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8年前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如今怎么样了?

鲸鱼小姐Milk


在2017年底,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校刊的一篇文章上,我们找到了一位作者见到李泰伯第一面时的描述,“很难看得到光环,‘谦和’会是更准确的形容”。

事实上,在2010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当人们围绕着一个“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北京高考状元”起哄,甚至借机诟病体制内教育的不足时,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李泰伯本身。

而那时,处在风暴漩涡中心的他,已经对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





李泰伯的大学生涯过得很“折腾”,以至于旁人很难猜测他接下来会提出什么冒险的想法。

他当年果断放弃北大保送,获得香港三所名校的全额奖学金。但由于他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所以大一由清华代培了一年,大二赴港大学习。

一年后,他再次选择留学,远渡重洋,从港大转学到MIT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之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以满分绩点拿到本科学位后,读完了MIT该专业的硕士。

2017年秋季,李泰伯又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公布了自己即将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的好消息。



(多年以来,霍普金斯的医学博士-博士项目培育出众多美国学术医药领域的领头者,我们坚定地相信你也会继续这个光荣的传统。我们热切期盼你加入我们的项目。)

在一篇媒体的报道中,李泰伯的父亲告诉记者,之所以给李泰伯取这个名字,是从《论语·泰伯》中得到的启发,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做事谦虚、诚恳,生活得安然、踏实。

清华、港大、剑桥、MIT,从中国高中到美国名校,对于当年批评指责他的人,李泰伯是这么回应的:“我要感怀所有对此事发表见解的人,因为毕竟你们对我的关注,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美国,学业压力与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交压力叠加,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不容易,而如李泰伯这般在成长之路上一路平坦、从未经历过挫折的学生更是不小的挑战。

例如,在理科如鱼得水的李泰伯在文科课上就过得并不轻松。

在MIT, 李泰伯曾经修过一门文化全球化的课程,像大部分美国的文科课一样,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而这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际生来讲的确充满挑战。“我当时英语并不是特别好,”他坦诚地说,“有些阅读并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尤其是读小说,可能一两句话里作者的意思就表达了好几层,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抓狂啊。”

然而,语言方面的劣势从来都不是李泰伯的借口。在大部分人只选择四门课的情况下,李泰伯在MIT的第一学期依旧挑战了五门课。对此,他解释道:“作为国际生,本来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如果十个作业选择九个最好成绩记分,那十份都要好好做。有没有好的心态是一回事,努不努力是另一回事。如果努力过了,那我就坦然接受结果。”

果然,高考过后的李泰伯从未停下脚步,他一直都在奔跑,在李泰伯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所谓“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当年那个被人们指指点点的男孩李泰伯,曾对媒体回应时说:“一切靠自己”,现如今看来,他早已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印证着这句话,扶摇而去了。


A股那些事


李泰伯是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 当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考总成绩703分。

2010年李泰伯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1所美国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被全部拒绝。


李泰伯放弃北大保送,参加高考成为201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并获得香港三大名校的全奖争夺。清华预备一年,港大读一年工程后转入MIT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期间在剑桥大学交换一年,后又回到MIT, 以满分绩点 (GPA) 拿到本科学位后一口气又读完了该专业的硕士。2017年秋季,李泰伯正式成为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博士(MD/PhD)双学位项目的一员。

在霍普金斯医学院,李泰伯和同学的时间都是按分秒计算的。这样的忙碌他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十分乐在其中。
李泰伯坦言学成后很有可能回国。可能会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好好做研究。

“谦和”是李泰伯给人最大的感觉,也有着二十几岁年轻人应有的光芒,只不过那光芒一点也不刺眼,而是柔和得恰到好处。
高考过后的李泰伯从未停下脚步,他一直都在奔跑。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希望他早日学成归国。喜欢我的观点请关注点赞,谢谢!


养车智多星


2018-4-5 11:28更新一次

新闻回顾

2010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李泰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不止是理科状元的这个头衔,更多的是他曾经在高中期间被11所国外的高校拒绝。于是乎,网上流言四起,很多人直接给他冠名“书呆子”的称号,很多人也认为这是欧美教育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不屑。但其实真的如此嘛?

他不是书呆子

让很多人失望的是,这位理科状元并不是那种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相反的是,他还是班里的班长,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等等,这在人大附中也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为何被国外高校拒绝

当议论铺天卷地而来之后,李泰伯曾在当时发表过一个声明,称自己在申请的过程中没有把重点搞好,而且准备时间比较短,SAT的成绩也不算很高,于是申请也就不太顺利。高考状元没有把自己数学竞赛的成绩写在申请里面,而是重点描述了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并把最后的落脚点落在,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一个主题上。

所以我们发现这些申请,和中国教育无关,和个人能力无关,是战略上的小偏差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状元如今怎样

他拒绝了北大的保送,后来申请到三家香港的大学,由清华代培一年之后赴港大读书,之后转学到MIT读电子工程,在2017年5月1日,他在微博上晒出自己被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的消息,可以说学霸的一路依旧牛!

最近他微博上的消息是关于学术会议的,可见理科状元依旧很优秀!

就在刚才,可能李泰伯再次感受到了舆论对他的讨论,于是发出了这样的微博。

相片中他的笑容是对大众最好的回击。

而且那些说他留在国外的人,其实人家还在学习,未来还不一定怎样呢。就他仍然心系着中国的医患关系,并在努力充实着自己。




总结

优秀的人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的,他们不会喧嚣,却会在某天拿出足够的成绩,靠成绩来教训那群曾经叽叽喳喳的人们。

以上是我的答案~


咯骨头上


被誉为“德,才,貌,三者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2010年以理科703分夺得北京市理科状元的人李泰伯8年前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了。而8年后,李泰伯即将要去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攻读医学科博士。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是一所世界顶级的私立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10名。再看看这八年里,李泰伯的人生经历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大一在清华大学代培一年,大二到香港大学,因为不喜欢香港的环境,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为此还多读了一年,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做交换生,之后回到麻省理工攻读硕士。这些传奇的读书经历,证实了一句老话“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同时也让当年拒绝他的11所高校啪啪打脸。学霸终究是学霸,站哪里都这么耀眼。当年拒绝他的那11所高校,现在可能肠子都悔青了吧。

8年前,当得知高考状元被11所名校拒绝的时候,人们都在酸溜溜又默默窃喜,还有媒体将他描述为“失宠的高考状元”,“书呆子”,“只会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失败品”,而8年后,键盘侠也还是在酸溜溜的通过键盘评述自己内心的嫉妒与不甘。



8年前李泰伯不理会他们,8年后李泰伯同样也不会理会他们。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他从来不会理会这些流言蜚语,更不会与他们争辩什么。他一步一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让这些人哑口无言。更何况,他需要向谁证明吗,不,他不需要。他所出在的高度,是很多人都需要仰望的高度。

荣辱不惊,一心奋进。这是一个强者所骄傲的资本!优秀的人越走越远,平庸的人永远在原地踏步。



大三老学长


被美国11所名校拒绝,李泰伯也要出国留学,清华北大差哪了?

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总成绩703分。8年前的他同时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布朗大学在内的11所美国常青藤名校,却遭到拒绝。但他还是放弃了保送北大的机会,选择在清华预备一年,接着转入香港大学,之后到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终于在2017年秋天,成功被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录取。

国内的大学教育水平真的就这么差劲吗?即便是保送也留不住人才,真正的社会精英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求出国留学的机会。北大清华到底差在哪里?从2010年到2018年的8年间,李泰伯已经拿到了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的双学位,现在正在攻读医学。他到底想学什么,难道要把大学里面的专业都打通关么?

关于学成后是否回国的问题,李泰伯也不确定,只是说可能。他再等一个成熟的时机,或许时机成熟以后他就会回来,可什么时候成熟还不知道。因为他目前还在学习。

不管怎么说,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在哪里工作,这都是别人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在哪里都能报效祖国的。关于应试教育,有位网友总结的很好:国内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考状元是基本功扎实的精英学子。


科技民生


我记得最开始有关于这位状元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媒体们为搏眼球所写的,标题无非都是:《应试教育的悲哀》等等这类充满了指责及贬低意味的文字,一个高考七百多分的京城状元,哈佛大学申请不上也就算了,可连布朗大学这些稍微弱一些的学校也申请不上,那岂不是侧面印证了什么吗?

然而这些媒体们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个简单粗暴的推理的,既没有完备去了解过美国高校申请的制度,甚至也没有去关注过李泰伯本人的申请经过及个人声明,他们就只是按照群众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写,然后看客们也由于各种心理,一起酸上一把,这对李泰伯本人来讲本就是一个无端的压力。

而话说回他的后来的发展,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天才少年的轨迹,他也没有辜负过状元的这个荣誉,在清华园读了一年,又到香港大学读了一年,再去剑桥读了一年,再去麻省理工拿到本科和硕士的学位,然后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人家上过了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上过香港最顶尖的大学,上过英国最顶尖的大学,上过美国最顶尖的大学,然后被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录取,就这份履历,难道还称不上状元的这个称号吗?国内的高考每年都量产几十个状元,李泰伯绝对能算其中最顶尖的一小部分。

且人家在大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绩,是无比突出的,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一个人类财富般的存在。

岁月过去给了他更加坚毅的目光和健康开朗的心态,没有被媒体舆论的造势所影响,我觉得他配得上如今他身上的所有赞誉。


------------

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将是作者持续输出的最大动力!

犀利独特的观点,生动有趣的文字。

阅读有味文化及娱乐轶事,请点击关注博主。


上古天真


和漫长的人生道路相比,像高考落榜这样的小事完全没有必要挂在心上,更不能成为阻碍继续前进的借口。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行了,甭管旁人怎么说三道四————“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学生像李泰伯一样,盲目的追求一些“头衔”,而忽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悲哀,不得不令人深思。

说实在的,我很羡慕这位状元,他虽然第一次申美名校失败,但并没有打乱他的计划,而是一步步努力,在大学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和他一样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可是没他的毅力坚持下去,佩服他。

从智力角度上来说,人是有区别的。本科读工科,博士读医科和哲学,这样的跨度,有几人能做到?所以他绝对不是书呆子。他只是遇见了合格的爸妈,又天生比一般人聪明也比一般人努力。这种人是上天派来让这世界变的更好的,也是上天送来让我们这些人普通人惊羡的。希望你心想事成,不要辜负上天。

不管怎样,国内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考状元是基本功扎实的精英学子,这一事实我们不能否认,而李泰伯的求学经历让我们从中找到国内应试教育的缺点,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国内教育体系,这才是相关部门需要干的正事。

有的网民有体制化一切问题的倾向,很反智。马克思最爱干的事就是责怪体制,着眼于冲突,但世界上不是只有冲突。他班上那些名校录取的,没有得到对等的社会关注,这些网民只看李泰伯,反而忽略了整体全局。


加拿大家园


天之骄子也会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也不至于被舆论推上风头浪尖。一时间成为被众人嘲讽的“才子”。这位被老师赞誉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却被一些媒体贬低为“书呆子”、“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等等。当年针对社会的质疑,李泰伯在新浪博客上写道:“真正了解我的人是我自己。”并将分析自己被美国11所名校拒之门外的原因 一一上传至微博,逐一回应媒体的观点。时隔将近八年,没曾想居然还有网友如此关注他的行踪。


目前李泰伯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他的新浪微博最近一次更新日期是4月19日,写道:“我们的 White Coat Ceremony 就在明天!”译为“我们的白大褂仪式就在明天!”应该是李泰伯4月20日要参加这个白大褂仪式。这个仪式具有象征意义。当前他的研究项目是基因,用电脑技术解码基因组,搞清楚人类的每一段DNA到底搭载了什么信息,或者组合表达了什么信息。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探究基因的功能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疾病的机理,从而使得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学医很有意义。”而李泰伯的计划是;先读两年MD,考下美国的第一门医学执照(Licensing exam),接下来用四年时间读博士(PhD),再回学校用两年读完MD, 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八年的时间。读完博士(PhD)之后想做研究,期待能开一个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神经科学。

由于他的微博最近没有更新,因此我所知道的也就这些。期待他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贝贝和豆豆的视野


每当高考季,各省高考状元牛人的宣传,就会热闹非凡。2010年,却有这样一位高考状元,不因成功却因失败,盖过了所有状元新闻热度,成了人们嘲讽的对象。他就是来自中国人大附中实验班的李泰伯。

当年,他以703分的成绩,夺得了北京高考状元,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他又被扒出了,申请美国11所排名前二十的名校全部被拒的黑历史。

一时间,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人们口中的“书呆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更有甚者,李泰伯成了人们分析中美教育差异的实例。

时过境迁,八年时间过去了,当日李泰伯真的是伤仲永吗?他今又何在呢?

且听有书君聊聊这个话题男孩吧。

一,不惧挫折,一直为自己未来负责的李泰伯。

说起李泰伯在人大附中也是风云人物,他不但身兼班长、学生会主席等数职,而且学业优秀竞赛拿奖到手软。谁料如此全能的学生精英,也会遭遇滑铁卢。

说起李泰伯被美国名校拒收,应该是其高考前半年的事了。

2009年底,他向哈佛、普林斯顿等11所美国名校,发出入学申请并全部要求全额奖学金。

谁成想所有学校都拒绝伸出橄榄枝,不过李泰伯对结果并不重视,坦然待之。

其后,他放弃了北大保送名额,选择参加2010年高考。

他又因高考一战成名,清华北大以及香港三所名校都对其发出邀请。

就在李泰伯流连在香港三所名校考察选择时,网络媒体已将其辉煌和失败捆绑上了热搜。

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其被媒体消费,一时间不明真相的非议纷至沓来,令他有些招架不住。

有书君也真的佩服李泰伯的少年老成,懂得在非议中不迷失自己。

他发博文全面分析自己申请美国名校的得与失,回应对其失败的揣测分析。

美国名校录取学生的标准,除了成绩更看重学生独一无二的特质,直白的说就是学生要有故事。

也许就像李泰伯分析的那样,他介绍太过全面,铺陈的点太多,反而显不出闪光点,没有get到美国人心理。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前进。

败而不馁的客观分析,彰显了李泰伯敢于直面挫折的勇气。他欣赏自己敢于申请全额奖学金,敢于摒弃留学中介,敢于真实展现自己不作假的勇气。

他觉得1+1在哈佛等于2,在清华依旧等于2。想好了就去做,他会证明自己并非书呆子,他就是这样坚持自我,为自己未来负责的李泰伯。

二,源于内心驱动力,不为功利的李泰伯。

李泰伯上了大学依旧坚守自我,折腾的花样频出,踏遍了几所顶尖名校。

李泰伯高考后,被港大录取,因港大教学程序,其先在清华代培一年。转年回港大就读。

也许其天性就不安于现状,只因其不喜欢香港环境,第三年,他不顾港大开出的64万港币奖学金诱惑,先转入美国麻省理工求学,其还不消停,又做了英国剑桥大学的交换生。

一年后再入麻省理工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并以满分基准本科毕业后,继续在麻省理工完成硕士学业。

大家看其求学经历是不是有些晕,有书君觉得,他看似折腾,其实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李泰伯真正让人们大跌眼镜的选择还在后面。

今年,他又被美国最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这可是需要八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位研究,人们是不是又对其选择感觉困惑了?

现在许多学子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很多人把智慧用在了金融、IT等容易赚钱的行业,很少有人踏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这应该是一种以金钱物质为目的,外在驱动力的影响吧。

有书君觉得,李泰伯博士学位,转而攻读前途未卜的医学学位。这是来源于追求自我内心需求,追求自己真心真性的内在驱动力的影响。李泰伯所做一切与功利无关,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的理念。

像李泰伯这样能抵住金钱诱惑,专注劳神费力的研究,真的是出于其内心的热爱。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的研究方向,可能就会理解他选择的价值了。

李泰伯现在的研究方向,简单说就是用电脑研究人类基因组合,进而证明每段DNA或是基因表达什么意思。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找出人类治病机理,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李泰伯现在以分秒为单位,乐此不疲的沉浸在狂热的追梦中。他期待着未来能回国,开设一个自己的基因实验室。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因他的研究成果,不再惧怕癌症,不再惧怕疾病。也许这就是他的真心所在吧。

看到这里,大家还觉得李泰伯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代名词吗?被11所美国名校所拒,并没有毁灭他,反而更增添了他的神话色彩。

李泰伯不需要被别人认可,他更感谢别人的质疑,令其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信自己,想好了就去做。我们期待这个内敛低调,不虚假做作的李泰伯,勿忘初心,一直坚持自我。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李泰伯,曾被哈佛、普林斯顿等11所大学拒绝,引发热议。如今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读医学博士(2017年秋,他收到了去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医学博士的邀请)。

1丶应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北京高考状元,被外国大学拒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中国是一个有13亿以上人口的大国,人多嘴杂,有不同议论,也在情理之中。7年后,李泰伯又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收为医学博士生,也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

2丶值得赞赏的是李泰伯的心理素质。(1)、荣辱不惊的心态。外国多家知名大学的拒绝并未使其消沉,处之泰然。(2)、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不管在哪里学习,都一以贯之地努力,为理想而奋进。(3)、谦和的不骄不躁的做人态度。

3丶上什么样的大学不重要(无论是国内大学,还是国外大学。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非名牌大学)。上大学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并不代表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你学成之后,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成果,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世上有多少人拿到了名牌大学文凭,一生碌碌无为。李泰伯表示学成后回国。真诚希望李泰伯学成归国后为国家和人类的医疗事业作出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