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你怎麼看?

山居月小


老夫前不久還在寫打油詩,因格律詩難寫,所以極力贊同寫打油詩,認為老少咸宜,應該成為詩歌的主流,對批評者持反感態度。後來總感覺不入流,嘗試寫格律詩,掌握後覺得它不怎麼難寫,寫後覺得格律詩也不錯嘛。所以不再反對,並持讚賞態度。現在沒考試了,各人隨便寫吧,沒人說你。請看老夫昨日所寫:

七律,春日。

有詩為證:

桃花朵朵遂心柔,

瑪瑙顆顆滾水流。

黛玉攜鋤離病榻,

香塵葬魄遠湘樓。

紅梅萬朵遮平雪,

綠麥一川掩扁舟。

日射長江風彩好,

雲移楚漢月華收!




老張335536


格律詩屬於近體詩或今體詩。出現在盛唐以後,中唐以後格律詩逐漸有了統一的固定形式,絕句詩句必須押平水韻,句中還得注意平仄變化。至於律詩,除了上述絕句兩個要求外,頸頷聯還得對仗,律詩通常是八句,常見的有五律和七律。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

至於詞,押韻按照詞林正韻即可。當然,每個詞牌名下的詞,有字數的規定和限制,寫詞還得注意平仄,之所以說填詞,就是按照詞牌名規定的字數和句數,句中平仄等規定填寫內容。

至於近體詩(唐朝以前)之前的詩歌,要求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對於詩歌字數,行數,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

當然也有押韻要求的,可押平聲韻和仄音韻。

由於近體詩自中唐以後,逐漸有了固定形式和要求,因此,宋、明清等朝代,入仕考試對詩歌的要求,就是近體詩的要求。任何不注重平仄和押錯韻的詩歌,都當做不及格來處理。

如果你要作近體詩,當然得按照要求去作詩,至於你所說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我個人看法未必。詩經、楚辭就不是格律詩,難道就低端了嗎?


花落滿肩A


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你怎麼看?


又是一個假設製造對立的問題。

既然有的人這麼認為,那麼肯定就有人不這麼認為。怎麼看?我們看事實。

格律詩是否真的要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答案是否定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詩僅有這兩大分類,而區別就是平仄格律的遵守與否。

那麼這個問題沉澱下來,就變成了:

為什麼平仄格律會讓某些人產生高級感?

古詩初學者都會有這個錯覺。因為格律對於我們今天的詩詞初學者來說,比較難。其實相對於格律本身而言,文言文的語境更難。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文言文的使用情境,那麼在這種古老語言上提成出來的古詩詞,對我們來說自然就有了理解難度。而平仄格律作為在古詩中總結出來的近體詩規律,離我們初學者至少隔了三個層次——文言文、詩歌、近體詩。

相對只走到第二個層次——文言文、詩歌——的古體詩來說,近體詩要更進一步地學習,所以給人更加高級的感覺(更難)。

我們學習創作古詩,是出於對古文化的興趣和自身的感情抒發,而古體詩就已經完全可以做到這一切。那麼近體格律詩這種對格式的約束就顯得多餘了,因為早已不是科考時代,對格律的學習完全可有可無。

寫古體詩,既達到了喜歡古文化的心理愉悅(形式上古香古色),又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和志向(內容上抒情言志),誰還願意去給自己的創作加上一個“枷鎖”?

這種想法並非今天如此,唐朝格律詩產生之後大眾創作意向一直如此。

即便是科舉將格律詩作為參考項目,高層文人大力推廣,在近體詩格式產生之後,古體詩依舊大量創作,與高層強行推廣的格律詩齊頭並進、共同發展。

每一個朝代,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創作數量都遠大於近體格律詩。

這個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另一樣國粹,打麻將。

麻將作為中國最流行的棋牌娛樂活動,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是我們今天有了“競技麻將”,也就是將麻將作為一項運動,規定了許多專用規則,讓麻將運動員們共同遵守並且一較高低。

這種競技麻將從某方面來講確實更科學、更有挑戰性、也更看重技術,從而更加公平。所以競技麻將運動員肯定會認為競技麻將相對於五花八門的大眾麻將要層次更高。穿著專用競賽服,使用專業競賽場地,用專業評委來計分,也確實會給人更加高級的感覺。

但是老百姓除了表示一下驚奇之外,還是打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甚至有些人會認為競技麻將“挺傻X的”——這就是古體詩和格律詩的生存狀態。

只為了開心,當然打自己喜歡的麻將——古體詩足以,管什麼平仄?

要參加競賽,當然要學習並遵守競技麻將的規則——平仄格律不會,算什麼近體詩?

哪一種更高級、更有層次,是參加這個遊戲的人的心態決定的。

本身來說,有沒有平仄和規則,並不影響詩詞抒發感情的功用,也不影響麻將是一種讓人開心的遊戲。

是玩遊戲的人——寫詩的人,覺得自己高級了。

誰都覺得自己不同尋常,這是人性。

為什麼會產生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的產生是在南北朝齊梁體對詩詞音律的研究成功上的自然產物。宮體詩的四聲標註法其實已經將漢字和詩歌音律研究得比較透徹。

關鍵是如何避開音病——四聲八病。

為什麼要避開音病?是為了讓詩歌音律清順,朗朗上口。實際上四聲對詩歌用字的研究已經很深,但是因為比較複雜,所以限制了使用的人,只有音韻學家、高層文人知道如何使用。

這對詩的推廣發展是不利的。

唐朝科舉制度的推行,文化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四聲標註法對廣大文人來說,有一定難度。而在武則天時期,為了培植自身實力,女皇不僅對科舉制度大幅改革,讓科考文人不再侷限於前朝的門閥集團,也對科考工具——詩,動上了心思。

在她授意之下,宰相許敬宗編著了一本韻書,提出了平仄概念,大幅簡化了四聲標註法,讓文人們更加容易地學會如何用詩歌表達,並逐步確定了格律(對仗、押韻、長短),開始對詩人進行批量生產。

平仄的產生,是為了簡化寫詩。而格律的產生,是為了批量寫詩。

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簡單地量產符合漢字音律的詩。

平仄格律實際上是為格律詩初學者提供的一套避免產生詩病的文字制約工具。

這套工具,我們學會之後,用不用隨便。科考出來的文人,朝廷也要看能力才決定是否任命。所以,這套工具,其實就是文人們實現自己經世濟國,治理天下的第一步。

在當時,不會寫詩的文官是不可能存在的。

咱們再把概念換一下,是不是就意味著會寫格律詩,就一隻腳踩進了仕途?中國自古的概念就是官為大。那麼這些能當官的文人是不是在級別上就對那些只會寫古體詩的民間文人產生了優越感?

這種高級感,其實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級感的問題?

說到底是普通民眾對權威的崇拜。

格律詩只是一個官威寄託的象徵而已。

這在今天已經完全行不通了,而這種傳統思想卻一直存在,所以會遭到反噬和鄙視——在自由詩人的眼中,所有相對現代詩產生優越感的傳統文化都是腐朽的、落後的。

因此才會有人覺得格律詩人自認高級。

其實這只不過是心理作用罷了。很多發表這種感概,誓與格律詩決生死的人,連平仄格律到底是些什麼都不大清楚。

平仄格律對近體詩的作用就是保證音律清朗,並因此形成的一套規則,那麼不接觸格律詩的人完全可以不在意,但是要學習格律詩的人必須學會。

古體詩雖然不講格律,也要保證音律清朗才行。因為起伏、節奏感、韻律是詩的基本要素,真正要寫好古體詩,同樣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需要注意。

並不是寫得不合格律,堆砌古風意象的詩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可不是垃圾筐。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問題: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總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格,有怎麼看?


前言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一個認為這種看法不對,一個認為這個看法有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這個問題其中有兩種不同的外部條件。下面,老街先說說為什麼不對。

一、格律詩總比古體詩更上檔次 這種說法不對

格律詩產生於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開始研究四聲八病以後,詩人們作詩就非常注意所謂的“詩病”。據統計,南北朝後期,格律詩的佔比遠遠大院唐詩中格律詩的佔比。

反而是到了格律詩完全成熟的唐朝,陳子昂、李白高舉復古大旗,寫了不少優秀的古風,中唐的李賀更是以古風為主要創作的詩體。李白最優秀的詩中,也以古風佔據多數。

而且中國文人尚古,宋人覺得唐詩好,唐人覺得漢魏晉詩好,最終大家又公認詩經和楚辭是古詩之源。而格律詩只是其中得晚輩和一部分而已。

所以從文學歷史上來看,格律詩總比古體詩更上檔次的說法,當然不對。

二、格律詩總比古體詩更上檔次 這種說法有道理

為什麼老街又說有道理呢?前面講了,要看不同的條件。

錢鍾書先生在在《圍城》中曾說:

“只有做舊詩的人敢說 不看新詩,做新詩的人從不肯說不懂舊詩的。 ”

在民國時期,很多大師學貫中西,例如聞一多、胡適、朱自清、梁實秋等人,既能作舊詩也能做新詩。

聞一多外出留學以後,還寫過一首《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在這首詩裡,聞一多把對於西方形式新詩的觀摩與學習比喻成鸚鵡學舌,認為不如讀破唐賢,重作舊詩。

在今天的時代,喜歡舊體詩卻連基本格律都不懂的人越來越多。對於舊體詩來說,格律詩是基本功,也是古人啟蒙的必學科目,不懂格律的人,學古詩其實也僅僅看懂一半而已。

所以隋唐以後的詩人,既寫格律詩也寫古體詩。

如果您在網絡上或者書本雜誌上,看到某位詩人從來不寫格律詩的話,很多情況下是其不懂或者不熟悉格律詩。而且很多不懂格律的人,其做出的古體詩也常常犯基本錯誤。

因為格律是一塊試金石,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或者說錯覺,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

結束語

至於題主說: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總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格。

這個無須抬槓,這種說法當然不對。

但是對於常在網絡上見到的詩人來說,從其格律詩的作品基本可以看出他的大致水平。

如果從來看不到他的格律詩,有可能是真得不會。一般來說,其古體詩的水平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格律詩為什麼感覺比古體詩更上檔次,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想先請大家看兩張圖,看完大家就能明白古體詩和格律詩之間的差異了。

代表古體詩的圖▼




代表格律詩的圖▼

我們很容易看出來兩張圖的不同,第一張圖,裡面的內容雜亂無章,隨意擺放,沒有一個重心,總之就是一個亂。

第二張圖,整整齊齊,該大的大,該小的小,整整齊齊,沒一張圖都有各自的位置,文字也有屬於自己的位置,看起來很整齊,相較於第一張圖來說視覺方面更舒服。

其實兩張圖裡面的內容都是一樣的,給出的信息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價值一樣,只不過其中一個因為有了規矩,讓人看起來很舒服,更喜歡,自然顯得更有檔次一些。

古體詩並不是全部都很亂,比如說《蒹葭》和《關雎》這兩首詩就很整齊,詩經裡面的很多詩其實都很整齊,尤其是4字詩。我們說它亂是因為古體詩沒有一個嚴格的規律,形式太多,所以才會顯得亂,並不是說單一某一首詩亂,而是整體亂。

格律詩只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的一種進步,因為它有規律(韻律)的要求,不但是對於字數還是對於格式、押韻、平仄、對仗等等,要求很嚴格,所以格律詩比古體詩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但是要說檔次的話就沒必要了,語言畢竟和視覺有所不同,但是格律詩相對於古體詩更讓人喜歡,更容易接受和傳播這是肯定的。


萬物皆明


詩歌的好壞與格律無關,與檔次更沒有一毛錢關係。格律是規則,格律詩是和詩有關的文字遊戲,你寫的詩不出律說明你是一個遊戲高手,而不一定是詩的高手。把詩者比做麵點師的話,非格律詩可以發揮想象出作品,而格律詩是用模具做糕點,只管外型,就像做月餅一樣,只要外型對了,什麼餡好壞都叫月餅。本人認為最好寫的詩歌是格律詩,看看各地春芛般的詩社,網上微信中,格律詩氾濫,泥沙俱下,學不幾天就能寫出格律詩來,好壞不說,卻叫格律詩。寫自由體的詩不多,它沒有固定規則,寫好真不容易。更有甚者,一部分人用平水韻寫詩,寫完都不會讀,抱殘守缺,還自認為更高一等,可笑、可憐、可悲之極。


手機用戶6278985126


一孔之見不喜勿噴。詩之所以叫詩,是它的意境不同於其它的文學方式,意境是詩的靈魂。不論古風、格律、還是現代詩,都是要有靈魂的,所以說:詩言志。若只是辭藻的堆砌,再符合規範的格律詩也是平庸之作,即使不符合平仄規律的作品,只要意境深刻,也會光焰萬丈。






海外天子3


格律或非格律爭論已久。我以為只要有意境、內涵、深度、飄逸靈動,文筆有底蘊,讀後讓人感覺餘音繞樑、意味深遠就是好詩。若只知格律而意情淺薄、僅文字堆砌、死板,只會讓人鄙視。

個人古體詩一首,願得大家評說。

迎秋吟

小庭扶疏弄風起,

木丹鳴蜩更日稀。

浮雲盡逐流火去,

最當縱情別紫衣。


二分3


那能一概、過於注重平仄的詩詞最適是風月逍遙,就是缺乏突破衝擊、對於慷慨氣懷、擊揚文字就實在稍訊風騷!附庸語韻與意氣明陳不該同喻!


4949147318802


格律詩,詞牌,古風應該都叫古體詩。細分的話,不講平仄的古體詩叫古風,講平仄的格律詩,詞牌叫近體詩。

多方比較,古風比較自由,成四六句,五言,七言均可,也可成不規則長短句,只要注意韻腳就可以了。

格律詩比較講究。分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詩詞字裡行間講平仄,韻律。要求很嚴苛。比如對仗,首聯,頸聯,楹聯,尾聯。譬如,擠韻,撞韻,失聯,孤平,拗句。這些都需要在創作中學習,消化和運用。

詞牌變化就多種多樣了,要求也不統一。有上闋首句對仗的,有下闋首句對賬的。也有尾句對仗的。還有中間對仗的。有攤破,呼應,襯句,引字。還有明對,暗對,扇對。就是同樣一首詞牌,也會有不同的詞格限定,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