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中原正能量


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八百里吗?

八百里只是虚数,是文人墨客惯用的夸张手法。

梁山,在现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不用说梁山县,就是济宁市、整个鲁西南地区,也没有纵横方圆八百里的面积。

如果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有写实的依据,那么“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对是夸张了,曹操都没敢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的战船绵延万里。如果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写实的依据,那么“轻舟已过万重山”绝对是夸张了,李白同学就这样,动不动整个“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我们假装被他骗了,默默的背古诗就行。

当然,像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狮驼岭,都是如此。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虚数。

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在哪里?

在古代,黄河多次泛滥决堤,对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造成相当数量、或大或小的洪灾。其中,决堤之水,灌入现今梁山、郓城、巨野、东平等县,在五代时期形成大片湖泊。后来随着历史迁延和洪水积聚,到宋朝时期形成了广大水泊。

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这片广大的湖泊,成为英雄豪杰出没之地,也就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此时的水泊,已经扩展到极致,波澜壮阔、浩淼无边。

八百里水泊梁山现存有多少水?

作者本人是鄄城县人,也就是郓城、梁山的临县。如今,八百里水泊早已退缩,至清朝时期,梁山周围的各县区,都已经变为一马平川的农田。

“宋公明魂归蓼儿洼”,此处的蓼儿洼,即为当今的东平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总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这也是八百里水泊留给世人最大的遗迹。

八百里水泊梁山为什么没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黄河改道。历朝历代的治洪业绩,坚筑河堤,断绝水源,造成八百里水泊水位下降。年深日久,水源干涸,陆地上位。

其次,应该是围湖造田运动,人为的土地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剧了水泊范围的缩减。

另外,根据资料查证,还与板块运动和地区海拔升高有关。

爷爷生在天地间 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罗天网 乌龟王八罩里边!
爷爷生在天地间 不求富贵不做官,
梁山泊里过一世 好吃好喝赛神仙!


凤凰西游


所谓“八百里水泊梁山”是虚指,属于文学夸张手法,历史上的梁山泊也远没有这么大,随着时代变迁,受地理水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古梁山泊早已干涸,不复存在,现在的水泊梁山只是古梁山泊遗存,后来又人工制造了旅游景点。

历史上的梁山泊

梁山泊真实存在,很多史料文献中都有记载。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该县境内多山,有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小黄山等众多大小山峰和支脉,山谷和山脚下地势低洼,为梁山泊的形成制造了有利条件。

《宋史》等史料记载“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这和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比较吻合,而且历任济宁知府和梁山县知县都对梁山泊渔民以严刑峻法约束,比如蒲宗孟“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脚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不可胜计”,任谅“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后来,北宋官府强行将梁山泊收归“公有”,强令渔民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赋税负担和严刑峻法的压迫,最终迫使人们走投无路,在宋江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这便是《水浒传》故事的原型,成语“逼上梁山”就是这么来的。

梁山泊为何干涸

梁山泊的历史并不算太悠久。据史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多次大决口,河水冲垮河道四处倾泻,哪里地势低洼就往哪里流,其中梁山县境内多山,地势较低的山脚下积聚了大量黄河水,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泊。

《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

历史上的梁山泊绝没有800里,按照古代1里等于0.5公里计算,800里就是400公里,光一个长度(或宽度)就达到400公里,相当于从梁山县到潍坊市区的距离,这个数字令人咋舌,无疑是古人常用的文学夸张,极言梁山泊水面之阔大,不足为信。

但随着时间推移,“八百里梁山泊”的恢宏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理水文因素。梁山泊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黄河在历史上曾发生数百次大小决口,而每次决口经常改道,有时甚至会北夺海河,南夺淮河入海,不再注入梁山泊,泊内已有的黄河水富含泥沙,经过长期沉积,不断淤积成土地,导致水面越来越小。

2,气候变化因素。山东位于北方,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夏季外,其他季节降水很少,比较干燥,特别是越接近现代,降水越少,历史上干旱频发,导致梁山泊失去黄河水的补充,又没有大量天然降水注入,随着蒸发量越来越大,自然水面越缩越小。

3,人类活动因素。古代虽有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但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会讲环保的,梁山泊是当地众多渔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只顾捕鱼、采莲、打芦苇……,不管生态保护,后来更是围湖造田,不断侵夺水面,导致水面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影响下,梁山泊越来越小并最终干涸不可避免。事实上,我们历史上的河流湖泊几乎都受遭遇着同样困境,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作为山东人,我要说道两句。很多人都会问,梁山这个地方有没有?梁山好汉有没有?

梁山作为山东的一个县级单位,目前还是存在的,历史上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存不存在,我们需要追溯一下。

鲁西南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因为有黄河流经穿过,地势低平,蓄水可能性比较大, 历史上黄河有数次改道,为华北平原的形成代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所以山东的很多地名都和水有关,比如济宁,济南,菏泽等,都带着水字偏旁,话说济宁和济南都和济水有关系,济水之南等。

菏泽,是我所在的城市,在唐代之前确实是存在着湖泊的,故名为雷泽,而我所在县,故称为大野泽,意思为巨大的沼泽地,我想可能是黄河水改道时在这里停留了一下,形成了这样一个湖泊,这时候的湖泊,面积很大,李白在一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到菏泽当时的一个县单县时曾经写过一首诗,《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终将过江去,爱此暂踌躇。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所在的唐代,菏泽境内的湖泊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单县是山东南部一个县城,再往南就是河南了,由此可见水域面积还是不小。

后来随着黄河泥沙的淤积,水域面积逐渐的缩小,整个山东境内的湖泊面积逐渐的缩小,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水泊梁山,后来慢慢缩小,分割成东平湖和微山湖,仅剩山东枣庄南部的小型湖泊了,也就是台儿庄会战的那个地方了。

所以水泊梁山多半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了,在现实中,如果涉及到八百里水泊梁山的话,那么整个山东河北河南都要囊括进来了。


大野泽的风


文学上的水泊梁山

在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最让宋徽宗头疼的事物,莫过于宋朝境内的四大寇:山东宋江、江南方腊、淮西王庆以及河北田虎。

而四大寇里,论势力最大则是江南方腊,但论到最有名则是宋江。

根据《水浒传》描写,四大寇里,不论是江南的方腊,还是淮西的王庆、河北的田虎,都能在各自的地盘上割据州县,建立一个较为有规模的政权,而后和大宋朝廷分庭抗礼,相比之下,宋江所拥有的,仅仅是一个梁山,并且依仗梁山的有利地形,在周围州县进行掠夺、打家劫舍来依靠山寨运作——一般来说,割据政权和土匪的分野,就在于此。


而如果说宋朝无力剿灭王庆、田虎、方腊是因为这三者建立了有序的政权,可以充分动员自己地盘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抵抗宋朝的话,梁山作为地寡财弱的盗匪,所依仗的,则是八百里水泊——依仗着水泊作为天险,来防御宋朝朝廷讨伐。

不过宋江也心知肚明这种胜利具备侥幸成分,因此取得胜利后,都是积极向宋朝朝廷申请招安。

真实的梁山

真实的梁山,位于今天山东省济宁境内。所谓八百里水泊梁山,实质上,则是一种文学修辞。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对于修辞用的数字,其实大多是代指,而非实数。比如八百里这个词,除了用来形容八百里水泊梁山以外,还有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秦川的说法,这些八百和梁山的八百里水泊一样,都是一种修辞、比如,而非实数,如同“飞流直下三千尺”里面的三千一样,都是一种代指。


而历史上,今天梁山周边,在宋代,确实有着一系列较有规模的水域,而这些水域在当下,大多不复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黄河有关。

黄河:从母亲河到害河

很多年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过一篇关于对黄河的描述,这篇课文直接指出,黄河曾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由于水土流失的关系,逐渐演化成一条害河。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次改道,黄河的每次改道,都意味着黄河下游无数州县的百姓要面临葬身鱼腹、家破人亡的局面。

早在北宋之前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朝廷和割据河北的军阀李克用父子(后来的后唐)爆发战争,在交战中,后梁朝廷为了出奇制胜,于是掘开黄河,用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来对付敌军。梁山周围在宋代形成广阔的水域,一定程度上就和之前历次黄河改道有关。

而梁山周围的广阔水域的开始消失,也和黄河改道有关。

就在历史上的方腊起义被宋朝镇压下去也就六年多光景,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灭亡,南宋开始。



南宋对于抵抗金朝铁骑没有胜算,而南宋高宗皇帝也生怕自己重蹈徽钦二帝覆辙,于是委任将军杜充想办法抵御金兵。

杜充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掘开黄河的办法,利用黄河水抵御金兵,而这也导致黄河又一次开始改道。

之后的历史上,也存在多次黄河改道的记录,而因为黄河改道,加上梁山周围百姓的农耕生产影响,逐渐的,梁山周围水域越来越小,有的甚至彻底消失,变成耕田了。

所谓沧海桑田,或许就是这样吧。


藤树先生


因为,水永远是往低处流的~

我们所说的梁山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内,是一个值得去一游的山峰群,它北起聊城(就是收服张清的地方)东达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至荷泽,鸟瞰群山,它是一幅百余里的美丽画卷,也是小说中好汉们逍遥快活的原型地。早在战国时期,梁山泊就有了雏形,在北宋时期由于黄河多次决堤终点都流入了梁山周围,渐渐才有了这“八百里”水泊的壮观景象。我们都知道黄河上游的水是清澈无比的,也知道中下游由于流经黄土高坡导致大量的泥沙进入的河中,于是黄河某段就真的变成了黄色。那么依靠黄河供水的梁山泊也没能幸免,河水中大量的泥沙积淀在湖底,导致湖底越来越浅,最终由于积淀使得地形高于水源,以致于黄河水决定“临时转机”。

等到了明朝的永乐年间,梁山泊更名“积水湖”,又因为它位于安民山下,所以当地人也叫它“安山湖”。黄河改道,湖泊被填平,梁山周围反而有了大面积的可耕之地,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当然,历史上宋江那群人可从没在梁山组过队,他们更多的还是流寇性质。那么可能是江苏人的施公怎么就脑补了一副众人齐聚水泊梁山的景象了,车逻辑推测施公创作八成参考了元杂剧中梁山的形象。在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有这么一段唱词: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得百万军粮马草。

其实我们也能发现,这段描述和书中的八百里水泊简直就是孪生兄弟,但是戏剧中的描写难免过于夸张,施公创作时也只选取了部分素材。方圆八百里虽说是扯淡,为了彰显好汉们的勇武以及梁山的地形优势施公还是把它选入了小说中。当然,越浩大的集团其覆灭能给读者带来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这也是小说常用是写作手法之一吧~


没有八百里,没有108,也没有征方腊!


逻辑文史游


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也就是现在的水泊梁山风景区,距离现在的黄河河道直线距离约22公里。


梁山, 古称良山,《山东通志》 云: 汉文帝封第二子梁孝王尝围猎于此, 死后葬于山麓, 遂易名梁山。

梁山在山东省西南梁山县的平原上, 由四个主峰、 七个支脉组成, 它西枕黄河, 东屏京杭运河, 北视东平湖, 山水交错, 湖河相连, 气势磅礴。

水泊梁山在《水浒传》号称有八百里,但现在已无水,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原因是黄河改道和黄河水利治理,水泊梁山无水补充,慢慢就干涸了。

五代以后黄河屡次溃决, 水汇山足, 这里形成 “八百里水泊”。 北宋末年宋江结天下英雄好汉, 凭借水泊天险, 啸聚山林, 杀富济贫,“官兵数万莫敢撄其锋”, 声震天下。 后古典名著 《水浒》 一书行世, 梁山遂闻名天下。


古今烽火台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其实八百里水泊梁山这里面所提到的“八百里”其实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八百里”和当时小说中所采用的惯用夸张手法一样,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一点在《水浒传》小说中还是多有体现,作者通过这些夸张的数字来表现气势磅礴,以达到创作目的。

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位置其实就是在现今的山东省济宁市,如果对于地理比较了解就会知道,将济宁市和鲁西南地区进行统一计算也无法达到八百里这样的面积,只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是在这片区域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即便八百里水泊梁山没有这么大的面积,但是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古时候,当时黄河的治理比较差,经常会出现泛滥决堤等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导致大量地区出现洪灾,因为受到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到了五代时期,就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较大的湖泊,后来湖泊也在不断扩大。

在进入北宋时期,当时这片湖泊的面积变得更大,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梁山好汉,这片水域可以用浩瀚无边来形容,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虽然不至于真的有这么大,但是应该也算是水域辽阔。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八百里水泊梁山开始出现了变化,湖泊已经开始大大退缩,到了清朝年间,水域的缩减幅度更大,而且周围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农田,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数的增加,也让这片水域面积更小。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之所以已经不复当年,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在黄河改道后,让八百里水泊梁山开始有了相应的变化,避免了决堤的发生,迫使八百里水泊的水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水源也渐渐干涸,陆地面积开始增加。其次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加快,围湖造田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当人类需要不断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八百里水泊的面积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另外八百里水泊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在板块出现了一定变化时,也会让水域面积发生改变,伴随着地区海拔的提升,都会引起这些变化,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早已没有当年的样貌。


历史小地主


《水浒传》中曾这样描述水泊梁山:“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

可是时至今日,当人们登临梁山,举目四眺时,却根本没有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色。那么在历史上,八百里水泊真的存在吗?他是怎么形成的?现在又怎么会没有那么多水域了呢?

史上对梁山泊是怎么记载的呢?

关于梁山泊最早的记载是在后晋时期,《资治通鉴》上说:”后晋开运元年,黄河决于滑州(今滑县),洪水东注,环梁山合于汶。”这是梁山周围形成“梁山泊”最早的记载。又据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这是“梁山泊”的名字最早见于史籍。由此可见,最迟在五代中期,梁山泊就形成了。而之后名字一直没有统一,直到金朝末年才固定下来。

梁山泊是如何形成的?

梁山泊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梁山泊在鲁西平原和鲁中山地丘陵的交接地带。鲁西平原西高东低,鲁中山地丘陵则西低东高,所以水流都容易汇聚到这里,形成了一条低洼的滞洪地带。第二是由于它的西面有黄河流过,黄河一有决洪就会注入梁山泊,这件事史料中也有很多记载,所以梁山泊的形成主要来自于黄河的决堤。

梁山泊为什么没水了?

梁山泊现在没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历朝历代对黄河的治理,黄河决堤减少,水量下降。从而导致梁山泊水量减少。再者,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注入梁山泊,泥沙沉淀于泊底后,会使其逐渐变浅,蓄洪能力越变越小。当然,气候因素也是影响梁山泊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济南时报


韩国也有梁山,俺家学生就在韩国的梁山市呆了一年。起初我不明白韩国为啥学咱个落后地区?后来看书才明白,原来古代喜马拉雅山就叫“梁山”!后来文化东移才有了我们的梁山和韩国的梁山。一万年前我们这里还是大海,是哪一年我们这里被黄河冲积成了平原?我们梁山哪一年才有了建制?我们农耕民族又是哪一年才定居在这里?民间有种说法,我们大部分人是明朝从山西迁刚来的,那以前呢?毛主席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所以大家津津乐道洋洋洒洒的故事和史料都是值得怀疑的。




小黄人还不老


神啊,居然有这么巧合的问题!

我老家就是山东郓城的,父母如今还住在黄河大地旁的院子里,那里就是《水浒传》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紧邻梁山县。正所谓“梁山一百零八将,七十六名在郓城”,本人对这个问题可以说再了解不过了。

之所以八百里水泊没有了,总体来说,一是因为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沙淤积;二是气候变化;三是人为作用。

具体是怎么回事,且听咱慢慢道来。

一、黄河改道

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强,黄河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相比其他河流更为明显。黄河中游流经松软且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滚滚而下,到了下游沉积下来,不断的将湖泊和河道淤积,地面抬高。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大规模改道,向南曾经夺主要流经安徽等地的淮河水道入海,向北曾夺主要流经天津的海河水道,在中原地区不断翻滚变道的次数就更多了。

后来即使有了防治黄河水患在部分地区高达近二十余米的黄河大堤,但因为是“地上河”,历史上还是不时有溃堤的事情发生。

最有名的是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曾主动炸开过黄河大堤,造成了大规模的灾难。

如今曾有人在水泊的旧地打浇灌田地用的水井,就曾在深深的地下多次挖出过含有贝壳的泥沙,离地面约有十米左右,被我们当地人俗称为“宋江底”。

二、气候变化

历史上华北平原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有那么一段时期降水量比较大,气温也高,曾大面积的种植过竹子和水稻,甚至还出土过一些象牙等热带动物的遗骸。

降水量大,势必水塘多,低洼的地方都会留存许多水源,而宋元时期前后恰恰是华北平原历史上降水相对较为充足的一个时期,水浒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后来800毫米等降水线南移,黄河沿线降水变少,逐渐变的干旱,很多湿地都变成了干巴巴的黄沙地。

三、人为作用

华北平原历来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人多地少,就会想法设法的增加耕地面积,湖泊、沼泽等等自然成为了改造目标。

肩挑,车推,一代一代的人不断的将湖泊水位线往后赶,变成了身后大片大片的田地,但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还是吃不饱肚子,只好再加速向湖泊要地。这样往复循环,所谓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最后八百里辽阔的水面完全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