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濟南市市中區十六裡河街道積極構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新格局

近年來,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以維護社會穩定為第一職責,以滿足群眾法律需求為第一目標,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工作理念,努力將智慧化政法綜合管理平臺技術水平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度融合,有力提升綜合治理層次與水平的同時,積極構建了機構健全、責任明晰、力量整合、管理到位的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基層綜合治理新格局。

一、突出“法治”保障

一是持續深化法律服務長效平臺建設,積極打造建築面積達700餘平方米,設有法德講堂、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心理疏導、應急調度中心、法律圖書角的綜合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投資160餘萬建設了融合門禁系統、全方位監控、綜治管理平臺等具備多種前沿信息科技水平的分水嶺司法行政工作室;轄區20個村居均成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開闢學法用法專欄、全部對接法律顧問,使群眾在家門口即可獲得便捷、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二是堅持法治教育常態化。近年來,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全面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及“法治六進”工作,結合全區工作重點,定期開展領導幹部學法專題講座、普法大講堂和“以案說法”活動,在強化領導幹部法治信仰建設的同時,有效促進轄區黨員幹部和村民群眾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形成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識和觀念。同時,充分發揮法律服務職能,聘用專職律師為十六里河管區及社區管委會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設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律師值班制度,全時對接轄區法律服務工作,及時高效地為群眾解答法律疑惑。今年以來,緊扣春節、三八節、3.15、國家安全日等節點,深入農村集市、田間地頭、社區公園開展主題法治宣傳活動30餘次,累計發放宣傳資料近萬餘份。三是以“服務民生、服務基層”為著力點,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在改善民生、服務社會中的職能作用。特別開闢老年人、低保戶、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殘疾人法律援助通道,梳理困難群眾糾紛清單。強化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等重點人員的法治引領,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聘請專業心理諮詢機構定期為社區矯正人員開展個案心理諮詢、心理疏導教育和就業幫扶,鼓勵和引導社區矯正人員主動參與法治宣傳和愛老敬老等社區公益活動,有效引導社區矯正對象融入社會,回報社會。同時,發揮聯動合力,積極協調解決轄區矛盾糾紛,按期回覆、主動擔當、絕不推諉,近兩年來辦理12345市民服務熱線2126件,辦結率100%,滿意率達90.4%。

二、夯實“德治”基礎

一是緊扣“法德共進,同創和諧”理念,全面推廣“一街區一法治廣場”建設,將《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識、法治名言,法律援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德、誠德、孝德、仁德的“四德”精神等內容以法德文化長廊、法治主題公園等形式融入群眾日常生活設施之中,傳播法治文化,弘揚道德風尚。二是創新思路定期組織村民開展法治文化活動,通過集中放映法治電影、開展“法治進鄉村”主題綜藝晚會等形式,積極宣揚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批評村民中的不良習慣和不良風氣,營造風清氣正、向善向上的良好法治輿論氛圍,使群眾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薰陶,提升道德素養。三是充分發揮民風民俗、家風家訓作用,開展法治家庭標兵評選活動,廣泛宣傳“最美家庭”“道德模範”“守法模範”“身邊好人”等系列活動,使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並互相傳遞身邊的正能量。成立“雷鋒幫”志願者隊伍,在轄區廣泛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參與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區矯正教育感化等工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注入強勁動力。

三、強化“自治”核心

一是充分對接發揮“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積極作用,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為村級(社區)事務管理及基層涉農合同等領域矛盾糾紛提供法律意見和法律服務支持,全面提升農村兩委幹部及群眾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並定期舉辦座談和講座,普及與日常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增強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引導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二是堅持制度與服務配套,完善和理順村級(社區)治理結構和組織關係,充分發揮村級(社區)黨支部核心作用,有力確保了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委員會決策監督和依法行使權力的制度化與規範化,積極實現村民自治與村民小組自治聯動,完善建立便民服務項目和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並大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查找定位、數據共享和實時監控。三是以“抓創建、保平安、促發展”為目標,圍繞“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形成了由居支書為第一責任人的基層綜治領導小組和村民組成的“居治保會”、“調解會”、“護居隊”,共同加強對外來流動人口治安、出租房檢查、外來車輛管控等綜合治理管理工作,大力抓好維護穩定各項措施,並實施24小時監控制度,切實提升村民自律、自治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同時,也有效激發了社區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濟南市市中區司法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