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背影看上去觉得身形不错,被人夸是帅哥,走进一看,却发现肚子挺大,形象降了好几个档次;

为了遮住肚子上的肉,只能买大一号的衣裤,穿起来又会觉得太长了……

这种身材就是我们常说的「梨型身材」或「苹果型身材」,这类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均匀的胖子」,却可能和真正的肥胖人群一样,身体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我国目前已成为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据 2016 年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男性和女性肥胖人数分别占全球的 16.3% 和 12.4%,高居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随着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急剧增加,患病率从 2002 年的 2.6% 上升到了 2015 年的 11.6%,其中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六成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肥胖或超重的现象[3],可以说是 10 个糖友 6 个胖!

肥胖人群要是遇上了高血糖,很可能变「糖胖」。

简单测一测,你是不是「糖胖」

是不是「糖胖」,看 2 个条件:胖、血糖偏高。

判断你是不是「胖」的方式有两种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比如,一个体重 70 Kg ,身高 1.7 m 的成年男性,BMI=70/1.72= 24.22 kg/m2,就已经是属于超重了。

即使体重指数没有达到 24 kg/m2,如果属于腹型肥胖(男性腹围大于 90 cm,女性腹围大于 85 cm),也可能成为「糖胖」人群的一员。

再来看血糖:

一般情况下,如果体检测得的空腹血糖超过 7.0 mmo/L ,就是血糖偏高了,一旦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者接近异常值,都要引起重视。

如果 BMI ≥ 24 kg/m2,或是腹型肥胖,血糖又有点偏高了,就要警惕了,「糖胖」可能已经悄悄盯上你了。

「糖胖」危害:1 + 1>2!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糖胖」的危害可不止糖 + 胖这么简单,这两个问题会互相作用,引起一系列更糟的结果。

肥胖人群的血糖、血脂本身就可能偏高,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超过 80% 的 2 型糖尿病都与肥胖有关,其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 10 倍。

一旦得了糖尿病,肥胖又会加重糖尿病,引发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

「糖胖」人群同时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肿瘤等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特别是「胖肚子」的人群,患病风险和死亡率更高[6]。

如果有慢性肾病的话,病情也会进一步恶化。

说是「一胖毁所有」,也不为过。

「糖胖」是怎么找上门的?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糖胖」的发生主要与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少相关。

生活细节不注意,「糖胖」随之而来。

1. 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喜欢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水果蔬菜等摄入不足;

2. 减重方法不恰当,盲目节食,反而把自己变成了「易胖体质」;

3. 高估了自己运动消耗的能量,运动完之后会大吃特吃奖励自己,反而摄入量远超消耗量;

4. 部分 2 型糖尿病人群,在治疗过程中光顾着「降糖」,忘了管理体重,未注意饮食和运动,或者用了会增加体重的药物。

那如何远离「糖胖」呢?

「排糖 + 减重」效果佳:

1 + 1>2!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会得这种病!

排糖 + 减重,不仅能更好地控制体重、血糖,还能帮助改善血压和血脂,效果可以说是 1 + 1>2。

研究表明,肥胖者若减重达 15 公斤以上,其 2 型糖尿病缓解率可达 86%[2],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糖尿病及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排糖+减重」要注意度,概括起来就是:

饮食结构要均衡,

总体热量得控制,

快乐运动是基础,

降糖用药需咨询。

1. 控制食物摄入总量,米面等主食可以吃,同时建议增加粗粮所占的比例。

比如要适量多吃未经加工的全谷物、粗杂粮、豆类、麸皮、豆渣、燕麦等。

2. 多油多糖的食物要少碰。

牛油、猪油等动物脂肪,冰淇淋、奶茶、糕点、饼干等人造奶油和含糖饮料尽量少吃[4,16]。

3. 运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找到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建议坚持每周 150 ~ 300 分钟,相当于每天 30 分钟以上,每周运动 3 ~ 7 天,饭后 1 ~ 3 小时内为宜。

4. 已经是「糖胖」人群,用药选择建议多问问医生。

除了科学膳食搭配适量运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选用有排糖机制的药物,以及不会引起体重增加的降糖药物,让治疗过程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