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乌兰察布:草原皮都再崛起

新华网乌兰察布7月8日电(王宇天 曹桢) 50岁的高存美,在几番进与退的思考后,还是选择了进。

她是乌兰察布市皮件行业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鹏亚”的老板娘。干了近30年,随着皮件产业起起伏伏了30年,“太累,想退休了”。但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太珍贵,不能就这么丢掉。

今年年初,高存美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国际皮革城租下2000平方米的店面开设皮革生活馆,请专家设计的草原皮都文化展馆也将在这里落户。

从上世纪60年代集宁皮件厂的建成,到如今皮革产业的再度崛起,半个世纪的衰败和辉煌,都值得被留存和记录。

乌兰察布:草原皮都再崛起

集宁国际皮革城外景。(新华网 曹桢摄)

草原皮都的新生

夏天并不是皮草销售的淡季。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也被誉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每年6月到9月,乌兰察布迎来旅游旺季。位于乌兰察布商业核心区的集宁国际皮革城,也在此时迎来京津冀、呼包鄂以及山西、银川等地的大量客流。

自2012年开业以来,集宁国际皮革城作为乌兰察布皮革产业的销售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年平均客流量持续达200万人次,年销售额约20亿元。皮革城辐射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近2亿的消费人群,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最专业的皮革销售集散地之一,是华北地区单体量最大的皮革购物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五星级专业市场”“全国最受欢迎专业市场”“内蒙古最有价值品牌”(品牌估值7.95亿元)等。

“鹏亚”是2012年首批入驻集宁国际皮革城的本地商户之一。从“皮件一条街”的门庭冷落,到国际皮革城的车水马龙,仅仅用了5年多,高存美的生意和乌兰察布这张从靓丽到暗淡的名片一起,再次焕发出光彩。

集宁国际皮革城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2000个标准商铺、2000余个停车位,配套建有25万平米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综合服务区。“销售龙头”的作用很快在这里显现出来,每年旅游旺季或周末、节假日,2000个停车位无一空余,周边宽阔的马路两边,也成了临时停车位。

2012年,“鹏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0%。高存美随后买下皮革城两个店面,经营5年多来,“鹏亚”已经在皮革城发展到5家店,皮革生活馆的开业,则会将“鹏亚”带上另一个发展高度。

中国新雅宝路商城与集宁国际皮革城比邻而居,于2016年11月正式营业,由集宁国际皮革城投资建设。这是乌兰察布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深化京蒙对口支援的重要成果。

北京雅宝路商场曾是全国最大的服装专营涉外窗口,商品远销俄罗斯、乌克兰、埃塞俄比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乌兰察布依托坚实的皮革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功吸引北京雅宝路市场的转移。

中国新雅宝路商城以打造中国外贸新高地为发展目标,主要批发皮衣、裘皮、箱包、原皮辅料等,入驻商户来自北京雅宝路市场及国内其他外贸市场,产品主要面向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中欧及东亚各国。目前商城共入驻外贸商户167户,总计248个自然铺。在开业至今的11次订货节上,吸引了4200多名国际采购商,签订订单1200余份,总额约3亿元,出口6481万元,退税177.2万元。

位于集宁桥西二广高速西侧、110国道西出口南侧的集宁皮件产业园,是乌兰察布皮革生产加工基地,规划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4栋共计10万平米,签约生产企业21家(其中内贸生产企业5家、外贸生产企业16家),皮衣、裘皮、小皮件等产品年产值达3亿元,安排就业2000余人。

生产加工、设计研发、批发零售、内贸外贸……重获新生的乌兰察布皮革产业,发展将不止于此,按照规划,完整的皮革产业链和全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世纪之交的起伏 在集宁国际皮革城建成之前,这片300多亩的土地一片荒凉,几万名皮件从业者的内心写照,也是如此。新世纪的前10年,是乌兰察布皮革产业的“凛冬”,而再往前的10年,则是另一番景象。

1960年,上海皮件厂迁至乌兰察布集宁,随后的40年,皮革产业发展成为乌兰察布的重要产业。

到上世纪90年代,以集宁皮件厂为龙头的皮革工业得到长足发展。集宁皮件厂生产的“熊猫”牌系列皮革服装,成为中国十大真皮皮衣品牌之一,名扬全国,甚至远销欧美国家。在集宁,除了集宁皮件厂的8个分厂,还有5000多家皮件销售、加工个体户。就是在这时候,高存美和丈夫加入了皮件个体户大军。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高存美的皮件作坊开张,店名用了丈夫的名字“鹏”和亚运会的“亚”。

初初入行,高存美什么都不懂。之前的一年,她和丈夫开着一家小饭馆,一位常来吃饭的南方人在集宁卖皮衣、皮手套。他告诉高存美,做皮衣剩下的皮料,可以拼接起来做成手套,一双能卖10块钱。高存美觉得,这里面利润不小。

用开饭馆挣的3万元,高存美夫妻俩开始单打独斗。最初的两年,高存美守在店里,张鹏跑出去进皮料,再背着做好的皮衣到河北、山西等地出售。

1993年,乌兰察布市(当时为乌兰察布盟)政府将集宁幸福大街中段改造为“皮件一条街”,通过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商户,“鹏亚”成为首批60户入住的商户之一。皮件一条街带动了整个皮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这是高存美做生意的第三个年头,在皮件一条街,她尝到了前两年单打独斗时没有过的甜头——不用再出远门跑销售了,坐在店里就有顾客上门。皮件一条街带动了整个皮件产业发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每年举办的中国北方皮件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进货商。

到1997年,高存美的店开到10家,聘请200多名工人,各地订单不断飞来,皮件街车来车往一派繁华,商铺租金相比1993年涨了10倍。

1997年之后,全国的皮件市场都在走下坡路,本地生产的皮件在工艺上缺乏改进和创新,更是越来越不被市场认可。凛冬将至。

进入新世纪,集宁皮件厂被迫停产,和高存美同期进入皮件一条街的商户也大多改行,商铺租金从几万元下降到4000元也无人问津。高存美将成本近1000元的皮衣100多元就处理掉,随后的10年靠卖箱包、做代理惨淡经营。

2007年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复苏,工艺革新的皮料进入集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质量上乘的皮衣,昔日冷清的皮件一条件,又日渐忙碌起来。到2009年,商铺租金又上涨到了6万元。

乌兰察布市把握市场脉搏,结合皮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小皮件,大产业”的发展格局。300亩的荒凉土地,被规划建设成集宁国际皮革城。2012年9月开业后,给出了减免租金、水电费、物业费等优惠政策,皮件一条街的商户陆续进入国际皮革城,浙江海宁、辽宁佟二堡、河北辛集等地的商户也闻讯而来。过去荒凉的土地如今成了掘金的热土。

2012年,海宁商户董先生的皮草店在集宁国际皮革城开张营业。如今,他已经在乌兰察布买房落户,对于未来市场发展,他充满信心。

目前集宁国际皮革城入住商户中,有30%来自浙江海宁,30%来自辽宁佟二堡,这些“外来户”的涌入,是市场繁荣的有力见证。

专业化运营打造产业新格局 集宁国际皮革城的运营,打开了乌兰察布皮革产业新的篇章。

负责国际皮革城管理运营的集宁国际皮革城有限公司,以“发展皮革产业、打造草原皮都”为使命,与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旅行社开展合作,推出旅游购物补贴、“买皮草、送油费”自驾游团购会等活动,保证商城客流,有效增加商户经营收入。“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是皮革城商户的切身感受。

在做好客流市场的同时,公司不断提升品牌档次,先后淘汰不良商户近50家,新开面积1000平米以上的大型生活馆12家。

随着2016年11月新雅宝路商城开业,针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蒙古等国家,公司为商户免费提供俄语、蒙语翻译,还对导购员进行免费语言培训。

2015年11月,集宁国际皮革城官方电商平台“集皮网”上线。目前平台共入驻品牌100多家、单品量达4000多件,注册会员2万多人,网站点击量达1000多万次。集宁国际皮革城“批发、零售、旅游、电商、外贸”五位一体业务板块已基本形成。

公司副总经理丁祺介绍,公司将2018年确定为服务提升年。服务面向商户,同时也面向消费者。

据了解,公司可为商户提供免费三户联保低息贷款,以及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店面陈列指导。在公司的微信、广播等各种平台上,商户可以免费发布广告。消防安全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培训等,也已成为常态。

针对消费者,公司今年在售后服务上发力,通过“先行赔付”的方式最快解决顾客投诉。同时免费为老顾客更换皮衣、水貂内里,或者更改衣服大小。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为进一步加快乌兰察布开放发展新高地建设,根据乌兰察布市“七网”建设规划和乌兰察布市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乌兰察布集宁机场将在“十三五”期间升级为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空口岸。

届时,国外客商往来更加便捷,皮革进出口贸易也将取得新的突破。集宁国际皮革城也已加快脚步,目前正在对两栋新楼进行内装修,未来将针对现有外贸业态的不足进行补充。

依托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优势,集宁国际皮革城同时正在进行大数据整合,为皮革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