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長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與朝鮮國定國境界碑

長白山天池(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積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還要藍;冬凍冰面雪一樣的白,被16座山峰環繞,僅在天豁峰和龍門峰間有一狹道池水溢出,飛瀉成長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長白山形成於1200萬年前地質造山運動,經過多次噴發而拓成了巨型的傘面體,當火山休眠時湧泉溢出,形成十餘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天池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雄偉的長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國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現為中朝兩國的界湖。

長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與朝鮮國定國境界碑

中朝兩國沿鴨綠江與圖們江界線曾有過一次詳盡的勘界活動,事情的起因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政府與朝鮮國界定的國境界碑。

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一月發生了"李萬枝事件"。事情經過為:朝鮮平安道渭源(今屬慈江道)人李萬枝等9人"乘夜越境入採參,暮中撲殺清人5人,掠其參貨。"為防止以後類似事件發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派出清朝官員烏拉總管穆克登及隨員赴長白山與朝鮮官員合勘中朝邊界線。

長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與朝鮮國定國境界碑

四月二十七日(5月31日),穆克登一行到達厚州,與朝鮮接待官員見面。五月初四日(6月7日),中朝官員到達惠山,五月十一日(6月14日),一行人登上長白山頂。穆克登記水源情況為:"坼其北數尺,水溢出為瀑,即黑龍江(今松花江)源也,……下約三四里而得鴨綠江源,有泉泡泡從山穴中出,不數十百步,峽坼為大壑中注之,……又行東轉逾一短岡,則有泉東流,可百餘步而中途歧,而東者來合焉。"在找到北流的黑龍江源(今松花江源)和西流的鴨綠江源後,穆克登與朝鮮李朝譯官金慶門協商後認為"土門源流間伏行地中,疆界不明,不可輕議豎碑。"於是又與勘界中朝官員前往尋找圖們江北源,"審六十里,日暮,二人者還曰,'水果東流矣'。"在確定該處確為圖們江地面水源後,穆克登方與勘界中朝官員使人伐石立界碑刻字,碑文橫書"大清",豎書為"烏喇總管穆克登奉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鴨綠江),東為土門(圖們江),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蘇爾昌、通官二哥、朝鮮軍官李義復、趙臺相、差使官許梁、樸道常、通官金應憲、金慶門"等字樣。五月二十八日(7月1日),穆克登等下山至茂山,與朝鮮官員協商量在圖們江上游邊界設柵問題。六月二日(7月5日),朝鮮國接伴使樸權等覆文同意設柵。設柵的具體情況為:"自立碑下二十五里,則或木柵,或累石。其下水出處五里,及幹川二十餘里,則山高谷深,川痕分明之故,不為設標。又於其下至湧出處四十餘里,皆為設柵。而其間五六里,則既無木石,土品且強,故只設土墩。"十一月初三日(11月30日),朝鮮國王向清朝皇帝致《謝定界表》,稱:"特軫疆事之修明,嚴兩地之禁,指水為限,表一山之南北,立石以鐫,省陋邦頓之煩,……絕*民犯越之患,用作永圖。"

長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與朝鮮國定國境界碑

定界碑位於海拔2200米的位置上,碑文上記錄著"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但定界碑處於人跡罕至的地帶,逐漸被人們所忘記。中朝兩國於1883年重新調查了界碑,不料雙方對於"土門"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張。

1909年,日本與中國政府談判解決中朝邊界劃分問題。雙方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韓方稱《間島協約》),其中明確規定: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並以石乙水為江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