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两千年前的中医著作《伤寒杂病论》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新世纪的第一个庚子年是特殊的,今年的新春佳节人们问候的不是”新年好“,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全国蔓延的疫情。疫情赶在新春,是一个千年不遇的玩笑。安安心心在家躲避疫情,就是我们对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多次疫情,这么多次疫情考验了中华儿女,同时也检验了中医的技术,古代历次大的疫情,中医在其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曹植曾经在《说疫气》中记录了这种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中医学的圣人张仲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撰写出了万古巨著《伤寒杂病论》。面对现代的冠状病毒流行,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伤寒杂病论》,这本两千年前的书,对现代还有没有指导意义?


两千年前的中医著作《伤寒杂病论》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为什么张仲景会成为医圣呢?有社会的原因,当然也有个人的原因,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以适时”,仲景先师曾为《伤寒杂病论》作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几百人的大家族因为疾病,不到十年的时间去世了一多半,如果不是疫气流行,怎么可能有如此高的死亡率。

于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边治病救人,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参阅古代医著,仲景先师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将治疗疾病的经验载之于竹简,为了使后人见到这种疾病,不至于手足无措。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医疗经验与医学造诣,才有了几万言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后世辨证论治的先河,被称为“方书之祖”。

有的人认为既然把书名称为“伤寒”,这本书应该是针对“伤寒”而设立,对于其他疾病的指导意义不大。而古代的“伤寒”类似于现在所讲的外感疾病。于是很多人随声附和,不读书者至于是也。《伤寒杂病论》虽以“伤寒”二字命名,但是书中包含了许多经过“汗、吐、下”等错误治疗后的疾病,有的人说《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救误”的书,一点也不为过。

《伤寒杂病论》就像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部记录片,从疾病的初始,到进一步发展,疾病的转归,疾病的预后,在书中均有体现,并且针对疾病的多个阶段,均出具不同的方剂治疗,其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更是后世书中所不具备的,症状出具的方剂有“主之”、“可与”、“宜”这些词汇无不是精确诊断的代表。

两千年前的中医著作《伤寒杂病论》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虽然仲景先师也有诊断不明确的时候,但是仲景先生有诊断性的治疗,有治疗的先后顺序,比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因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都可以出现弦脉与腹痛,是临床上难以鉴别的,但是两方有先后之别,需要先用小建中汤缓急止痛,如果不好则说明不是以中焦症状为主,需要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再如以小承气汤探有无“燥结”,因为病人没有大便,不知道大便是干燥,还是溏薄,不知道能不能使用大承气汤,这种攻下力量很强的方剂。这个时候游移不定,可以用小承气汤稍稍饮入,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果病人出现“转矢气”的情况,说明肠中有“燥结”,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果没有出现“转矢气”的情况,则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说了这么多,《伤寒杂病论》用于实战如何呢?远了不说,清朝末年广东省有四大经方名家,当年广东省鼠疫流行,这四位中医师彻夜不眠,商讨应对之策,最终以升麻鳖甲汤为主,治疗这次流行的大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千年前的中医著作《伤寒杂病论》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石家庄市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危难之时许多中医挺身而出,根据大多数人高热,口渴严重,出汗较多等症状,制定出了白虎汤治疗这次流行性乙型脑炎,成功挽救了无数的病人。但是后来疫情再次爆发,症状相似,但是用白虎汤疗效一般,甚至是无效,于是再一次召集中医的高峰论坛,蒲辅周老先生认为这次瘟疫与前次不同,这一次的不单单是阳明热证,还夹杂有湿气,湿浊与热邪混杂,但以白虎汤治疗不效,于是以白虎汤加苍术一味,化阳明湿浊,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许多人关切的咨询中医可有防护的方法,其实中医在防护方面的措施远远落后于西医,因为中医没有认识到这些看不到的小东西才是致病的罪魁祸首,但是也知道隔离,阻断交通,这些简易但是并不简单的方法。

有没有什么方剂可以预防这次疫情呢?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体质,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舌象与脉象,我觉得无法拟定一个通用的方剂去预防这次疫病,但是《黄帝内经》有句话说的十分精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好自己的身体,不接触染病的人,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虽然中医不知道这种致病的微生物,但是一样可以治疗,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手机的内部结构,同样可以达到我们打电话、发信息、看视频的目的。中医不了解这种病毒,不知道它的表面有什么特异性蛋白,同样可以通过辨证论治达到治疗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仍然有它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在大疫面前虔诚学习,众志成城,共同打好这一硬仗。祖国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人民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