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僧西天取經唐太宗為何不給點盤纏?要唐僧做苦行僧沿路討要食糧?

韻的化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唐僧根本不是唐太宗派去的哎。

玄奘是佛教大師,但發現中國的佛教流派存在嚴重的理論分歧。

因為佛教是輾轉從印度傳來,分為很多流派,期間很多教義以訛傳訛,脫離最初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

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存在巨大分歧。

玄奘認為,如果不能去印度搞清楚真正的佛教經典,中原佛教會逐步因內訌而消失,甚至出現教派之間的嚴重衝突(戰國時期,日本佛教不同教派甚至互相廝殺)。

所以,他決定去印度取經。

不過,當時是大唐初期的貞觀時期,大唐和西域大部分國家還是敵對的。西域很多國家都是突厥的盟友或者部下,唐朝的老百姓去西域是很危險的。

玄奘幾次申請去西域的通行證(小說中的通關文牒),也就是今天的護照,但唐朝政府都沒有批准。

此事並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

那麼,這就是偷渡了。

大唐的法律很嚴厲,不要說偷渡到外國,就算沒有通行證經過國內一些關卡也要坐牢。

雖然玄奘是宗教人士,犯法也一樣要坐牢。

而且,由於西域和大唐處於軍事對立狀態,大唐邊境的關卡封鎖嚴密,玄奘想要偷渡根本是不可能成功的。

好在,貞觀三年(629年),大唐出現了旱災,邊境一些人民生活困難,要去西域做小生意或者打工。由於這些人數太多

27歲的玄奘就混在這群人中,偷渡出關。

就是因為偷渡出去,玄奘哪裡有什麼旅費。

同時,玄奘選取這條經過中亞的道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當年,伊斯蘭教剛剛出現,中亞各國基本都是佛教國家,君主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

在這些國家,佛教僧侶都受到從國王到平民的尊敬,都願意對他們佈施。

甚至僧侶即便犯了錯,政府的官吏也不能對他們動刑。

所以,玄奘一路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比如他到了高昌國以後,國王麴文泰對這個大唐高僧非常尊敬,頗為禮遇,試圖用國師的待遇將他留下。玄奘以絕食抗爭,鞠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象的豐厚物資。

離開高昌時,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三十人。這個團隊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隨後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倖存活。


薩沙


化緣是和尚行走的主要方式!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路途遙遠!並非一日兩日!如果帶上盤纏過去的話需要很多盤纏!行走不便!另外路上容易就會遭到土匪的搶劫!有可能使唐玄奘引來殺身之禍呀!達不到取經的本意和目的!唐玄奘到西天去的自的是求取經書!和尚本來就可以做苦行僧!

君不聞兩個和尚的故事嗎?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都決定到南海去!富和尚準備了三年還沒有出發!窮和尚已經從南海回來啦!富和尚就問窮和尚,你是怎麼辦到的?窮者說:“我帶著一個木魚和一個吃飯的盤子就夠啦!一路化緣去的!”富者很慚愧呀,認為自己的思想沒有窮和尚堅定!

去西天取經!要經過很多的苦難!沒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是很難到達的!一路化緣!也是使他意志堅定的一種方式啊!這就是太宗不多給盤纏的原因!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大多是通過小說《西遊記》來了解佛教和唐僧取經的。小說第十二回,在水陸法會上,觀音菩薩在點化玄奘時說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可見,在唐僧取經前,大唐的僧人修行的是小乘佛法,玄奘到西天那邊取的是大乘佛法。

釋迦牟尼滅度以後,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分裂,一邊是在上層社會傳播的僧人,他們有貴族給吃穿用度,所以每天只研究修行,一邊是向底層傳播的僧人,他們需要穿衣吃飯,生活很苦,所以這兩邊對戒律,特別是在是否接受金銀等十條戒律有很大分歧。分裂後前者叫做上座部,就是現在的小乘佛教,後者叫做大眾部,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當然大小乘佛教的根本分歧不在於此。)

因此按照小說的邏輯,唐僧在取經前修的是小乘佛教,不能帶盤纏,只能化齋。玄奘臨走時帶的有錦襴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一個紫金缽盂、一匹馬和冬夏衣服等,還有兩個隨從相跟。其中前兩件是觀音菩薩假唐太宗之手送玄奘的。

多說幾句。再看看當時的真實情況,佛教從公元67年東漢明帝時由攝摩騰和竺法蘭傳入中國,二人都是大乘梵僧。佛教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第一次高峰,其中北齊時期僧尼人數達二百萬,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出家了。可見在玄幻取經前已經是大乘佛教了,不存在當時修的僅是小乘的情況。

玄奘取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從唐代開始,政府漸漸建立了對出家人的全國性管理,唐太宗一向崇尚的是武功文治,認為佛法根本無益於他平定天下。與父親高祖一樣,在李世民的眼中,出家僧人只是他們獲取政權所能利用的對象之一而已。但唐太宗主要是抑佛,不是廢佛。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歲的玄奘始道途西行,屬違禁偷渡出國。當然沒有“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更沒有和唐太宗義結金蘭。

唐太宗晚年,思想有變,想長生不老。玄奘取經回來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 正月二十四日,46歲的玄奘出現在大唐帝國京城長安,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因為盛況空前,必須動用京師治安衙司維持秩序,不許參觀者隨便燒香散花。唐太宗去世的時間是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回答有點長,觀點也不一定正確,希望指正。


西邊有個隆福寺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清楚,是從歷史史實來講,還是從先說虛構角度來講。

1.從歷史史實角度

歷史上玄奘西行,不僅不是唐太宗授意的,還遭到了唐朝政府的百般阻撓。

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是虛構的,玄奘西行歷經艱難坎坷卻是真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劫難,都是以唐太宗為首的唐朝中央給他製造出來的。

這倒不是因為唐太宗倒行逆施,實在是因為貞觀初年,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太緊張,唐朝不得不對這些地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沒有中央政府允許,誰敢私自西行或者北往,被抓住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甚至被殺。所謂“禁約百姓,不許出蕃”。要出關也可以,必須取得由中央政府認證的“過所”,也是《西遊記》中經常提到的通關文碟,否則連國境都甭想出去。

玄奘有了西行的打算後,是研究了唐朝法律的,也就是說,玄奘是知道自己私自西行行為的非法性的。所以玄奘才向唐太宗提出西行申請,唐太宗沒批准這個申請,而玄奘西行的打算並沒有打消,只好偷偷摸摸地往西走,盡挑偏路歪路小路上走,生怕被唐朝政府知道後逮回來。

無奈玄奘在西行以前,已經是個名人,而且光頭這個特徵太明顯,所以西行之事馬上便傳了開來。唐朝西北地區最大的長官之一,涼州道大都督李大亮聽說這個和尚要偷著出關,命令“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在這樣的情形下,玄奘只好晝伏夜行,和唐朝的各級捕快兵勇們打起了游擊戰。好在當時佛教盛行,各地百姓都暗地裡保護包庇這個和尚,才讓玄奘的西行行為沒有被扼殺在搖籃中。

所以後來看起來的玄奘西行壯舉,實乃一次非法出行,能夠逃脫官府追捕實屬不易。

只不過後來玄奘取經歸來,唐太宗以禮待之,相當於特赦了他,他的非法行為才沒有被追究。如果玄奘西行一無所獲,再回長安,迎接他的就可能不是皇帝的恩遇,而是把牢底坐穿了。

2.從小說虛構來方面

苦修是修道的方便法門,但不是唯一的法門;而且如果不開慧、不覺悟,也不能成就無上的佛果。南嶽懷讓大師磨瓦做鏡點化馬祖,就是這個意思;佛不在坐臥,佛也不在一定要苦修或一定只能修其他法門,如果一定怎樣怎樣,就著相了,就入了輪迴,難出六道。

但佛在經上講:以苦為師,如果不修苦行,就缺少度生的方便,很難度化惡道眾生;佛祖還說代眾生苦供養,都是佛祖對苦行的讚歎。

總結:不管從歷史史實,還是從佛教理教義講,唐僧取經唐太宗都不可能給他盤纏,必須化緣。


玄門書社


唐僧師徒取經目的在於傳教以及修行。

佛教化緣乃是佛徒弟子修行必不可少的科目。如果唐太宗給了盤長,那唐僧師徒就沒有達到修行的目的,這樣的話還不如叫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直接去取回真經。

唐僧師徒一行一方面是為了傳教,一方面是為了修行,到最後個個都有收穫,唐僧脫俗肉體凡胎,成就仙體,孫悟空成為鬥戰勝佛,豬八戒成為靜壇使者,其一行都各有收貨。





茶胖子


大唐聖僧盤碟,聖名已夠,何需盤纏?說白了,如果沒有妖魔鬼怪擋路,唐僧就可以單人相當威風的走遍天下了。換另一個角度,取經是一場磨鍊,心志與毅力的磨鍊。西天十萬八千里,其間悟空為了降妖除魔,無數次用筋斗雲直達目的地去求佛祖除妖之法。有這個能耐,孫悟空為何不用筋斗雲直接把唐僧送到西天?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要歷難經劫,九九歸真。修行重在過程,而非結果,必要過程就是:歷劫!一路之上行凡人之行是最基本的要求,除非遇妖戰魔,否則,要飯化齋,風餐露宿,是最起碼的要求。成佛成聖之道,先吃苦後享福。唐僧身上若沒這些氣節,他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拱著虐著,聖僧之名,不是榮華福貴,而是苦痛劫難。諸仙諸佛,有一個生存模式,要經過試用期(所謂凡修成仙佛)或者再深造(所謂下凡歷新劫),西遊記本身講的就是野妖歸正,必然是這個大法則大程序。


說叔


這個問題要回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

1真實的歷史,歷史上唐朝是不允許未經批准私自出邊境的,唐僧申請了幾次沒被批准,於是偷偷逃出去的,然後他是被通緝的,一個通緝犯怎麼可能去要盤纏。。。

通緝令是“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2小說創造的目的,佛家就是要經歷各種各樣磨難到西天,才能體現文學作品主題。否則大聖一個跟斗到西天,小說都沒必要寫了。


東海逍遙之客


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明是正確的,給些錢財,唐僧玄奘命都保不住,被人謀財害命了怎麼辦?一瓢一碗倒是安全,走到哪要到哪,吃到哪睡到哪。唐僧到印度的艱辛被明朝吳承恩寫成小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一切都是虛構的,經歷八十一難說明沿途困難重重。唐僧取經歸來,其意志之堅強,令人欽佩,李治為他的母親建了慈恩寺(大雁塔)從此我中華大地上聳立起一座座佛塔,就是唐僧學來的。日本僧人來到我國,將唐僧取回的印度梵文帶回日本。


孔新喜


第一呢,唐王給的是一個紫金缽盂,一匹馬,第二呢。佛家修行人對於金錢也是犯戒的,而且苦修方能顯示自己的一顆修行的真心,恆心,像大悲寺的苦修僧人一樣乞食,只要食物,不要金錢,乞食每天就走九家,如果乞不到就不吃了,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覺得這才是真修行,當今的社會到處充斥著酒色財氣,一片淨土很難求


道法歸元


第一呢,唐王給的是一個紫金缽盂,一匹馬,第二呢。佛家修行人對於金錢也是犯戒的,而且苦修方能顯示自己的一顆修行的真心,恆心,像大悲寺的苦修僧人一樣乞食,只要食物,不要金錢,乞食每天就走九家,如果乞不到就不吃了,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覺得這才是真修行,當今的社會到處充斥著酒色財氣,一片淨土很難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