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我剛工作沒幾年,一度面臨被cai的窘境。

一夜之間心態崩壞,想了好幾天始終沉浸在不可思議的失落中。

在那次危機後,我開始考慮轉型,並在第二年順利跳槽到新的行業崗位。當年項目組被裁的一位年輕員工,打磨幾年後入職BAT,如今已定居在工作城市。

這些年,我接觸過許多形形色色的cai員案例。當有人問我怎麼辦時,我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不見得是壞事。”

這不單純只是一句速食安慰雞湯,而是一個現狀。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真的沒啥可擔心,只要降低預期、先找份工作問題都不大。

有人估計會說,我要的可不是溫飽啊,我想要的是收入持續性爆發啊!

OK,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你:

如果你想收入爆發性地增長,“不確定性”是個必須項。無論好壞,它都很有可能成為你收入爆發的轉機。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之前我去朋友公司。

等人間隙,看到不遠處有位40歲左右的女員工在逛電商平臺,一邊讓隔壁一位年輕員工幫忙整理Excel數據,再轉回給她,一邊和對面同事吐槽上個月獎金變少。

5點25分開始收拾,5點半,準時拎包走人。

我知道,這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但我也知道,這類常見的現象,往往對應著常見的結果:

在乏味的上班中,維持著單一的技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慢慢老去。

時常聊天時他們也會說,哎呀我啥時能多賺點兒錢啊?啥時收入翻番啊?哪天發大財就好了。

說完,依舊沿著眼前軌跡平靜地走下去。

聽起來有些喪對吧?

可許多危機,都是在最風平浪靜時驟然出現的吶。多數時候,人生不會出現所謂的反轉,靠“熬”這個字,只會有2個結果——

熬夜,變老。

熬日,變舊。

後者比前者可怕100倍。

為什麼人人都說中年人最脆弱無力?

就像馮唐在一次採訪中說的,中年危機,根源在於“確定感”:

“到了中年,你已經知道你多少斤兩,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你一輩子幹不了,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

我認識一位44歲的員工,因崗位調動被迫離職後,花了半年多找到一份並不合意的工作,然後繼續重複上一次工作的一切。

哪怕轉機到來,依然無力抓住。

上班族的收入通常呈緩慢上升,最後接近平行線。隨著可能性消磨殆盡,收入增勢自然日趨式微。

所以說,如果你想要收入有明顯提高,一定要做一些“非常規性操作”。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眼下有個詞格外深入人心,叫“副業剛需”。

我向來鼓勵大家嘗試副業,不僅因為它能增加收入,也不完全因為它能優化你的收入結構。

最最最重要的是:

它能給你帶來新的契機,無論是收入or職業發展。

我認識一位95後的朋友,畢業後找了份月薪5000元的新媒體小編工作。這薪資在上海,幾乎難以生存。

為了多掙錢,她業餘時間開始寫稿件、開始當線上課程助教,認識了許多互聯網圈子的人。

沒曾想到,學員中其中一位,是她未來的老闆。

而她成了那家創業公司的1號員工,年薪近50萬。

後來呢,她鼓起勇氣向一個關注了兩年的公眾號號主,約時間語音請教公眾號運營的問題。那個小號主和她聊了1個半小時,運營問題沒解決幾個,倒是對她所在公司的海外房產業務頗感興趣。

最終成為她的客戶。

那個小號主,就是我。

從月薪5000塊到年薪50萬,這樣爆發性的收入增長,看似運氣滿格,但又絕非僅憑運氣。

每一次機會,都是她主動踏出圈子的結果。每一次嘗試,都是以默認承擔風險為前提。

  • 比如當線上課程助教,認識了許多互聯網行業的人;
  • 比如辭職加入創業公司,雖然連自己都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麼;
  • 比如主動勾搭想要交流的人,在加了微信後從來沒發過1個字的情況下。

目力所及,我周圍許多人都是在挖掘新賽道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收入來源,發現了新的合作機遇,遇見了未來的事業搭檔。

為什麼創業或副業,可能帶來較大的收入波動?

它們帶來了不確定性。

一種有別於朝九晚五或996的常規節奏。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佈教授,曾談到一個觀點。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

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你只有先跨出現圈子,才有可能觸碰到圈子外的機會。不確定的事固然有風險,可恰恰是這種風險,給予你新的可能性。

它是收入產生劇烈波動的土壤。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那麼,怎樣扭轉收入穩如老狗、靜如死水的尷尬局面?

首先是必須認識到眼下的脆弱局面。

《反脆弱》一書中有個三元模型:

1、脆弱性:經不起任何意外。就像個玻璃杯,一掉落就碎了;


2、堅韌性:可以承受一定的意外,比如塑料杯,掉落後一般沒啥事;


3、反脆弱性:能從意外中受益,假設有一種特殊的杯子,掉在地上時非但沒有受損,反而變成2個杯子。

真正的穩定,不是一成不變或是堅不可摧,其實是擁有反脆弱的能力。

其次,從脆弱->強韌->反脆弱,它不是一夜開掛來的,是靠持續進化而來。

有句挺雞湯的話:學習是最低成本的投資。

是不是特別像廣告口號?

但我這幾年我越發感覺到,它是一個客觀真理。

你只有不斷學習新事物,認知才會不斷擴寬,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加多面,從而看到原本烏漆嘛黑的草叢裡,那些閃爍著隱藏光芒的機會鑽石。

打個比方。

同樣是經歷一次挫敗,有的人只會罵老天不開眼、領導是傻X,但如果你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就會思考:


這份工作是不是在夕陽產業上?

我的崗位是不是已碰到天花板?

我要不要另闢蹊徑嘗試新業務?

再拿我自己舉個例子。

近兩年我收入變化最明顯的階段,不是加班最狠的階段,而是副業上跑道後,帶來了比工資波動大得多的加速度。隨著圈子拓展,不少機會也陸續浮出水面。

它們是我坐在熟悉的辦公室裡,永遠無法看到的風景。

《萬物簡史》的作者布萊森說:只有一種方法能與物競天擇對抗,那就是:不斷進化。

什麼叫不斷進化?

說白了,就是認知的變化。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收入持續爆發的這1年,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當然,不是讓你一拍腦袋,衝出門創業或是搞副業。

投資中有個策略叫“ 槓鈴策略”,其實是一種非常適合普通人採用的風險應對姿態。

我們想象一下,槓鈴兩頭重+中間輕,拿投資來看,你將90%的資金購買低風險、低收益的金融產品,再用10%購買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這樣,既然保證絕大部分收益,又能在可損失範圍內,獲得博取高收益的機會。

保守+試錯的模式,讓你的資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我特別認可財經評論家“江南憤青”說的一段話:買一些你看不懂的東西,本質都是對沖你看錯的風險,你認知對了,損失點錢,認知錯了,你就發財。無論怎樣都是好的。

個人收入上,同樣如此。

一個相對穩妥的收入突破方式是:一方面,精進本職的業務能力,作為打底部分;另一方面,斜槓嘗試新事物、新技能,作為破局部分。

兩樣都是強化自己的過程。

倘若後者帶來了華麗轉身的機會,那就算意外之喜,即便沒起色,不過損失了一些刷手機的時間,本職也不受影響。

怎麼樣都不至於太差,對吧?

最後我想說,人麼,都習慣於躲避風險。

就像幾百年以來,公務員始終是備受追捧的職業,因為很多人希望通過其職業特點來逃避一些風險。

無意中,讓自己喪失了抵抗波動的能力。一旦風險來臨,脆弱不堪。

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懂得應對風險。

在變化中,自我修復、自我更新、自我成長,將自個兒打磨成根據環境變化的生命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上班機器。

路都是一點點拓寬的。願我們多接觸學習些新事物,汲取每次轉折帶來的新能量。你的能量越大,選擇半徑就越廣。


別把麻煩和風險留給未來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