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

江湖夜雨92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宋词的开山鼻祖,在后世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善属文,工于词章,家中藏书甚富。

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家庭中,李清照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幼天资聪颖,早在年少时期便表现出了过人的作词天赋。北宋文学家王灼赞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的一生,除了年少成名的经历之外,更加广为人知的便是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姻。李清照18岁出嫁,她和丈夫赵明诚不但门当户对你、两情相悦,而且同样热爱文学和古器收藏。这志趣相投的两人因婚姻美满而被传颂为夫妻相处的典范。纳兰性德笔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形容的就是这对神仙眷侣的生活。

好景不长的是,随着靖康之变的冲击,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原任江宁太守的赵明诚独自弃城而逃。

李清照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心目中伟岸的丈夫,在国家危难面前竟是一个懦夫。于是,她愤懑地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带着和赵明诚耗费半生搜集的古器文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那年,李清照44岁。

从此以后,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至浙东一带。在此期间,李清照经历了文物遗失、被盗的经历,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打击。晚年,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来到杭州,再嫁张汝舟。遗憾的是,张汝舟并非良人,二人的婚后生活极度不和谐。李清照只好与之离婚,一代才女,终究所托非人。

这就是李清照的一生,她璀璨的青年与凄凉的晚年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唏嘘。但也正是这种生命的波澜起伏赋予了她笔下的词作无穷的生命力。今天要解读的这首《渔家傲》正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渔家傲》的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为金人所掳,北宋就此灭亡。时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登基为帝,建立南宋。然而,在这政权初建之际,赵构奸贤不分,尽信奸臣之言,一方面放弃了中原地区的政权,另一方面,他也因此失去了能够辅佐他的忠臣良将。

在金兵南侵、步步紧逼的形势下,宋高宗率臣僚南逃,一路逃到现下的绍兴、宁波、温州等地区。直到建炎四年,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重新回到绍兴府、临安府等地,最后才定都临安,从此偏安一隅。

在宋高宗一路难逃的过程中,李清照也一路追随帝宗南渡。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的记载,这首《渔家傲》作于建炎四年。那一年,李清照随帝南渡,一路经历了海上的惊涛骇浪与艰险经历,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原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将大海、船只、人物、天地、诗词和自我相互关联,全词一改其往常含蓄、委婉的风格,尽显大气磅礴的豪迈之情。

《渔家傲》释义及赏析

后世之人称《渔家傲》为李清照毕生唯一一首豪放词。《渔家傲》是李清照笔下的一首梦境词。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摆脱了以往所作的闺怨之词幽怨、哀婉的基调,通过贯穿全词的大气意象,将整首词豪迈的气魄推向极致。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上片开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连运用了“天空”、“云雾”、“银河”、“船只”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天地情境。同时,作者运用“接”、“连”、“转”等一系列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海上视角。

在这个视角之下,天空、翻滚的云海和晨雾融合在了一起。天上的银河正呈翻转之势,大风忽起,海上无数的舟船迎风前进,形成了“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壮丽场面。作者虽然描写的是梦境,但是梦境之景却又与生活所见紧密相关。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在这虚虚实实的梦境之中,作者幻想自己的灵魂回到了天庭,而天帝殷切地问她将要去往何处。

当然,在现实中,宋高宗一路只顾自己南逃,偏安一隅,无数黎明百姓,包括李清照在内,都在这风雨飘摇的国度内受尽了身世飘零之苦。李清照十分渴望统治者能够更加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她将这一美好的理想寄托在词作之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继上片的描景之句,作者在下片抒发了自己的现实情感。作者衔接了上句天帝的问话,在下片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报”字和“问”字相互呼应,让词的上下两片一脉相承。

作者回答道,我报答上帝的道路长远,现在已近迟暮之年却仍未抵达。纵然我学诗,写出了惊人的句子,那又有什么用呢?

词人通过这样的叹息表达出了自己有才而无处施展,生平遭际不幸的苦闷。怀才不遇自古以来是不少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自然也难逃这样的宿命。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末句中,作者用一声感叹,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极致。联想到自己半生颠沛流离的悲苦,词人不禁感慨,九万里长空的大鹏正在展翅翱翔,风啊!你千万不要停下,快快将载我的这一叶轻舟送往传说中的仙山。

在这里,词人羡慕的对象是无拘无束,遨游于天地的大鹏,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这样的仙山。这样的幻想也反衬出了乱世之下人民命运不能自主的悲苦。

词人在梦境中幻想出了一个慈祥的天帝,一个美妙而与世无争的居所,由此也反映了词人渴望统治者去关怀社会,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为何《渔家傲》在宋词中的地位极高?

关于李清照的这首《渔家傲》,后人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在宋词中罕见。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构筑如此恢弘的气势则与词人的创作手法、全词表达的情感高度不可分割。

我们在上文分析过,首先,这首词的意象之宏大,很多宋词都无可比拟。词人笔下的天地、云雾、海上之舟、大鹏、仙山等意象都极为辽阔自由,赋予全词豪情万丈的慷慨。

其次,作者虚拟了一段和上帝之间的问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与此同时,在这浪漫的回答与梦幻的仙境之中,词人借之反映了人间存在战争屠戮、怀才不遇以及孤独寂寞等各种不幸的现实苦难,由景入情,站在上帝视角表达了对世间百姓的同情。当然,在作者的想象中,上帝是仁厚的,仙山是可以抵达的。因此,这种同情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正面的。

在宋词之中,这种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梦境诗十分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婉约派词人,并没有局限于自己原来的作品风格,而能结合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从闺阁走向社会,从婉约走向豪放,赋予作品更多现实意义。


END.


博书


李清照,一直被誉为婉约派词人的著名代表之一,她“凄凄惨惨戚戚”的幽怨凄恻的词风已经广为人知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清照写诗豪放,写词委婉,是故意为之,从这首《渔家傲》我们就能知道真相。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诗词,不仅是自身诗词造诣的体现,也与她动荡的身世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我们先来聊聊李清照的身世与社会关系。

1、李清照动荡的身世与复杂的社会关系

李清照的社会关系网非常复杂。

首先,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门生,又和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交好,于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也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十分恩爱。

但两位父亲的官路也大不相同,李格非作为苏轼的门生,直接被打上了“元佑党人”的标签,仕途自然黯淡无光,反观赵挺之却一路扶摇直上。

在夹缝中生存的李清照,还曾经给她的公公赵挺之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何况人间父子情”就由此而来。

后来,赵挺之和蔡京又陷入相互争权的反复斗争中,大受打击的赵挺之甚至直接被罢官了,随后不久就去世了。

这些发生在父辈身上的官场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使得赵明诚开始了动荡的仕途生涯。

其次,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而这位宰相则直接推动了打压苏轼的乌台诗案。

与此同时,王珪交的朋友也大有玄机。

王珪和王安石关系很好,而王安石是苏轼的死对头。

王珪的一个孙女嫁给了蔡京,蔡京也是苏轼的死对头。

以王珪这个家族为中心,直接将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大家族的关系串联起来。这也就使得王珪与苏轼门生李格非,直接站在了对立面。

因此,李清照和赵明诚虽然两厢情悦,非常恩爱,但在生活上确实格外动荡和复杂,在仕途上也不免有些糟心。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我们会对《渔家傲》有更深的理解。

2、《渔家傲》诗词解读

从全词来看,似乎一直在写梦境,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云、雾相连,星河盘旋,成千上万的帆船仿佛正在跳舞。

这里是以一个俯视的角度去看,“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回到了天帝的住处。

然后天帝就开始和“我”对话,还殷勤地问“我”:要去往何处?这里的“归何处”,其实为下文深深地埋下了伏笔。

于是,“我”回答天帝:路很长,现在已经是日暮时分了,虽然学诗的时候有很多惊人之句,却没有什么用。

而此时,正值“九万里风鹏正举”,“我”接着感慨地说,“风啊,不要停,把我这一艘小小的蓬舟,吹到海外三座仙山之处吧!”

这里的日暮,其实是在形容的人生的日暮,诗人在感慨人生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感慨命运的动荡与迷惘。这里应该描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中年颠沛流离之时惘然的心绪。

整首词构建了极大的框架,最后两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就被称之为气势磅礴之作。

整体来看,这首词也确实写得豪迈,与她的其它词作有很大不同。这与李清照所践行的关于词创作的理念有关。

李清照曾在《词论》中明确提出:与诗相比,词“别是一家”,并且极大地肯定了音律的重要性。

李清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词创作体系,所以在写诗时和写词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写诗豪放,写词委婉,非常注重乐律,这也是《渔家傲》的罕见所在。


冬月的书影小屋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全诗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开遍就是一幅宏大的场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景。

诗中“路长嗟日暮"和“九万里风鹏正举”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所以,这么一首气势磅礴,有着豪迈之气贯穿全词出自一位婉约派女作家之手,有这样子的评价也是一点也不为过。


东边吹来的海风


性本温婉偶显豪情,身处离乱却盼“仙境”

我想,这首词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词作本身的水准极高之外,更令人感动的也许是作者虽善婉约却赋豪迈的突破以及虽生活凄苦却仍对心存对美好的世界的期望吧!

李清照词风的前后有别

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的“婉约派词宗”,其早期作品向以清丽、秀丽、婉转闻名,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作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点绛唇·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多描写的是闲适之情,少女怀春,山水美景以及思念夫君的离愁别绪,其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极富生活情趣。

词人晚年遭逢国家衰亡,至亲离世,生活颠沛,愁绪缭绕之下词作风格大变,大多反映了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处处笼罩着无法言传的哀痛,可谓沉哀入骨,有泪彻泉。比如《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霖,点滴霖霖,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永遇乐·落日熔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真真是愁浓似海,苍凉悲楚。

李清照在《渔家傲》的风格大变

这首《渔家傲》却既没有小儿女的娇憨萌态,也将愁苦哀痛清扫一空,气势恢宏,格调雄奇,充分展现了词人豪迈开朗的一面,令人为之一振。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景象其实是李清照记梦而得,但梦境也恰恰是现实在词人脑中的映射。词人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凄凉境况之下,梦中景象确是那般的雄阔壮丽:天空连接着像波涛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又连接着被雾气笼罩的曙光,透过这层层雾气望出去,只见银河巨浪翻腾仿佛要倒过来一样,银河上千帆竞渡,风波之中起起伏伏仿佛在跳舞一般。词人望着这壮观的天景魂飞万里,好像飞到了天帝的宫阙中,而慈祥的天帝也殷勤体贴地问她要去哪里可有归宿之地。词的上半阙作者潜意识里将天上人间做了对比:现实中宋高宗畏强敌如虎,置万民于水火,只顾自己逃命以致作者自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尝尽了人世间的白眼;而天上则不同,那里不仅天光雄阔,百舸争流,一片激扬盛景,天帝也是仁慈暖心,倍加呵护。

词的下半阙词人借典抒怀,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上下求索却遭逢乱世欲诉无门的不幸,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词人自己的美好理想,渴望能够去到那仙境一般的没有战乱,没有杀戮,没有悲伤,没有孤苦的世界去,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渔家傲》词的难能可贵

这首词,思路开阔,想象丰富,意境辽阔,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明显的豪放派词作风格。梁启超先生曾评价这首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而黄苏在《蓼园词选》中也曾评价次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而这样的豪迈恢宏之作,却出自一位身逢乱世,凄苦无依的“婉约派”词人之手,就更增加了这首词的难能可贵!


七盏先生


李清照为婉约派的代表人,她的词前期多写自身的悠闲生活,随着金兵入据中原,流迁到南方,其词多悲叹身世,情调多为感伤。

而其所作的《渔家傲》却一反其平常的词作风格,充满豪迈之气,甚至连近代名人梁启超也评价此诗道:“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意思是该词像苏东坡、辛弃疾的词风,与《漱玉集》中的词不相类似。

众所周知,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是豪迈之风,那么为何梁启超评价李清照写《渔家傲》也是豪迈之风呢?

这要从词及本义、创作背景、词中的豪迈之特色三个方面去评析。

1.词及其本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长路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大意是:云海的波涛连接着天边的晨雾,星河变幻不停好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好像又回到了天庭,听到天帝的话语,他殷切地问我:你的归宿在何处?

我回答天帝:路途太过漫长,自己的前途茫茫,而今又是日暮,求索无成,学作诗,也只是空有几句让人称道的句子,毫无用处。大鹏乘风而起,能直飞长空九万里,愿这风不要停,让这一叶扁舟,载着我直到蓬莱三仙岛。

2.创作的背景

《渔家傲》是李清照在南渡后所写的,选自《花庵词选》。

李清照自南渡之后,时隔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使她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

李清照从小到大虽为柔弱女子,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主见之人,骨子里性情刚直。因此,在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李清照刚烈、豪放之气。

如此刚烈的女子,在南渡江南后,面对国破家亡,如终难以接受。

在这样现实束缚和生活的重负,李清照唯有将自己内心世界寄托在笔下的诗中,任意遨翔。

于是,李清照想象自己有一双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寻找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茫茫迷途,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因而,在急需精神寄托的环境下,李清照写就了《渔家傲》。

3.豪与迈的梦幻之旅

《渔家傲》又题为“记梦”,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梦境之故事。

细品《渔家傲》,其实发现整首词确实是作者一场梦境,再现一次梦幻的神话之旅。

在梦幻之旅中处处凸显作者着意的豪迈之气。

梦境画卷开阔大气。在词的上阙,诗人为读者展现出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壮丽大气。经历过壮丽的、凶险的景象,只是为追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关心百姓的君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作者用“接”与“连”,将汹涌澎湃的大海,云雾缭绕的海面以及四垂的天幕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一个辽阔的、凶险的大环境。“转”与“舞”,更是将海上的凶险推进了一步,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因而这两句中的大海、乘船以及遇到波涛凶涌都是诗人曾经经历过的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

有人说,梦境是与现实是相反的,也是自己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

李清照有南渡后,丈夫赵明诚去世,投靠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离开熟悉的环境,在年老之际在异乡江南中独自重新开始与适应,那是多么艰难的事!因此,特别地渴望有知心之人能给予温暖的问侯。

推己及人,因战争南逃的人们,也需要朝迋的管理者温暖的关怀。

但是,上帝看似平常一问,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词中的天帝是李清照心中梦想的君主,更是百姓心中的君主。

梦境壮举气势磅礴。词的下阙,写回答天帝的对话以及自己的壮举。问答之间,壮举之语,衔接的气势,显示了诗人的豪放不羁。

“我报长路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反映了词人晚年正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他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但她的挣扎与苦闷何尝不是因战乱而被迫离乡背井的游子们的挣扎与苦阔。

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与不平,在动乱时期,根本是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大风中,大鹏正高举的时刻,作者忽然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山”其实说的是神仙之地,也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国度,更是回应了天帝的殷问的归处。

借大鹏之力,大风之势,一气呵成,只想乘舟去寻理想国度。

李清照在词中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在梦境发挥了各种想像。

她将人间河流想像成天上的银河,银河上有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想象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词里如此格调雄奇,显得气度更恢宏。

4.结束语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皓助于梦境的描述,梦境画卷的开阔,诗人追求的不凡壮举,显示了词人的胆气豪迈,更是充分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一代大家,《渔家傲》却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并称其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我想上述的评析便是主要原因吧!


经纬国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朗清辉照古今。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这是毋庸置疑的。

01 了解词人了解词,李清照其人

李清照的眼界、胆识,少年时便显露。李清照是女中豪杰,虽温婉柔美,却不让须眉。爱饮酒,擅赌,豪情中带着刚正,坚毅。

年少时《忆王孙》、《如梦令》一出,惊艳了汴京。《尧山堂外纪》曾写“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我们看到一个山东女孩子的不受束缚,清澈通透,热情柔美,非常茁壮。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词的晁补之也惊叹她的才学文采,两人还成为忘年交。

而《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展现了少女时李清照就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中兴颂碑,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湖南祁阳县)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作诗《读中兴颂碑》。

李清照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写出了对大唐兴衰更深刻的认知,分析了安史之乱的根源。“何为出战动辄披靡,传至荔枝多马死。”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汘青今具在。”字字句句令人钦佩,当时李清照涉世未深,但是可以看出对于历史了解得很深入,知识量很大,没有日积月累,思考和关注,又怎么能写出这么直击真相,视角独特的诗。有史实,有分析,有讽刺,有告诫。这是上天赐予的灵气、才华,还是家庭的耳濡目染,父亲在朝为官,对于朝堂之事或许总有些牵挂。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李清照婚后因为党政之争不止一次离开汴京,最稳定、最诗意田园的就是在青州的十年了,诗词茶酒,和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字画,帮助丈夫作《金石录》。而靖康之变把她的一生生生劈成了两半。在那样的乱世战火中,皇帝南逃,各地遭金人烧杀抢掠,自己的丈夫也弃城而逃。李清照却一直辗转,不乏大智大勇,不忘初心。《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1129年,却是其夫赵明诚去逝的一年。赵明诚身死后,李易安以生命守护这些文物,并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金石录》。呈递朝廷。此间词作不断,晚年的词风有凄苦悲凉,也有大气豪迈,不屑苟安,心系天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为后期词作。

我们不能因为她写过 凄凄惨惨戚戚,写过 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写过 花自飘零水自流 等,就觉得她是个多情愁苦、随波逐流之人,有人曾说李易安具有丈夫气,是闺阁中的苏轼,而非柳永类。而确实李清照的胸襟胆气,见识和坚持,太多男子不及。

02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经典之所在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说过,李清照的《渔家傲》“绝似苏、辛派”(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

词学家龙榆生也有类似评价“气象潇洒,尤近苏、辛一派.”(《叙论》)

  • 浪漫绮丽,恢弘脱俗。

大雾弥漫,云涛滚滚,水天相接,星河欲转,海浪滔天,千帆竞渡飘舞。如梦如幻,飘渺壮丽,如临帝所。叹路长日暮,空有才华,谩有惊人词句。多想像大鹏冲天高飞九万里。风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篷舟,寻得仙山而去,再不入世海颠簸。或许只有天帝能懂诗人,殷勤探问,知道自己的志向和苦楚。诗人上下求索,砥砺前行,不被现实羁绊,像屈子一样浪漫豪放。

徐培均先生在《李清照集笺注》中认为这首词系于1130年春天。离赵明诚离世不到一年。此时的诗人已经经历太多风浪,国破家亡物散,兵荒马乱,躲藏逃亡,历尽荣辱。“三山”是诗人的理想归处,但是诗人有心中的志向没有实现,太多的事没有完成,丈夫的嘱托时刻在心头。

  • 典引频频,意境缥缈而浑厚。

帝所:《史记·扁鹊传》:“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惊人句:化用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庄子《逍遥游》中有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易安一介女子,有此壮烈豪迈之气,令人敬畏。

路长日暮。屈原《离骚》中有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亦希望日长不暮,亦不屈不挠、上下求索。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 03 李清照的豪迈之作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丸兰


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只罕见?

李清照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她工诗能文,写的词独具风貌,被后人以她的号‘易安居士’称为‘易安体,’。

她擅长以口语化的清新的词句,用大自然的风景诠释自己的心理历程,读来让人感觉她的词,浸透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又不失女词人的委婉清新。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文采飞扬,才情横溢,但是在宋王朝的懦弱昏庸中,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李清照用豪放的诗词表达对社会的黑暗的抗击,对命运苦难的呐喊。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最著名的一位,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以【渔家傲】为词牌的有两首词,其中一首词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界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还有一首以【渔家傲】为词牌的词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有新意,故教明月玲瑰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我们分别来注释一下两首词的意思,跟随李清照的词穿越千年感受宋词之美的魅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词意是:暴风狂舞,天空连接着如同波浪般翻滚的云涛和晨雾,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颠簸,梦中仿佛回到天庭,听到天帝殷勤地问我想到那里去,我回答说,路途漫长啊,可叹已到了黄昏。

我学作诗,枉有妙句被称颂,大鹏冲天,高飞在九万里长空,大风啊,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仙山去吧。

这首词借助写梦中的景象,借助于梦中的与‘天帝’的问答,表达对现实中的人间的不满,对自由和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李清照这首词打破了以景抒情的惯常格局,用故事情节写词的意境,以人神对话的用典,用景象壮阔,气势蓬勃的波涛,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而最后一句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则表现出了李清照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整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 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一首描写梅花来比喻自己的‘喻人’词,从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里窥见了春天的消息,一树寒梅被白雪点缀的晶莹剔透,光鲜皎洁,含苞待放的梅花好像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似乎也偏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让月光皎洁的清辉洒满大地,值此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让我们开怀畅饮,即使春天百花竟艳,也比不过梅花的高雅清香;这首词表面写梅花,实则是写人,形神具备,是花有是人,浑然一体,让人拍案叫绝,也体现了李清照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的婉约风格。

中国的词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大多写爱情,到了宋朝,词的发展才到达鼎盛时期,多以豪放派的词为主,比较有名的有苏轼,辛弃疾,而李清照和柳永则代表了婉约派。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则是李清照最有名的豪放派词,也是李清照所有作品中被传颂最广的词作之一,被后人称作豪气,胆气,不输男子的佳作。

让我们传承经典,背诵经典,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影响生命,让我们用中国的语言把中国的故事讲到世界去。

我是跛脚的猫,用文字传达正能量,感谢阅读。


喝咖啡的猫猫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诗人,但这首《渔家傲》却是风格独特,是一首豪放的词。那么,为什么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却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并且就是在北宋词中也很少见呢?寒柏陇卧子试着谈一谈自己对李清照和这首词的理解:

作者生逝年代(公元1084年—1151年?),[注:去世具体年代还未确定,为了尽量避免错误,寒柏陇卧子打上问号,敬请大家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夫赵明诚是一位金石学家,历任莱、淄等州太守,生活较为优闲。

后金人攻陷汴京,宋室南渡之际,李清照仓惶南逃,流落江南。动乱中丈夫赵明诚病逝,其境遇十分孤苦,饱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其所作词,前期闲适,后期感伤,个人觉得与其自身境遇的变化有所关系。亦工诗,格调豪迈,现编辑有《李清照集》。

其人简析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词人,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这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

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在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能写出如此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大家注意和重视。

李清照是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诗人,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独特的见解,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


《渔家傲》简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之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了“接”、“转”、“舞”三个动词,来描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己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就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是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

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这句,用“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开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后面的几句是说,看那大鹏己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停的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

注:“路长日暮”出自屈原《离骚》中的:“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于《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为风名,九是虚数。

结语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来呢?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便是李清照这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曾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了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来作为一开始的词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自己烦闷的心情。

李清照非常希望解脱,想要有广阔的精神境界。《渔家傲》这首词就充分表示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宏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而且出自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是突出了。其之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来自于作者李清照的实际生活经历和她那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中,这样的作品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得写出来的。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

寒柏陇卧子


说这首词首先要了解一下李清照其人。

李清照是我们山东济南人,算是我的一个老乡,和辛弃疾一样。她出身世家,年少就读书写诗,因为最开始的几首少女才气诗名动京城成为惊动一方的才女。

后来的婚姻生活也是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两个人幸幸福福的生活了几年。可以说她的前半生几乎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那时候写的词也都是一种非常美的,有着少女情怀的词,我们读来会感到特别清新和意动,毕竟“少女情怀总是诗”。

后来经历了朝代鼎革的动乱,李清照的人生也有了很大的颠覆。丈夫赵明诚去世,她自己带着与丈夫之前一同收集的金石文物渡江逃难。

看着一批批文物散去,自己的生活也依然困苦不堪。她写词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写愁,开始写哀怨。但是这些词中都透着一股坚强,一股不被生活打倒的豪气。

这样的豪气放在宋词里面可以说是很少见的。毕竟整个宋词这种文学形式,和唐诗是不同的,唐诗是作者用来吐露心声言豪情壮志的一种形式,宋词则更多的把心思聚焦在情字上,围绕着个人的感情来创作。

所以词中的豪放派并不多,著名的也就只有苏轼和辛弃疾而已。他们就是将词的创作范围带出了个人感情这一块,开始写和诗一样的题材,苏轼的以诗为词也正是这个意思。

在这样一种文学形式中,李清照却能够突破出来,写出一种即使在诗中也很难达到的高度,被人称赞他胆气豪,境界高也是不为过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记梦词,所以画景朦胧,意象瑰丽。

滚滚长云,遮掩着万里晨空,朦胧的云与朦胧的晓雾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浩浩汤汤的渺茫画作;

云海之中又仿佛有着疏星点点,正在跳跃着,旋转着,如同真实的海面上,千帆共舞;

仿佛飘飘忽忽,来到了天帝所在的地方。听到那至高无上的存在,正热诚而殷切的问我要去向何处;

我说

路途还长,日暮道未穷;

学写点诗词,有几句在世间流传又如何呢?

九万里的长风,正是鲲鹏扶摇之日;

三千里的长翼遮天盖地,那才是我想要的光景;

风啊,不要停止,

就将我这一叶孤舟,吹去那世外的三仙山吧!

整首读下来,词的意象着实大气磅礴,读来豪气顿生,在主要题材是个人私情的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豪放佳作。

而这,却出自一个女子的笔下,更给这首词增加了一些深长的意韵。


沉醉古诗文


因为这首《渔家傲》是唯一。

古人创作词,对皇帝、苍天还有些是尊重或讳忌的,在古诗词中,你可以“斩楼兰”,可以“杀呼延”,可以“诛云师”。哪怕是再低一个等级,可以笑傲权贵,可以邈视王侯,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谁要杀死皇帝,俯视天公的。黄巢再牛,也只是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李清照做到了!

之前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无耻地复制粘贴一下。

《渔家傲》虽然从艺术高度上逊于《声声慢》,但在气势和胸襟上却可以摆到两宋词第一,甚至是千古第一,至少在小可眼里论豪放词,没有哪一首可以与之比肩。

东坡词之豪放更倾于性格洒脱,为人豁达,更有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说是豪放,实际上不论是《念奴娇》还是《水调歌头》都有一种消极和避世洒在在字里行间,东坡的豪放还是人间的豪放。

稼轩之豪放更侧重于壮志未酬的悲壮,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悲伤,以及恨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慨。他的豪放词大抵上都是“悲歌未彻”、“壮怀激烈”,杀气冲霄,所以他的豪放是世事的豪放。

东坡之豪,在于旷达,

稼轩之豪,在于悲歌。

唯独李易安这一首《渔家傲》完全超出了人间和世事的范畴,根本没有原因,没有结果,没有具体的人和物,只有这一番苍茫天地与云海。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接”字传承于杜甫的沉郁,“塞上风云接地阴”、“万里风烟接素秋”、“云气接昆仑”,“云涛”二字更是在乐感上显得雄浑而开阔,而“雾”字双下得嘎然而止,顿挫分明,而且还带有一丝空旷和迷离之感。

星河,黎明未至,是以星河犹在。而一个“转”字明明是大船在开锚掉头,可是在仰看天空的李清照眼里,却是星河在翻转,带动着船儿也四处摆动,把船上长帆也荡得猎猎作响。

十四个字,上面是天空和星河,中间是晓雾和千帆,海天茫茫,星河翻转,自己孤独而倔强地站在船上。不用身临其境,单单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就已经要乘风而去了。

描写风景的豪放诗词全算上,能和这首并肩的不足十句!

仿佛梦魂归帝所

面对这番终极的壮阔,李易安思情迸发,感觉自己要融化到这天地之中,灵魂离体而行,扶遥直上,直面天帝。古人魂梦幽思,或蝶,或鱼,或鸟,甚至小到襄王伊人,何曾气势冲霄到直面天帝?而且还用了一个“归”字,归,无论是归还是归去,帝所都是自己的故乡。李易安当时的豪情可见一斑,而自诩为天帝,千古以来,唯易安一人而已。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二字,便把自己的位置排在天帝之上,若无过人的自信气度,岂可能让天帝殷勤而问,仿佛天帝只是借住在李易安的居所,或者是倾慕,或者是钦佩,

“尊敬的易安先生,请问您要去哪里?”这是天帝之问,是人间之问,更是上苍之问。

其它豪放词句相比此句而言,都显得那么卑微而渺小,要么是“高处不胜寒”,要么是“萧萧西风冷”,何曾有过这种藐视万物的胸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典故出自《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更有行路难之意,而“嗟”的惆怅从《诗经》里就开始了,日暮更是铺满在魏晋的诗赋之中。路却没走完,天色却晚,其中的遗憾和不平咫尺可闻。

谩有,空有。惊人句,典出自杜公“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清照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横压今古,可惜世人皆如燕雀不知鸿鹄之高。想想也是,一帮子无知文人将李易安归于婉约宗主,便可知其见识浮浅,不值一提。

这一句虽然有些消极,但却毫无颓废消沉之意,反而衬托出一种不在乎,不理会,不介意,不屑一顾的雄主之姿。

九万里风鹏正举。

“九万里风鹏”典出自《庄子•逍遥游》“(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再看诗词中其它的“九万里”都是在说别人,说事,却没有一个是说在自己,唯独李易安索性取了出来,给自己安上大鹏之翅。

那个“举”字更是押得出神入化,毫无斧斤之痕。未必是“举长矢而射天狼”,但可以是“举斗柄以为麾”,更可以是“凤愈飘翔而高举”,《古诗十九首》里不也有一句“高举振六翮”么,而且这个举字音律锵然,声振屋宇。非凡夫俗子能用得!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风”是照应上一句“九万里”也是典于《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东坡只是“我欲乘风归去”,稼轩只是“看取垂天云翼,九万里天在下”,从刘克庄、陈亮到元好问,都是看,都是想,却不如李易安直接命令“风休住”,让船儿顺着长风直奔海外三山而去。

小可曾经说过,诗仙是李白,那么词仙可以是东坡,但从这首词看来,词仙恐怕非李易安莫属。

小可说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非仙人不能做出,但这一首《渔家傲》凡人绝计做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