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以前,都有哪些避暑圣地?

历史走廊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避暑行宫,也是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之一。1703年建成的避暑山庄经历了康、雍、乾三代帝王89年的时间才建设完成。

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部,皇帝的宫殿、花园和寺庙等一应俱全,其中的烟雨楼更是作为了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漱芳斋”的取景地。

二楼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而烟雨楼是一栋五层宽、上下两层的小建筑,上下有一个画廊。当夏秋季节充满烟雾和雨水时,湖中的荷花竞相美丽,景色各异。

永佑寺,是承德避暑山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地人也称之为“六和塔”,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清帝祭祖礼佛之所。永佑。取“皇族永佑,社稷万年”之意,寺内立石碑四座,殿中供诸佛菩萨。

寺内立石碑四座,殿中供诸佛菩萨。永佑,取“皇族永佑,社稷万年”之意。然而六和塔并没有给皇室真正的永久庇佑。

曾经的慈禧太后便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密室内偷听到了辅政大臣商议“弹劾”自己的事情。于是慈溪便先下杀手将八位辅政大臣清理掉,而自己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对于游人而言,承德避暑山庄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作为皇家行宫的历史厚重感,更多的还有基于历史事件的传说。一方面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帝王接见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宗教人士和外国友人的重要办公场所。

此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咸丰皇帝逃往避暑山庄。后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次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用户85217718997


古代社会没有现在的空调、电风扇,到了夏季,人们如何消暑纳凉,尤其是王公贵族们,如何继续往日逍遥快活的日子成为他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最终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避暑胜地。下面介绍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5A级景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里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由于四面环山,基本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同周围其它地区相比,还算温暖的。而到了夏季,清凉多雨,微风吹拂,基本上无夏日炎炎的体验。因此特别适合避暑旅游。

北戴河




北戴河区,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更有大批游客常年在此度假、疗养。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此办公休息。这里海洋、森林、湿地等应有尽有,生态系统首屈一指。交通也是非常方便,火车站、汽车站等配套完备。

庐山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这里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山上树林密布,上下江湖环绕,夏季的温度正常在20度左右,非常适合夏季避暑旅游。

莫干山





莫干山,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在浙江省湖州市,是天目山的分支。它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得名于春秋末年的历史传说,这里的山脉连绵起伏,风景秀丽,竹海清幽,山泉叮咚,别墅林立,适合合观光避暑疗养休假。


车轮滚滚看世界


说到皇帝避暑,我们总会想到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承德避暑山庄乃是清朝皇帝夏日避暑的圣地,那么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皇帝又有哪些避暑胜地呢?古代皇宫极尽奢华,但却通常难耐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古代,皇帝们便通常会在景色秀美之地修建避暑行宫,那么都有哪些著名的宫殿呢?

秦汉:甘泉宫(林光宫)

甘泉宫位于今天陕西淳化县以北约25公里、关中北部的山系中,是汉武帝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因出甘泉而得名。甘泉宫不仅是避暑胜地,同样也是汉武帝时期,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场所,许多重大历史整治活动的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甘泉宫包括高光宫、长定宫、竹宫、通天台、迎风馆、露寒馆、储胥馆等,总面积比8个故宫还多。“云起波骇,星布弥山。深林蒲苇,涌水清泉。芙蓉菡萏,菱荇苹蘩。(《甘泉宫赋》)”海拔1800多米的甘泉山上,不仅可远眺长安,且微风习习,风景秀丽,实乃消暑的好地方。

不过,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曾经的甘泉宫是何等面貌,曾经的甘泉宫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堆断壁残垣,我们只能通过附近经常出土的建筑遗物和夯土台基来进行推算和还原。

隋朝:仁寿宫、汾阳宫、仙游宫

1、仁寿宫。隋文帝杨坚为了避暑,曾诏令天下绘制山川图以便确定离宫位置。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在陕西省麟游县建造避暑离宫,动用数万人历时两年三个月方才修建完成,隋文帝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意,取名仁寿宫。仁寿宫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即使在三伏天,平均气温也只在21.8度左右,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实为消夏之佳境。

△仁寿宫

2、汾阳宫。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自江都返回洛阳,下诏于汾州西北四十里的汾水之畔修建宫殿,《大业杂记》有载,“当盛暑日,临河盥漱,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因行宫距汾河发源地不愿,故史称“汾阳宫”(或称“汾源宫”)。行宫建成之后,隋炀帝经常来这里巡猎、避暑、游玩,并在行宫接见大臣和使者,商讨和处理国家大事。当然,也少不了携爱妃宫女们云游行宫,踏青湖边,打情骂俏,赏景吟诗,于美酒声色中寻欢作乐,穷奢极欲地炫耀帝王的风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行宫往日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

△汾阳宫遗址

3、仙游宫。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大星城)到麟游仁寿宫,在周至境内,置有宜寿宫,文山宫,凤凰宫等十二个专供自己游玩的行宫。路过这个地方,杨坚看上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即命人大兴土木,在这儿还修了座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的胜地,并取名“仙游宫”。

唐朝: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寺、玉华宫

1、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第一离宫,是唐太宗于贞观五年(631年),在隋朝仁寿宫的基础上修扩建而成,唐高宗时一度改名为“万年宫”。贞观八年(634年),又在九成宫以南25里处修建永安宫,唐高宗李治则于乾封二年(667年)曾建太子宫。不过,由于年久失修,一百多年后的开成元年(836年),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如今地面上只残存有《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和部分挖掘出的宫殿遗迹。

△九成宫示意图

2、翠微宫。其地处西安以南,秦岭山脉北麓、青华山东南方,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避暑下令工部尚书阎立德主持修建的一座行宫,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建成后,唐太宗便开始在此避暑、处理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最后一次来到翠微宫,五月驾崩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后来,翠微宫废弃为寺,成为了密宗胜地,玄奘法师曾在翠微宫内翻译佛经,所在之处称为弘法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永庆寺,后又复其原称。明中叶时此处已鲜有人至,以至于碧藓封碑。

△翠微宫

3、仙游寺。原为隋朝仙游宫,在隋朝灭亡之后,部分道士迁入其中居住。佛教兴盛之后,道士们离去,和尚们开始入主其中,仙游宫便变成了仙游寺。后来,唐懿宗又在这里建立了三寺,以“一水中流”的黑河南面叫仙游寺,又称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为废墟,据传说可能叫法源寺。明哲宗正统六年(1441年),曾改名普缘寺。苏东坡的《仙游北有“唐初传有此,乱世不留碑”两句,可见在宋代时此寺就因兵祸而颓败了。一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才又复募建寺院,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仙游寺

4、玉华宫。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于此营造仁智宫,后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扩建后改名“玉华宫”。该地风景秀丽,平均气温比西安低摄氏10-12℃,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是盛唐时有名的一座皇帝避暑离宫。唐高宗水徽二年(公元651年)废宫改名玉华寺。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玄奘大师于玉华寺翻译佛经四年有余,并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于此。宋至明清时期的玉华寺即位于玉华宫肃成殿所在地。

△玉华宫

辽、金、元:景明宫

不论是契丹人建立的辽,还是女真建立的金,亦或是蒙古人建立的元,他们均传承了“四时捺钵”制度,也就是是随着四季季节变化而进行迁徙,因而通常修建有多处行宫,以供春夏秋冬四季移住。金莲川(今坝上草原)因其“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乘轺录》)”,故而成为了辽、金皇帝夏日纳凉的首选地点,而景明宫便坐落在这片广阔的大草原上。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确立两都巡幸制度,改开平府为上都,大兴府为大都。每年四月将将入暑,北方的草刚青,便人喧马嘶地前往上都避暑。七月流火,八月草枯,方回大都。

△景明宫所在地:沽源坝上草原

明朝:瀛台(南台)

瀛台是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明朝时称“南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致与明皇宫一起建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取“人间仙境”之意,改名为“瀛台”。瀛台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楼阁亭台,金碧辉煌,拥水而居,秀美宜人,是明清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

△瀛台

不过,在清末时期,这里却成为了囚禁重要人物之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曾被幽禁于此;袁世凯称帝后也曾将副总统黎元洪软禁于此。


香茗史馆


秦汉:甘泉宫(林光宫)

甘泉宫位于今天陕西淳化县以北约25公里、关中北部的山系中,是汉武帝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因出甘泉而得名。甘泉宫不仅是避暑胜地,同样也是汉武帝时期,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场所,许多重大历史整治活动的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甘泉宫包括高光宫、长定宫、竹宫、通天台、迎风馆、露寒馆、储胥馆等,总面积比8个故宫还多。“云起波骇,星布弥山。深林蒲苇,涌水清泉。芙蓉菡萏,菱荇苹蘩。(《甘泉宫赋》)”海拔1800多米的甘泉山上,不仅可远眺长安,且微风习习,风景秀丽,实乃消暑的好地方。

不过,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曾经的甘泉宫是何等面貌,曾经的甘泉宫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堆断壁残垣,我们只能通过附近经常出土的建筑遗物和夯土台基来进行推算和还原。

隋朝:仁寿宫、汾阳宫、仙游宫

1、仁寿宫。隋文帝杨坚为了避暑,曾诏令天下绘制山川图以便确定离宫位置。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在陕西省麟游县建造避暑离宫,动用数万人历时两年三个月方才修建完成,隋文帝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意,取名仁寿宫。仁寿宫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即使在三伏天,平均气温也只在21.8度左右,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实为消夏之佳境。

△仁寿宫

2、汾阳宫。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自江都返回洛阳,下诏于汾州西北四十里的汾水之畔修建宫殿,《大业杂记》有载,“当盛暑日,临河盥漱,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因行宫距汾河发源地不愿,故史称“汾阳宫”(或称“汾源宫”)。行宫建成之后,隋炀帝经常来这里巡猎、避暑、游玩,并在行宫接见大臣和使者,商讨和处理国家大事。当然,也少不了携爱妃宫女们云游行宫,踏青湖边,打情骂俏,赏景吟诗,于美酒声色中寻欢作乐,穷奢极欲地炫耀帝王的风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行宫往日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

△汾阳宫遗址

3、仙游宫。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大星城)到麟游仁寿宫,在周至境内,置有宜寿宫,文山宫,凤凰宫等十二个专供自己游玩的行宫。路过这个地方,杨坚看上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即命人大兴土木,在这儿还修了座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的胜地,并取名“仙游宫”。

唐朝: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寺、玉华宫

1、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第一离宫,是唐太宗于贞观五年(631年),在隋朝仁寿宫的基础上修扩建而成,唐高宗时一度改名为“万年宫”。贞观八年(634年),又在九成宫以南25里处修建永安宫,唐高宗李治则于乾封二年(667年)曾建太子宫。不过,由于年久失修,一百多年后的开成元年(836年),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如今地面上只残存有《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和部分挖掘出的宫殿遗迹。

△九成宫示意图

2、翠微宫。其地处西安以南,秦岭山脉北麓、青华山东南方,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避暑下令工部尚书阎立德主持修建的一座行宫,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建成后,唐太宗便开始在此避暑、处理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最后一次来到翠微宫,五月驾崩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后来,翠微宫废弃为寺,成为了密宗胜地,玄奘法师曾在翠微宫内翻译佛经,所在之处称为弘法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永庆寺,后又复其原称。明中叶时此处已鲜有人至,以至于碧藓封碑。

△翠微宫

3、仙游寺。原为隋朝仙游宫,在隋朝灭亡之后,部分道士迁入其中居住。佛教兴盛之后,道士们离去,和尚们开始入主其中,仙游宫便变成了仙游寺。后来,唐懿宗又在这里建立了三寺,以“一水中流”的黑河南面叫仙游寺,又称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为废墟,据传说可能叫法源寺。明哲宗正统六年(1441年),曾改名普缘寺。苏东坡的《仙游北有“唐初传有此,乱世不留碑”两句,可见在宋代时此寺就因兵祸而颓败了。一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才又复募建寺院,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仙游寺

4、玉华宫。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于此营造仁智宫,后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扩建后改名“玉华宫”。该地风景秀丽,平均气温比西安低摄氏10-12℃,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是盛唐时有名的一座皇帝避暑离宫。唐高宗水徽二年(公元651年)废宫改名玉华寺。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玄奘大师于玉华寺翻译佛经四年有余,并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于此。宋至明清时期的玉华寺即位于玉华宫肃成殿所在地。

△玉华宫

辽、金、元:景明宫

不论是契丹人建立的辽,还是女真建立的金,亦或是蒙古人建立的元,他们均传承了“四时捺钵”制度,也就是是随着四季季节变化而进行迁徙,因而通常修建有多处行宫,以供春夏秋冬四季移住。金莲川(今坝上草原)因其“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乘轺录》)”,故而成为了辽、金皇帝夏日纳凉的首选地点,而景明宫便坐落在这片广阔的大草原上。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确立两都巡幸制度,改开平府为上都,大兴府为大都。每年四月将将入暑,北方的草刚青,便人喧马嘶地前往上都避暑。七月流火,八月草枯,方回大都。

△景明宫所在地:沽源坝上草原

明朝:瀛台(南台)

瀛台是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明朝时称“南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致与明皇宫一起建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取“人间仙境”之意,改名为“瀛台”。瀛台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楼阁亭台,金碧辉煌,拥水而居,秀美宜人,是明清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

△瀛台

不过,在清末时期,这里却成为了囚禁重要人物之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曾被幽禁于此;袁世凯称帝后也曾将副总统黎元洪软禁于此。


现场直击v


应该有九个:1、云南泸沽湖2、浙江莫干山3、四川九寨沟4、福建南靖5、吉林长白山6、河北北戴河7、山东烟台8、四川色达9、黑龙江漠河,以上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云飞40897054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宏哥旅行美食攻略


鸡公山、庐山、莫干山


乡下的小王


承德避暑山庄、天津盘山


旅行2012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代以前还没有呢


lv行天下


清朝以前辟暑圣地有: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山海关、白洋淀、承德小布达拉宫、古北水镇、外八庙、双塔山、木兰围场、普宁寺、坝上草原、丽正门、北戴河、棒槌山、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布达拉宫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