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熟读三国历史的小伙伴肯定知道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非常出名的,

公元221年,刘备亲自领军,对东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派了吴班、冯习、张南三位将军,夺取了峡口,进入吴境后在巫地又击败了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同时还让人去协同当地的部落首领沙摩柯和蜀军前后夹击吴军,可谓声势浩荡,一路上攻城拔寨,想要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可能大家会问:曾经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吕蒙“白衣渡江”,让曹操丢盔弃甲,让关羽功败身死的吴国去哪了?坐拥江东富庶之地,占据长江之险,难道会被刘备直接带军给灭了吗?这时候,孙权做了一个让他以后都很庆幸的一个选择,任命陆续为大都督,成功的击败刘备,并且一把大火把刘备的家底烧了个精光。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襄樊之战

这样的结果让蜀汉刚刚达到巅峰没多久,就以这样惨烈的结果迅速衰落,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度解析的。刘备的失败致死绝非意外,而是三国这个特殊时期,魏蜀吴三方在人才、军事、领土几个方面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点,来深度解析蜀汉国力盛极而衰的原因。

刘备败亡之前,蜀汉刚立国,根基不稳,违背隆中对策略

一、首先在人才方面,蜀汉的劣势是比较明显的,曹操就不用说了,运用唯才是举,招揽到了大批的人才,东吴人才储备也很多,大都督的人选就从来不缺,周瑜死了有鲁肃,鲁肃死了有吕蒙,吕蒙死了有陆逊(周瑜赤壁之战打败曹操、鲁肃坚定维护了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陆逊大败刘备),通过东吴的这几任大都督,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赤壁之战,另外的都和刘备有关系。

而刘备集团的人才梯队,基本都是依附于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名望,刘备的人才基本都是来源于荆州,大家会说还有益州啊,益州的人才很是匮乏,要不然,刘璋也不至于打个张鲁还要请外援了。益州倒是有这么两个人才,但是并没得到诸葛亮重用,就是李严和魏延,也是很可惜的了。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刘备

魏吴依靠地势的优势,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可以说人才是源源不断的,而蜀汉从夷陵之战后,刘备败亡,诸葛亮也在苦苦支撑了11年后,撒手人寰,从此蜀汉再无拿得出手的人物了(姜维对带兵作战有见解,对人才真的没什么作为)。此消彼长,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蜀汉后期最真实的写照。

二、军事方面,这一方面本来蜀汉是做得非常不错的,要知道魏国因为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从而占据了北方大部,虽然经历赤壁之战,但是并没有伤到根本,而东吴也是在江东稳定的发展,只有刘备是一个暴发户,从一穷二白,到称帝,刘备的一生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了。

赤壁之战后夺得荆州,入川之战夺得益州,汉中之战夺得汉中,到这时候刘备根据诸葛亮为他规划好的路线已经实现了一大半了,实力也达到了巅峰,但是随之而来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严重违背隆中对策略,关羽丢荆州被杀,张飞被手下杀死,刘备兵败夷陵身死,导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优势,荡然全无。

刘备集团实力到达极盛用了10多年时间,而到极衰只用了仅仅2年时间。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赤壁之战

三、政治方面,背信弃义,违背刘备立足之根本。刘备最开始喊的口号是什么?以仁义治天下,不管在何时,他都事满口仁义。不顾北方曹魏的巨大威胁,公然撕毁孙刘联盟,有人会说是东吴先撕毁的,关羽的死只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借口罢了。

他发动的夷陵之战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夺回荆州,如果运气好一点,可以把东吴也给灭了,就算灭不了,我退回益州要没什么损失,可惜的是,他碰上了陆逊,一把火把他的所有念想都给扑灭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丢给诸葛亮。

东吴历经三世,后方根据地稳固,孙权居安思危

经过孙坚和孙策的打拼,孙权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富二代,说白了,就是东吴的根基很深,所以在东吴的人很多都有点自我满足,有很多老臣都是这样的想法,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仗,就是偶尔去合肥骚扰下魏国。

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于安平之世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孙权的政治觉悟相当高,孙权在得知刘备称帝后,对手下人说,要居安思危,更何况跟魏蜀这样的豺狼打交道,更是要小心,果然没过多久,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浩浩荡荡的杀奔而来。孙权当机立断的向曹丕称臣,免得受到两个国家的夹击,以便于专心的对付蜀国。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孙权是个能保境安民的主。

魏国在旁虎视眈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们再来看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曹魏在干什么呢?曹丕刚刚称帝,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曹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进攻蜀国,二种就是进攻东吴。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夷陵之战时,曹魏军力分布

但是从当时的兵力布局图来看,曹丕趁火打劫的只有东吴了,因为蜀汉那边的兵马只有曹真一支,而打蜀汉是要直接面对诸葛亮的,舍近而求远,不明智,所以曹丕的目标放在了东吴身上。

《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地欲来者心,必认为惧,其殆不能!孤为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以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我国伐之,便还军,不可以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和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定势也。”

而孙权当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又做了一个英明的决断: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

就是向曹丕称臣,并把于禁送回去,先一步稳住曹丕。

曹丕也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的,索性哪边都不帮,他来做那一只“黄雀”,等到吴蜀两败俱伤时,他在一起收之。前期确实也如曹丕所预料的那样,两军互有损伤,但是夷陵之战成了转折点,刘备兵败如山倒,败得出乎曹丕所料。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孙权称帝

待刘备逃回白帝城时,他才反应过来去打东吴,可惜这时候陆逊早有防备了,曹丕也只得铩羽而归,黄雀没做成,还惹得一身骚。

刘备沉不住气,不能见好就收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前期的效果是很显著的,打得孙权来求和,这时候如果刘备跟孙权提出收回荆州,相信孙权是会同意的,但是看看刘备是怎么做的: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不同意,对,刘备还想趁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东吴,俗话说,“狗急了还跳墙”。逼得孙权没办法,只得再次迎战,提拔陆逊为大都督,把刘备引之夷陵。

“夷陵之战”的失败——非诸葛亮之过,而是战之过

陆逊反攻

夷陵这个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现在的三峡一带,道路窄小,不利于大军通行,陆逊跟刘备打起了消耗战,拖得刘备人困马乏之际,背后偷袭,一把火烧得刘备狼狈逃串。至此,夷陵之战结束,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

刘备不仅没捞到一点好处,还把蜀汉的家底给败光了,连带着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从此蜀汉再无争霸天下的机会了。

总结

蜀国盛极而衰的原因是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好不容易获得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先决条件,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还额外占领了汉中,若是按照隆中对后期策略,天下一统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两场战役把前面几十年的存货消耗得精光,留下一个风摇雨坠的蜀国给诸葛亮,诸葛亮也深知蜀国的情况,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我认为蜀国的盛极而衰取决于其自身的政策错误,这个错误的政策是全方面的,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两大战役的大量消耗,使得蜀汉后期没人可用,独留一姜维终究是独木难支,加上后主亲信小人,也是加速蜀汉灭亡的原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可惜!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