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這句話是清代的歷史學家孟森說的。他在《明史講義》中說:“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意思就是說,草根揭竿而起,沒有憑藉政治身世、門閥之威,僅僅是為了為民除害;他們沒有謀權篡位的意思。(按照以上這倆標準)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順應民意開創一個新時代的王朝,只有漢朝與明朝兩個朝代。模仿當年明月的口氣來說:孟森看來也是一位猛人!(孟森,中國著名 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字蓴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為孟心史先生。 江蘇武進人。他文能治史,武能帶兵造反)。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不知道他和孟子是什麼關係,反正主張和孟子差不多。因為孟子也覺得為民除害是正當行為,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裡面主張:“(對無道昏君,可以)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孟子主張誅殺、剷除無道的昏君,安撫深受其害的人民,救民於水火之中,老百姓就會高高興興的(擁戴)。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弔民伐罪”的出處,(意思就是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大家看看是不是孟子與孟森的觀點高度的一致?!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為什麼孟森認為“得國正者,唯漢與明呢”?因為他認為所謂“得國之正”,除了上位之外,還需要達到其他硬性條件:首先是無道昏君,民不聊生。好端端的統治,僅僅是為了謀權篡位而搞亂天下生靈塗炭了,不算“得國之正”;其次是身份要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政治大鱷之間的輪流做莊,不算來路正當;最後一個條件是得到天下統一之後,得認真治理國家,國泰民安才算數的。

在秦末,秦二世昏庸無道,天下民眾飽受亂戰之苦,又受秦政壓迫,劉邦等等平民應亂而起,終取天下,之後劉邦施行與民休生養息的政策。這個過程完全符合孟森的“得國最正”的要求:1.劉邦不是政治門閥;2.不是僅僅為了奪權;3.秦君無道,民不聊生;4.得到天下後勵精圖治(那是封建社會,大家不能吹毛求疵哦!)。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我願意相信孟森是孟子的後代,因為他們的觀點實在是太接近,太親民,太接地氣了。這種精神上的一脈相承,讓人感動!

孟森同樣認為明朝的改朝換代,也是來路正當的,大家可以按照孟森主張的“得國最正”的那幾個條件,再對照朱元璋的得國,治國的過程看看是不是明朝也是得國正當?!

怎樣看待“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受壓迫者,與百姓屬於同一陣營,不是門閥之間的內戰,以這種方式得到的天下,才是最具正統性的得國方式。漢代和明代,都是“弔民伐罪”的方式取得了天下,所以正直無私,坦蕩憂民的孟森認為“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哥不猜想作品。原創不易,手下留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