精锐已经被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就算是希特勒让日本关东军佯动一下,吓唬吓唬苏联,日本都拿不出多余的力量配合德军了。

(太平洋战争形势图)

对于偷袭珍珠港,希特勒还为日本点过赞,所以他不需要日本帮助

其实,轴心国这几个领导人水平真比不了盟国领导人。就拿希特勒来说,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听说美军损失惨重,在国会说:德国在亚洲的盟友给了行为不当的美国人重重一击!!!

(希特勒)

可见,当时希特勒对日本挑战美国的行为是极为赞赏的。也说明希特勒此人当时狂妄至极,就算是日本有心要配合德军,希特勒都会委婉的拒绝。


历史风暴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断章取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上帝视角在看历史。此外,还有一堆言论认为日德没有合力攻击苏联是愚蠢的。另外,日本之所以不敢进攻苏联,是因为日苏诺门坎之战中,日本因为失利,害怕了苏联,后来不敢进攻。

这些看似正确的说法,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日本准备对苏作战前,还对哪国作战?毫无疑问的就是,日本已经对华作战长达四年以上,在华投入的各种人力,物力不可计数。对于日本来说,在华作战已经把日本打的是山穷水尽、台儿庄大战后,日本资源已经逐步匮乏。在汪精卫的伪政权上台以前,日本海军对于陆军的作战战略自然是心知肚明。

日本陆军的作战方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就只有对华作战。而是在中国关内作战的同时,会在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地方留有很大的一部分兵力。按照后来东北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简称管特演)的内容,在演习前,在中国东北一共有三十五万日军。

知道了日本陆军的这个心思后,日本海军一直就要求陆军别做梦对两国作战。集合全部兵力南下解决蒋介石政权。

从结果来推理的话,如果关东军没有对苏作战的准备,关东军怎么会想在诺门坎大打出手呢?其实原因就一个,关东军一直苏联,想要再和苏军一决雌雄。

就是说如果按照当时日本人的设想,并不是说不能对苏作战,而是如果要对苏作战的话,在作战准备的兵力上首先要解决问题,那就是从中国关内战场全部撤军,然后集中全部兵力对苏作战。而这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大魔头畑俊六在1941年3月1日的日记当中就记录这样的内容,他在和另一个魔头杉山元谈话中就提到,“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处理中国事变。其次是,就算是最美作战,也不要从现在的中国派遣军中抽调兵力”。此时,畑俊六是中国派遣军的总司令官。他的这个态度,毫无疑问的就表明,就算自己愿意支持日本对美国(也可以看做对苏联)作战。中国派遣军士兵也绝不能用于对美作战的用途上。后来日本举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时候,老贼就在日记中,对于日本要对苏作战的计划十分不满。

除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之外,支持日本在别处发动一场大规模,对别国作战时候的后勤物资问题上,此时的日本可是毫无疑问的无计可施。当时的日本战争资源可谓是消耗殆尽,除了后来人知道的日本因为石油发动了对美作战之外,就一个运输的问题上,日本陆军也很难和海军达成共识。在当时的日本,主要的海外交通运输工具就是船舶,除此之外,海军自然要担负护送船舶的任务。而在这里,日本陆军的一个短肋被日本海军给死死抓住,日本海军代表富冈定俊(就是山本五十六身边那条走狗)就向日本陆军表示,如果对苏作战开始后,日本海军的飞机绝不会用于对苏作战的战场上。日本陆军的飞机一直就无法达到陆军的期望。早在中国战场之时,就出现过日本陆军求由日本海军的飞机来执行轰炸等任务。富冈定俊的这句话无疑在说日本海军不支持日本陆军的对苏作战。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日军对于英美作战时候的南方军队,总人数在80万以上。而且因为战争开始后的人数不足,还不停地从当时中国东北调兵遣将。再后来的历史中,几乎将一个原本苏作战的关东军集团是抽调一空。

在兵力不足,资源又短缺的情况下,日本高层其实是很难同意对苏作战的持久问题。在当时日本人的计划中,日本人心目中的最初的时间是在两个月之内就能解决。

1941年8月8日,大魔头杉山元和后来命丧中国的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等人商谈。谈话内容就是关于对苏作战和未来的日本战略进攻方向。会议认为,如果在半年之内无法解决到北方作战,也就是日本对苏战争不能在短期内收尾,那接下来的南方作战和对美作战就会非常危险。换句话说,这几个人脑子很清楚,按照日本的国力,不可能将军队用于四面出击。

8月9日,日本高层放弃了年内解决对苏联战争的计划(虽然在后来的历史当中,德军于1941年10月发动了莫斯科会战),但是这不代表日本不会在以后的时间再次发动对于苏联的进攻,只是在当年内停止,明年春季来到之后依然可以实施对苏作战方案。而且在日本人预想中,当日本把南方问题解决掉之后,就调转兵力,杀向北方。

此外,还可以再插一个内容,说明日本不是不愿意对苏作战。大魔头东条英机当时是日本的陆军大臣,他就指示关东军:“今年的只要不发生苏军主动进攻,挑衅等特殊情况,所以不开战为原则实行各种政策。”

后面的历史中,日本虽然没有发动对苏联进攻,但是,在南方作战日本军队陷入了又一个泥潭,从兵力到运输力都已经不可能再支持日本发动对苏联的作战。日本人的对苏作战至此,可谓是泡汤。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其实,日本不协助德国彻底击败苏联,原因有很多。

那么我们今天就先来了解其中一个。

诺门坎战役两国军事力量的差距

当时日本是有北进计划的,大体思想是先占领外蒙古,然后以外蒙古为跳板,全力进攻苏联,试图占领苏联整个远东地区,而且轴心国有过一次密会,日本占领远东地区,这也是德国进攻苏联计划的一部分。

只是没等德国动手呢,野心极大的日本就先动手了。

1935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借着边境争议问题不停骚扰外蒙古。


接下来的几年,一直到1939年,日军就没有闲着过,不是今天打一枪就是明天放一炮。

看着外蒙古和苏联根本没什么反应,日本人就胆子大了起来。

就在1939年5月,日本集结重兵直接发起了侵略战争。

同年6月,苏联出兵进入外蒙古开始对日作战。

老牌工业强国可不是说出来的,苏联为了诺门坎战役,总共集结了一千辆坦克装甲车,五百多架飞机,五百门重火炮。

反观日军,除了人多,重武器也就只有装甲车十辆,坦克四辆,两个重炮团,也就这么多了。

两边打起来之后,日军才感觉不对,军事装备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上,面对苏联钢铁洪流,日军除了让士兵抱着炸药包钻坦克,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虽然战争结果两国伤亡人数差不多,但想一想,如果苏联准备和日本全面开战,那么会有多少日本兵愿意抱着炸药包去钻坦克?


军事实力的差距让日本明白了,战争并不是靠着“板栽”就能取胜的。

面对工业化强大的国家,只有同等级别的工业基础才能支持战争的持续性。

日军大本营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日军停止了入侵,转而开始与苏联求和。

在实力面前,就算你有在大的胆子,也要衡量一下自身的实力。

而且这一战之后,日本全是彻底被苏联吓到了,1939年诺门坎之战两国总兵力投入将近20万,最后不出意外的苏联获胜了,双方伤亡人员虽然相差不大,但苏军强大的钢铁洪流彻底震慑住了日本人!

可以说,诺门坎战役以后,日本不得不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合约,直到二战后期,日本被原子弹炸傻了,战争主动权也就彻底丧失了,苏联也不出意外的在这个时候对日本宣战了,而这次宣战,苏联红军一口气就吃掉了日本在满洲最后的本钱,八十万日本关东军!



所以,日本自1939年诺门坎战役直到1945年宣布投降,它也没能追上苏联这个工业强国。


缥缈峰下一粒沙


德苏莫斯科会战起止时间是1941年10月到1942年1月,一方面此时日本被美国禁运封锁物资,日本需要对东南亚发起进攻以掠夺石油和橡胶,另一方面诺门坎一役,日本陆军倾其所有打造的战车师团也回了东洋老家。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基本没什么合作,有限的几次合作也是也只是共享下图纸,根本不可能为了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还真是纸糊的盟友)。对于日本来说,南下有石油、橡胶锡、等战略资源,而北上是去西伯利亚给天皇找猎熊的牧场吗?

还有日本和德国条约中写明了拿下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三座苏联主城其中一座才出兵,要不咋说这小鬼子狗呢,这三座主城一丢苏联也就死了一半了。

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

日苏互补侵犯条约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苏日签署相互中立即‘’互不侵犯条约‘’

四一年9月3日,在日美谈判无望成功的情况下,日本联席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施行要领》草案。9月5日,日本天皇批阅了近卫文麿。9月6日,日本天皇召开了御前会议,对该草案进行最后审议。

日本面对即将偷袭珍珠港的局面只能孤注一掷,和苏联签署条约,把宝压在这上面,即使日后战败了也能有中间国调停,

可惜小日本的愿望那就只能是愿望。

日本原想通过苏联有条件投降,哪里想到苏联这狗日的更混蛋,撕毁条约直接出兵。

鞑靼人守卫的西伯利亚

莫斯科会战之时,远东的苏军多达134万大军,拥有各种火炮8777门,2124辆各种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飞机3193架。虽有其中有些部队是新组建的,战斗力不强,但是依托边境的地堡加上西伯利亚的莽荒之地进行防御日本人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而此时日本引以为傲关东军不过70多万,坦克、大炮数量那就不要说了,那就是成人和孩子的体量级。最重要的是日本严重缺乏卡车,难以保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后勤,拿诺门坎为例,一个诺门坎战役消耗的弹药相当于整个抗日战争的一半。

实际上在抗日战场,日军的攻击行动也因为只能靠人扛马拉所以随军物资为限,难以持久。在诺门坎战役时日军已经饱尝苦头,哪能再犯傻冒险北上招惹苏军。

莫斯科战役时的红场阅兵

莫斯科战役时德国士兵看到那些鞑靼面孔的苏联红军时估计已经明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这里有个候鸟


1941年10月,闪击苏联的德军,兵临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最后的防线,并集中所有火力,发动了攻击。按照德军高层的理想状态,他们应该在进寒冬前,拿下莫斯科,进而达到“灭亡”苏联的目的。

但是从结果来说,德国人是输的“惨不忍睹”,别说在寒冬前拿下莫斯科,苏联人用他们捍卫祖国最后防线的意志力,活活的拖了德国一个冬天。

在那个寒冬之中,由于未能及时料到,战争将形成漫长冬季对峙,德国在服装、武器等装备的准备上,显得很不足,不但人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保暖,就连枪支的保暖都滞后,很多士兵的枪支,被冻的根本无法射击。

相对苏联这边,由于是在自己国土,本身每年都是在寒风中度过,士兵们的相关装备准备,相对德国要充足很多。在德国人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日子里,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

生龙活虎对瑟瑟发抖,结果显而易见了,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30多万,投降1万,丢失坦克300辆,火炮200门。大批德国高级将领被问责,陆军总司令布劳稀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日后被称为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在莫斯科也被停职。

苏联的国土是横跨欧亚洲,西边是跟纳粹帝国接壤,东边则是跟德国盟友日本的地盘接壤,从地图上看,德国对苏联作战,是处于一个极好的地缘环境,他可以和日本前后夹击,让苏联瞻前顾后,最后土崩瓦解。

但是遗憾的是,日本并不准备帮他的盟友德国,德军在莫斯科陷入苦战之时,日本好似没事人一样看戏,时不时还“拍手叫绝”。至于为什么日本人不帮?很多人都说是诺门坎战役,日本人被打怕。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毕竟那是日本的惨败。不过他不应该是核心观点,德国打莫斯科之时,不用日本打到莫斯科,只要他在西伯利亚发动个攻势,就算不攻下版图,也足够苏联分心,而这个分心极有可能莫斯科局势失控。

最核心的点应该是,日本和德国并不是“铁哥们”,只是因为利益而抱团的“狐朋狗友”,在二者的关系之间,只要利益足够大,抛弃对方是理所当然的。

不光是日本对莫斯科战役时的德军冷眼旁观,德国看到日本和苏联起冲突时,态度也没有2样。1939年5月11日,围绕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利益分配,日本跟苏联兵戎相见,打了一场举世闻名的诺门坎战役

战役中,日本军队被苏联铺天盖地的飞机大炮给打蒙,于是很多人都说,就因此战日本失去了挑战苏联的勇气。

而就在日本感到被欺负时,德国作为日本“盟友”。却做了一件伤透人心的事,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此时此刻苏联、日本还在交战,一打就打到了1939年9月16日。

除了德苏只是“狐朋狗友”外,日本也有自己的小利益,德国快速拿下苏联,在日本工业差于德国的情况下,日本极有可能将是德国下一步目标。

从长远生存角度来说,日本希望德国赢,但不想他赢得过快,自己没什么消耗,两败俱伤最好。


袁载誉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始终没有出色的战略指导,但是不主动进攻苏联,倒不失明智的战略决定,也是为数不多的理性决定。

1941年,日本将战略进攻的方向调整为南下,那是必然的选择,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都要准备南进了,怎么还可能去主动招惹苏联?


鲁尔区淬火


拿什么打嘛,日本1939年在诺门罕吃了苦头之后一度放下了北进的想法.虽然说到了1941年上半年,德军一路顺风顺水的平推苏联让日本人一度重燃了北进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的想法,但打仗也是一门经济学啊。


苏联的远东驻军70万。炮更多,装甲皮更厚,日本人拿头去打啊。而且在日本应德国要求,于1941年7月开始搞关东军特种军演之后,毛子把远东部队人数增加到100多万,而且即使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撤下来过。从某种程度来说,日本人至少做到了一点牵制。


而日本人想过去打苏联吗?不会,他们有脑子的。当时日本的战略物资进口已经被美国掐锁喉了,而且自己还被陷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人不够、物资更不够。去打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是不是傻,而且西伯利亚那么大片地方,日本人一路上吃啥...


而南边的话有油田,又有橡胶,当时美国人也没准备好太平洋战争,英国已经半残,法国已挂。这时候不去东南亚抢东西更待何时。再说日本海军那么强,放着不用是不是傻。


所以说,日本其实帮还是帮了的。在关东军演就是一种威慑,让毛子抽调更多的兵力来远东驻防。但真要打呢?本子是绝对没这么脑残的,之前已经吃过亏。而且当时既没有余力去打,也没有余粮去打。


疯狗的轻武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德军并没有攻入莫斯科,这点上希特勒不如拿破仑,拿破仑还去莫斯科睡了几天,德军只是望见了红场上教堂的塔尖。

日本和德国东西对进夹击苏联?其实这是很多人的一个意想,是个伪命题,希特勒都没指望着出现这种情况,只是签订同盟后,希望日本能够让苏联有所顾忌,在东方牵制一下苏联的兵力,就己经足够了。为什么这么说?

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联版图横跨欧亚大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可其国家重心是在欧洲,东方领土只是少数战略重点城市,中间是大量的原始森林,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无人区。如果日本从东面发起进攻,就算很轻意的拿下了东方几个要塞城市,苏联只需要破坏掉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日本部队就不可能到欧洲去帮助希特勒夹击苏联核心城市了,几十上百万日军的路途补给问题都无法解决,哪里还谈得上支援?

在德国和苏联撕破脸之前,日本就和苏联在诺门坎有过交手,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利益明里暗里交手几十年,甚至发生过日俄战争。日自明治维新,校仿西方经济军事崛起,有几个关键事件,一是甲午战争,确定了他们亚洲最强的信心,但与欧洲列强比,他们仍然心中没底,就找了个日薄西山的软柿子_沙俄,在东北比试了一下,结果赢了!这让日本信心爆棚,随后才敢趁一战德国战败,去抢占德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后面甚至去偷袭珍珠港,挑战美在亚洲利益。可是在诺门坎,日军是见识了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后的苏联,在军事、武器各方面的实力,不是日本挑战得了的,所以战败后,老老实实签了苏日和平条约,并承诺决不加入欧洲战事。

日本向来如此,得势便张狂,可一但把他打趴下,他比谁都孙子。对付日本始终是这一条,强过他,狠揍他。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领域。





净月暖阳


看看实力对比,吃力还不讨好的活儿为什么日本人会干?

1941年6月,德国及其盟国以550万兵力的史上最庞大的战略重兵集团进攻苏联,苏联损失惨重,近乎灭国的情况下,苏联远东如何呢?

在德国人发动苏德战争时,远东苏军有70万兵力,1万门以上各种火炮迫击炮,3000辆以上坦克,防御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失败后,加强了在东北的驻军,关东军达到30万以上,而在世界局势愈发不稳定的时候,1941年关东军已经有100万兵力。

可是日本的工业底子对东亚地区的农业国是碾压但是对欧美诸国就是孩子,日军无力组建大规模装甲部队,陆军装备比对面的苏联远东军稍逊一筹,而且关东军的重要目标不是进攻而是保护东北这个日本的最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失去东北可以说日本人无力支撑任何一场战争。

所以即便日本和德国同时出击,日本人也不可能派出全部兵力进攻,更严重的是日本在苏联远东军以逸待劳的守势下和装备劣势下付出的伤亡和日本能从苏联得到的东西不成正比,从1939年开始“北上”已经被日军大本营彻底弃置,“南下”才是日本最快得到维持战争的资源产地的方式。

莫斯科会战最激烈的时候,苏联远东军居然增兵至134万人,而且这个数字在之后三年里没有低于115万,对纳粹的陆军可能苏军只能打出3换1的战损比,但是对于日军来说,从未少于以一百万的远东守军是个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日军大本营高层是比较疯狂,但是并不傻,南下一拼还有希望,北上纯属死撞南墙不回头的白痴行径。


历史区的旅法师


这个问题属于想象了吧,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有进攻苏联的打算,既便在此之前苏联与日本已经签订了条约,保证在战争中持中立政策,1941年7月的时候,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提出了一个叫关特演的计划,试图摆出向北进攻之势,打算集齐70万的兵力,但是这个集结的速度并不是很理想,直到9月份时,日本才真正的做好了参战的打算,下定决心开始进行总动员。

日本人本身就采用的是一种摘桃子的心理,认为,在苏联即将战败的时候才会去动手,当时认为苏联会把远东的部队全部西调,在无抵抗的情况下侵占远东地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在开战之后,苏联没有急于抽调远东,相反兵力从70万增加到了100万以上,让日本不好下手了。

从时间上说,基本9月份以后的事情,日军要北上的时间季节已过,在9月份之后就已经没有条件了,尤其像是莫斯科战役实际上是10月份,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法发动进攻,

更为重要的是,1941年7月的时候,美英对日本经济封锁,态度已经非常明显,造成日本内部在到底是南进,还是北上的问题分歧,最终南下的政策得到了支持,这才放弃了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