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秦皇岛姑娘来石“捐髓”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惺 刘琛敏 通讯员 刘克

“感觉如何?”“和平时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6月13日10时许,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医生问起采集造血干细胞有什么反应时,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采集的邵轩泽微笑着回答。当日13时许,从邵轩泽体内采集到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飞”往浙江省杭州市某医院,为一名30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今年30岁的邵轩泽是秦皇岛市某银行的一名职员,2011年3月26日,她在外出逛街时,看到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正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经过了解后,她便抱着有机会挽救他人生命的想法,留取了血样,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邵轩泽又义务献了三次血。

2018年2月22日,邵轩泽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邵轩泽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大概了解了捐献过程。随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邵轩泽做通了她爱人和父母的思想工作,顺利地进行了高分辨配型与体检。在确定捐献日期后,邵轩泽向单位领导请了假,领导在了解情况后也非常重视,还特意派专人全程陪同捐献。

6月8日,邵轩泽在家人和单位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石家庄,从6月9日到6月13日,医大二院血液科的医生每天都会往邵轩泽的体内注射两支动员剂。腰酸、恶心等些许不适症状都被她坚强地克服了。

据了解,在正常人群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个体之间骨髓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亲属之间都不一定能配型成功,我们之间竟配型成功了,我肯定要捐献!”邵轩泽说,这是自己与患者之间的缘分,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希望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工作进行得越快越好。

“我之前没有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不太懂。”邵轩泽的父亲说,后来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并没有伤害,还可以救人,虽然心疼女儿,但也支持她的选择。“女儿一直都是个热心肠,平时就喜欢帮助别人。”邵轩泽的爱人甄先生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也为妻子捐“髓”救人的善举感到骄傲。

6月13日12时40分许,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汇入了血袋中。当日13时许,该“生命种子”“飞”往浙江省杭州市某医院,为一名30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中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邵轩泽告诉记者。

据了解,邵轩泽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7395例,河北分库第358例,秦皇岛市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