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此門是明清兩朝的國門,門匾被摘下後露出三個字,讓人哭笑不得

天安門作為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可以說是每位前去北京旅遊的人必去之處。但是作為紫禁城的門戶,怎麼可能只有這一個門呢?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明朝永樂年間建成的中華門。

此門是明清兩朝的國門,門匾被摘下後露出三個字,讓人哭笑不得


中華門位於紫禁城的正南門,古人以南為尊,被稱為“國門”。但中華門剛開始並不叫此名,而是稱為大明門。隨著朝代的更替,到了清朝,統治者自然不會再用這個名字來提醒自己搶了別人的果實,於是便為其更名為大清門。並規定官員進入此門文官應下轎,武官應下馬。由此可見此門的重要性。

此門是明清兩朝的國門,門匾被摘下後露出三個字,讓人哭笑不得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這個門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又被稱之為中華門,在這次更換門匾時,人們發現了一個秘密。只見將門匾拆掉後,牆面上鏡刻著“大明門”三個大字。原來清朝統治者看到這個已經刻字的門樓時,便想重新再刻一次,可惜由於成本太高,大臣們只好出主意說用門匾將其遮蓋住。清朝統治者一聽覺得這是一個省錢省力還很有效果的主意,當下就同意了。於是這塊遮蓋著大明門原名的牌匾就這樣一直保留到了中華民國年間

此門是明清兩朝的國門,門匾被摘下後露出三個字,讓人哭笑不得


中華門原本在正陽門的北側,現在在毛主席紀念一帶。1976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毛澤東紀念堂。直到今天,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都大為不同,不像天安門一樣是一座城樓,而是由一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的建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