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积极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新格局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第一职责,以满足群众法律需求为第一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工作理念,努力将智慧化政法综合管理平台技术水平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度融合,有力提升综合治理层次与水平的同时,积极构建了机构健全、责任明晰、力量整合、管理到位的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基层综合治理新格局。

一、突出“法治”保障

一是持续深化法律服务长效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建筑面积达700余平方米,设有法德讲堂、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心理疏导、应急调度中心、法律图书角的综合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投资160余万建设了融合门禁系统、全方位监控、综治管理平台等具备多种前沿信息科技水平的分水岭司法行政工作室;辖区20个村居均成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开辟学法用法专栏、全部对接法律顾问,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二是坚持法治教育常态化。近年来,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全面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及“法治六进”工作,结合全区工作重点,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学法专题讲座、普法大讲堂和“以案说法”活动,在强化领导干部法治信仰建设的同时,有效促进辖区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和观念。同时,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聘用专职律师为十六里河管区及社区管委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值班制度,全时对接辖区法律服务工作,及时高效地为群众解答法律疑惑。今年以来,紧扣春节、三八节、3.15、国家安全日等节点,深入农村集市、田间地头、社区公园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余份。三是以“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中的职能作用。特别开辟老年人、低保户、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残疾人法律援助通道,梳理困难群众纠纷清单。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员的法治引领,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定期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教育和就业帮扶,鼓励和引导社区矫正人员主动参与法治宣传和爱老敬老等社区公益活动,有效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回报社会。同时,发挥联动合力,积极协调解决辖区矛盾纠纷,按期回复、主动担当、绝不推诿,近两年来办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212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0.4%。

二、夯实“德治”基础

一是紧扣“法德共进,同创和谐”理念,全面推广“一街区一法治广场”建设,将《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识、法治名言,法律援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德、诚德、孝德、仁德的“四德”精神等内容以法德文化长廊、法治主题公园等形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设施之中,传播法治文化,弘扬道德风尚。二是创新思路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法治文化活动,通过集中放映法治电影、开展“法治进乡村”主题综艺晚会等形式,积极宣扬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批评村民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良好法治舆论氛围,使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提升道德素养。三是充分发挥民风民俗、家风家训作用,开展法治家庭标兵评选活动,广泛宣传“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守法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活动,使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并互相传递身边的正能量。成立“雷锋帮”志愿者队伍,在辖区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区矫正教育感化等工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三、强化“自治”核心

一是充分对接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积极作用,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为村级(社区)事务管理及基层涉农合同等领域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支持,全面提升农村两委干部及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并定期举办座谈和讲座,普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二是坚持制度与服务配套,完善和理顺村级(社区)治理结构和组织关系,充分发挥村级(社区)党支部核心作用,有力确保了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决策监督和依法行使权力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积极实现村民自治与村民小组自治联动,完善建立便民服务项目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查找定位、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三是以“抓创建、保平安、促发展”为目标,围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形成了由居支书为第一责任人的基层综治领导小组和村民组成的“居治保会”、“调解会”、“护居队”,共同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治安、出租房检查、外来车辆管控等综合治理管理工作,大力抓好维护稳定各项措施,并实施24小时监控制度,切实提升村民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济南市市中区司法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