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民居作為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環境等的外在反映,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而海南黎族文化傳承了千年之久,她的船形屋、織錦、紋面、竹器等都是獨具一方民族特色的珍貴文化產物,保留著遠古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中,黎族子民活動與自然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黎族民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就地取材,親近自然,有獨特的自然與社會文化特徵。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們今天就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洪水村位於昌江縣城東南60公里的深山裡,從昌江出發,經昌盛路,X705公路,開車大概2個小時到達洪水村,船型屋就在村委邊的山腳下,路途風景優美,3月份去可見沿途的木棉花盛開。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築的一種,流行於海南的黎族聚居區,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稱為船型屋,一般用紅、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頂上蓋以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幾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圓拱造型利於抵抗颱風的侵襲,架空的結構有防溼、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較好的防潮、隔熱功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船形屋建造容易。據說備好材料後,全村合力建造只需1天左右時間便可建成。但使用年限較短,一般每隔3年更換一次新茅草,8年左右更換一次樑柱。另外船型屋須常年有人居住,並且經常燒火做飯,這樣才能保持屋內空氣乾燥,茅草才不會腐爛。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隨著時代的發展,船形屋也在不停地調整和改變。由最原始的高架式幹欄式建築,變為落地式船形屋,從船形頂變為金字形頂或人字形頂,又從金字形泥牆土變為金字形木板牆板房。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據1937年德國人史圖博撰寫《海南島民族誌》記載白沙縣白沙峒的高腳船形屋,樓板離地約1.5米左右,屋蓋不是半圓拱的船蓬形,已改換成了金字頂。1957年中南民族學院黎族調查組,在南溪峒發現的架空船形屋雖離地還頗高,但其前高後低,後部離地不過20釐米。已失去了“下居牲畜”的作用。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近代,黎族從漢區學來金字形房屋的建造,由於金字形房屋具有省工省料的特點,於是逐漸取代了船形屋。漢族金字形住房在採光、通風等方面具有優越性,不斷影響黎族船形屋的形式。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金字形屋頂完全取代了船蓬屋頂,但是仍保留在山牆處設入口及門廊,門廊簷口做成弧形曲線。如樂東盆地、昌化江中下游和陵水河流域一帶,就是船形屋向金字屋的過渡帶,它外表是金字屋,但內部間隔仍與船形屋相似。目前,昌江王下鄉洪水村的金字形屋保存較為完整。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無論船形屋如何變遷,它的一切建造都是取之於自然,以淤泥築牆,以乾草遮蓋;其利於抵抗颱風的侵襲的圓拱造型;具有防溼、防瘴、防雨作用的架空結構;草屋面較好的防潮、隔熱功能,冬暖夏涼;整體簡單,沒有任何裝飾,外觀保持材料原有的質感及色彩,樸素而與自然渾然一體。這些優點都凸顯著黎族卓越的建築技藝和智慧,對我們瞭解黎族發展史和保護海南黎族傳統建築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隨著時代的發展,黎族同胞不再住在船型屋裡了,僅東方市白查村和昌江洪水村有一些船型屋作為文物保存。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們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謝謝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