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該獎項由芝加哥的普利茲克家族成立,每年,獎項授予一位“通過建築持續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在世建築師。獲獎者會收到10萬美元的獎金、獎狀以及銅質獎牌。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普利茲克獎牌

每年約有五百多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建築師被提名,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一個,個人或組合,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築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被譽為“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

2020年3月3日23點,愛爾蘭建築事務所Grafton Architects合夥人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獲得2020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2020年3月3日)——愛爾蘭都柏林的伊馮娜·法雷爾和雪萊·麥克納馬拉被選為2020年普利茨克獎獲獎者,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普里茨克宣佈,該獎項是國際知名的建築的最高榮譽。

"建築可以說是地球上最複雜和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Farrell評論道。"成為一名建築師是一種巨大的特權。贏得這個獎項是對我們建築信念的一個極好的認可。謝謝你的這個偉大的榮譽。

愛爾蘭城市研究所,照片由羅斯·卡瓦納阿斯建築師和教育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創造的空間,是同時尊重和新的,尊重歷史,同時展示對城市環境和工藝的掌握建設。平衡力量和細膩,並堅持尊重特定地點的環境,他們的學術,公民和文化機構,以及住房開發,導致現代和有影響力的作品,永遠不會重複或模仿,但果斷地是他們的自己的建築聲音。

"因為他們在對待建築的方式上,以及他們進行實踐的方式,他們對協作的信念,對同事的慷慨,特別是在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等活動中就證明了這一點。不斷致力於卓越的建築,他們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他們的能力,是國際化的,同時擁抱他們工作的每一個地方的獨特性,因為所有這些原因和更多,伊馮娜·法雷爾和雪萊麥克納馬拉被授予2020年普利茨克建築獎,"部分指出2020年評審團引文。

"在像我們這樣的實踐精神中,我們經常努力尋找空間來實施諸如人文主義、工藝、慷慨以及與內每個地方和背景的文化聯繫等價值觀。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伊馮娜·法雷爾(1951年)和雪萊·麥克納馬拉(1952年)在都柏林大學學院建築學院(UCD)的大學學習期間相識。他們在理性主義建築師的帶領下學習,他們剛到,挑戰機構先前存在的思想和文化。1976年畢業後,他們每人都獲得了在UCD任教的獨特機會,他們繼續在那裡接受教育,直到2006年,並於2015年被任命為兼職教授。"對我們來說,教學一直是一個平行的現實,"法雷爾評論道。"這是一種嘗試提煉我們的經驗,並贈送給其他世代,使他們真正在文化成長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因此,這是雙向的事情,我們向學生學習,希望學生從我們身上學習。

1978年,在UCD學習時,雪萊·麥克納馬拉和伊馮娜·法雷爾,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連同另外三人,成立了格拉夫頓建築師事務所,以他們原來的辦公室街道命名,以優先存在的地方,而不是個人。重大項目包括北國王街住房(都柏林,愛爾蘭,2000年);愛爾蘭城市學院,都柏林大學學院(都柏林,愛爾蘭,2002年);冬至藝術中心(2007年,愛爾蘭納萬);洛雷託社區學校(愛爾蘭米爾福德,2006年);財政部辦公室(都柏林,愛爾蘭,2009年);利默里克大學醫學院(愛爾蘭利默里克,2012年)。

回憶起他們的童年,麥克納馬拉回憶道:"我從小就對建築體驗的覺醒,是一次參觀我姑姑居住的利默里克市美麗主要街道上一座18世紀的巨大房子。她的丈夫在一樓有一家漂亮的紅木襯裡藥店,她在入口大廳的一個房間裡經營著一所蒙特梭利小學校。這引起了一種對房子的驚奇,我清楚地記得空間和光的感覺,這對我來說絕對是一個啟示。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他們的建築方法總是誠實的,揭示了從大型結構到最小細節的設計和施工過程的理解。

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王澍,漢族,1963年11月4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 建築師。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的本科以及碩士畢 ,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在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築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12年,榮獲世界建築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人士,也是繼1983年貝聿銘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建築師,世界第4年輕的普利茨克獲獎者。( 2012年5月25日,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2019年12月14日,榮登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獲“年度文化人物”稱號。

建築觀點

探尋王澍的建築觀點,必須從其具體作品中尋得。最能體現王澍建築觀點的非他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莫屬,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慧眼識珠,將整個新校區交給王澍來做,而王澍也沒有辜負其信任,並沒有將位處中國最具詩情畫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國美院新校區做成當代大學統一的現代建築規劃模式,而是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桃花源般美麗的、具有傳統田園特質的新型校區。在象山校區中,王澍拋棄了現代建築經典規劃手法,去除了沒有現場意義的軸線關係,對稱關係等手法,而是將周圍環境作為建築規劃的最大依據,從而形成了自由的、外鬆內緊的、擁有清晰場所關係的規劃模式。王澍在校園內保留了一片農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傳統建築的舊磚瓦,建築造型上也試圖用一種飽含傳統記憶而又簡潔優美的造型來達成其建築與場地的關係。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王澍:中國城市傳統文化已經崩潰,鄉村文化還能搶救當時把這個廚房設計的比城裡大的多,我就是希望有農民做這樣的事情,把土灶砌回去,傳統的柴燒的飯的味道才會出來,城裡人不知道,山上的柴,雜木要定期清理的,不清理的話山裡的植物不能夠很好的生長。所以砍柴和燒柴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必須的。

王澍在2016年“TEDX上海”活動中,呼籲城市向鄉村學習。他說,他對中國的城市傳統文化的恢復感到悲觀,但是中國的鄉村文化還有可能搶救。中國縣城以上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一共有3000座,每一座城市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的樣子,我們大概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了美國。可是,中國文化在整個中國的城市中,已經徹底崩潰了,只剩下一點渣滓。

中國人要的未來到底是什麼?你跟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曾經深愛自然的一個國家,怎麼會走上這樣一種方向?在巨大的高樓大廈之下,普通人的那種卑微的日常的可愛的小小的生活還有沒有價值?

普利茲克獎的首位—中國人(王澍)

中國城市傳統文化已經崩潰,鄉村文化還能搶救嗎?在當代的環境下,一個優秀的建築師留下來的不僅僅是 一個好的建築物和美麗的景色亦或拿到各種各樣的大獎,更多的是透過設計的作品來反映作者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值觀念來傳達真正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在一味追求建築美麗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態度!

(相關材料百度和https://www.pritzkerprize.com普利茲克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