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立下愚公移山志 南充三年減少49萬貧困人口

立下愚公移山志 南充三年減少49萬貧困人口

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新貌。 記者 李然 攝

南充自古以來是川北重鎮,有2200多年建城史,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聞名於世的“三國之源”和新中國“將帥故里”,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和成渝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南充同時也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有國貧縣4個、省貧縣3個。2014年底,全市有貧困人口57.8萬。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深入實施,760萬南充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帶領下,發揚“工匠精神”、狠下“繡花功夫”、做足“精準文章”,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大會戰在全市每一處山山水水打響。

截至2017年底,南部縣、蓬安縣已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嘉陵區、儀隴縣和高坪區“摘帽”工作已通過省級驗收。閬中市、營山縣計劃今年“摘帽”。全市794個貧困村成功退出、49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至1.5%。南充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得到國務院肯定性批示,為貧困地區脫貧奔康作出了示範、交出了精彩南充答卷!

立下愚公移山志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責重如山。

脫貧攻堅戰伊始,市委、市政府鏗鏘發令:各級幹部要不斷增強脫貧攻堅“最後堡壘”“最關心的事”“衝在最前方”的“三種意識”,始終把脫貧攻堅當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盡到天大的責,決戰決勝、不勝不休。

市委先後主持召開了3次全會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專題部署,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先後召開11次會議,市委、市政府先後召開7次覆蓋到村的電視電話會,聚焦聚力貧困山村、部署佈置脫貧摘帽、喊響喊明工作責任。

全市黨員幹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迅速緊起來、動起來、幹起來,人人以攻堅為己任,個個以克難為指向,一切以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為目標,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吃住在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在脫貧攻堅一線、決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全市3萬多名黨員幹部全部下沉、分塊包片、駐村幫扶,集中時間、集中心思、集中力量決戰脫貧攻堅,決戰態勢全面形成、決戰場面迅速鋪開。

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策。

各級黨政主要領導掛帥出征,一線指揮、前線參戰、火線突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月一調度,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一週一調度,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村黨支部書記、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一天一調度,層層掛出作戰圖、制定任務書、列出時間表,順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實。

上至市委書記,下至村組幹部,只爭朝夕地幹、晝夜兼程地幹、夙夜在公地幹,以實施掛圖作戰和按圖施工來推進,以嚴的作風和實的舉措來加壓,形成了衝鋒陷陣的“獅子狀”。先後開展了7次脫貧攻堅戰現場拉練,定期督導查進度、實地觀摩查標準、現場驗靶查履職,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有力、推進有序、落實有效。

為準確掌握脫貧攻堅最真實成效和第一手資料,南充全面推行“日暗訪日通報”督查工作機制,遴選大批優秀年輕幹部,組建了12個暗訪組,堅持每天進村入戶暗訪、全程錄像錄音、原汁原味通報、全面跟蹤整改。從2016年5月以來,共梳理並督促整改各類問題6000餘條。

牽住產業牛鼻子 脫貧不搞花架子

貧困群眾大多是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無膽量的“五無群體”。如何有效組織貧困群眾,讓他們一起發展產業、共同抗風險、抱團闖市場?這項任務艱鉅而複雜。

南充從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入手,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貧困戶向園區集中、政策資源向園區集中”思路,搭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平臺,強化產業扶貧基礎性、長期性、保障性功能,探索出了“黨政引導、群眾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方聯動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新路子。自啟動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以來,已帶動全市貧困戶5.7萬戶入園發展產業,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

為加強對產業扶貧的技術支撐,確保技術指導服務貧困村全覆蓋,全市共選派市、縣、鄉(鎮)農技人員1290名,到貧困村駐村進行技術指導,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名駐村農技人員。

在大力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的基礎上,全市立足丘陵山區實際,高標準推進“中國晚熟柑橘之鄉”和“中國木本油料之鄉”建設,力爭2020年晚熟柑橘基地達到200萬畝、木本油料基地達到100萬畝,全市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產業鏈。

同時,針對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收益低等問題,積極創新探索多元投入、利益聯結、風險防控“三大機制”,讓貧困群眾放手放膽參與、實實在在增收。

產業園區建起了,產品生產出來了,還要把產品賣出去,才能真正變成收益。為解決貧困地區網貨難下鄉、農貨難進城的問題,全市各地堅持電商平臺、服務驛站、特色品牌“三向發力”,打通城鄉市場雙向通道,與阿里巴巴、京東、噹噹、易田等知名電商牽手,設立當當全國農村電商總部,建成“綠谷西充”“德鄉儀隴”“淘南部”等77家本土電商平臺,帶動25.6萬貧困群眾搭上網絡快車。

補齊基礎短板 共享發展成果

脫貧攻堅戰,基礎須先行。

南充處於丘陵地區,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群眾出行困難;一些地方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及水、電等生活必備資源得不到保障,生活艱苦。如果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無法保障,戰勝貧困奔小康的信心從何而來?

南充堅持精準脫貧基礎先行,鎖定“一路二房三水”,大力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區位困境、打破地域限制,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從本質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從長遠上夯實脫貧奔康物質基礎。

要致富先修路,為解決貧困地區農村道路建設標準不高、管養體系不全、農村客運不暢的問題,全市堅持農村道路建設、安保設施配套、管養體系完善、農村客運激活同步到位,立體式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實現100%的鄉鎮和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鄉道和45%的村道建成安保設施,所有鄉鎮設立交管站、80%的村設立養護崗,100%的鄉鎮和58%的村開通客運班線。

安居才能樂業。為解決貧困群眾無力建、無序建、負債建的問題,南充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宜改則改和不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舉債負債“三宜三不”原則,大力配套推進道路、供排水、電力燃氣、環境衛生、通信網絡等建設,確保貧困群眾修得起、住得進、不返貧、生活好。目前,全市已完成農村危房改造84159戶、易地扶貧搬遷67636人、地災避險安置1868戶。

嘉陵江貫穿南充,但水源分佈不均,“用水靠天、飲水靠擔”是部分貧困地區的真實寫照。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全市採取“集中供水為主、聯戶供水為輔、分散打井為補充”的方式,構建起“三級配套、層層相扣”的全域供水體系,保障貧困戶“龍頭一打開、清水自然來”。截至目前,全市貧困戶安全飲水問題全部得到解決。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織牢最後安全網

政策兜底是脫貧奔康的最後一道屏障和最後一道防線。

南充堅持深度整合政策資源,緊緊圍繞保就醫、保上學、保生活,著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因學致貧返貧等脫貧難題,探索建立“三四五”政策保障體系,挖斷深層次致貧根源,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阻斷循環式返貧怪圈。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生一場大病、家底都賠淨”,這一句曾廣為流傳的諺語,在南充已成為過去!全市對21類重特大疾病患者、11類慢性病患者和殘疾人康復,分類實行住院門檻費和床位費“雙減免”、門診醫療救助、特殊疾病免費服務;推動醫衛資源下沉,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醫師多點執業、遠程診療服務,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堅持基本醫保扛大頭、大病保險和補充保險減負擔、民政大病救助兜底線,實現貧困群眾縣內住院費用個人零支付、醫療費用控制在10%以內。

教育是貧困群眾的精神寄託。南充積極探索建立上級政策扶助、本級基金援助、社會力量贊助、教育系統幫助“四大資助”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教育扶貧;實行“每名貧困學生落實1名教師結對幫扶,每名教師每月2次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每期3次家訪”的“123”幫教措施,形成了關心關愛常態化、防止輟學網格化的“教育大扶貧”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6.69萬人,發放各類助學金6930萬元。

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活,是最後一道安全網。全市堅持整合政策資源兜底,實現貧困群眾農村低保、特困人員集中或分散供養、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民政臨時救助、符合政策貧困群眾養老保險“五個全覆蓋”,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記者 張春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