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民國時期,蘇雪林為何用了半輩子辱罵魯迅?他們之間有何恩怨?

祗樹


蘇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和冰心有“冰雪聰明”之稱。她曾經非常敬重魯迅,對魯迅以師禮相待。然而蘇雪林卻在魯迅逝世後不久就開始對魯迅進行各種謾罵,一直罵了大半輩子(蘇雪林活了102歲),言語非常惡毒。昔日師生為何反目成仇,兩人到底有何恩怨呢?

蘇雪林出生在官宦世家,性格像個男孩子,直來直往。10多歲的時候因太過淘氣從私塾輟學,而後在家讀書,並一發不可收拾,廣泛的書籍閱讀奠定了她良好的文學功底。1919年,蘇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師範大學。在求學期間,蘇雪林在多種報刊上發表各類政論雜文60餘篇,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展現出非凡的創作天賦。而此時的魯迅是文學界的一面旗幟,尤其以雜文見長,蘇雪林自然對魯迅崇拜至極,並以學生自居。

魯迅逝世後,蘇雪林卻對魯迅進行各種謾罵。說他“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甚至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而且一罵就是半輩子,蘇雪林態度轉變之劇,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

一、有人說,這是因為魯迅曾經怠慢過蘇雪林。據說在1928年7月7日這一天,北新書局老闆設宴招待魯迅、林語堂、郁達夫等知名作家。蘇雪林因散文集《綠天》發行,也受到邀請。蘇雪林因是後起之秀,受到大家的追捧。但當她和偶像魯迅見面的時候,魯迅對她的態度很是冰冷,既沒有和她握手,也沒有禮節性的寒暄,只是朝她點了點頭罷了。蘇雪林感到非常尷尬,認為受到了魯迅的怠慢,於是對他心生忌恨,發展到後來的惡語相加。

二、蘇雪林為了討好國民黨政府。魯迅以筆為武器,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但蘇雪林後來卻成了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者,所以蘇雪林對魯迅進行攻擊也就合情合理了。特別是蘇雪林到了臺灣後,為了博取臺灣當局的支持,在魯迅逝世30週年發表了將近3萬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對魯迅進行各種攻擊。此文一出,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氛圍,深受蔣介石的喜愛,蘇雪林也因此迅速成為輿論“紅人”,並因此獲得了“教育部”的獎金。

我認為,第二個理由更為合理,第一個理由未免太過小肚雞腸了。


石頭說歷史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她又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當時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遞信人說這封信寫得太氣人了,就沒給蔡元培。不久後,蘇雪林將信直接發表在報刊上。胡適過了二十天才看見這封信,又給她寫信,說“你能不能正常一點”。

蘇雪林究竟罵魯迅什麼?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到魯迅去世三十週年的時候,蘇雪林又發表文章罵魯迅。主要內容是:

1.魯迅小時候窮,連學費都籌不起,後來決定行醫。

2.魯迅回國後當了老師和教務長,想謀個翻譯的活,被人拒絕了

——蘇雪林由此推斷:可見魯迅此人喜歡跳槽,不是一個忠誠的人!

3.魯迅的心理是病態的,因為他童年常常到當鋪典當東西,當鋪的夥計嘲笑過他個子矮,後來魯迅又到親戚家“乞食”。

——蘇雪林的結論是:由此可見,魯迅是個要強的人,而對比之下,胡適小時候也窮,但人家的心理怎麼就不變態呢?魯迅為什麼沒有胡適的胸襟呢?

4.魯迅曾經懷疑有人想殺他,曾在枕頭下藏了一把小刀,枕著刀睡覺。這證明魯迅此人非常多疑,做人實在是做得太苦了。魯迅授化學課程的時候,做氫氣實驗,忘了拿火柴,就回去取,離開教室前千叮嚀萬囑咐讓學生千萬不要亂動氫氣瓶,混入空氣後會爆炸。結果他回來以後氫氣瓶果然爆炸了,而原先前排的學生跑到後面去了。所以魯迅認為有學生動了氫氣瓶子。

——蘇雪林認為:這充分證明魯迅是個多疑的人(她說:魯迅先生你忒多疑了啊!)。


5.……

好吧,蘇雪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罵魯迅,絮絮叨叨,翻來覆去,抓住魯迅生活中的細節,來得出疑神疑鬼的結論,最後她誇獎自己“我寫得太精彩了”。

結論

從上面的梗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魯迅此人究竟怎麼樣,姑且不論,但蘇雪林此人,腦子是有病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這兩件對於魯迅來說都是小事,但在蘇雪林心中認為魯迅不應該這樣對她,她的一生走來,本就是高傲的,她不願這樣被魯迅看不起,因愛生恨,在魯迅死後對魯迅進行了抨擊。

並且蘇雪林罵魯迅已經由來已久,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與胡適先生意見,觀點相左,是魯迅先生先罵的胡適,蘇雪林也是胡適的粉絲,由之前的小事和現在發生的事,她不再站在魯迅那邊了,多次在文章中罵魯迅,頗有點小家子氣。

後來,蘇雪林到了臺灣之後,繼續抨擊魯迅,我想一方面是因為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她迎合臺灣,藉此表面自己的立場,另一方面應該是給自己刷“熱度”,我很難想象一個女人會因為兩件小事和與他的意見不一致就一直抨擊這個人,曝光自己,應該是她的真實目的。


歷史深度揭秘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蘇雪林舊照)

蘇雪林出身於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從小就註定要接受“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纏小腳的教育,畢竟這是當時主流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不過,蘇雪林不肯隨大流,她渴望讀書,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她的命運。

蘇雪林讀書的抗爭歷程,可謂非常艱辛,數次為了能得到讀書的機會,不惜哭泣、哀求、吵鬧……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讓,斷斷續續讓她讀了書。

民國初年,蘇雪林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省立女子師範,隨後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

蘇雪林早許廣平幾年入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些無不對蘇雪林影響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斷以白話文寫作,在報紙上發表社論時評等,在學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蘇雪林再見魯迅的時候,已經是1928年了。

這一年,蘇雪林第一部作品《綠天》出版,她懷著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時刻把書送給了魯迅。她每次見到魯迅都自稱“學生”,對魯迅也極為恭敬。她甚至還多次公開表示,魯迅的文學成就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她儼然就是魯迅的忠實女粉絲一枚。

可是魯迅去世僅一個月,蘇雪林馬上翻臉,對他罵不絕口,這一罵就從1936年罵到了1967年。按說,魯迅和她也沒什麼交集,可是她為何罵個不休呢?

傳言,蘇雪林罵魯迅是因為兩個她所敬重的人。

(魯迅舊照)

一是楊蔭榆。

楊蔭榆和蘇雪林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兩人是好友。

早在楊蔭榆任職北京女師大校長時,因阻撓學生參與政治運動,致使矛盾激化,遭到學生群起驅逐。

一向支持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的魯迅,自然和學生們一起,站到楊蔭榆的對立面。不光對她口誅筆伐,還在劉和珍等學生遇難後,寫了大量文章抨擊她。

此事讓蘇雪林對魯迅頗為不滿,特別是在楊蔭榆被日軍殺害後,她對魯迅更為很介懷。

二是胡適。

胡適教過蘇雪林一年,雖說時間不長,但蘇雪林非常敬重他。

當時胡適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這兩個人後來在認識上有了分歧,在政治和觀點上都意見相左。魯迅為此,沒少寫文章挖苦諷刺胡適,甚至把他批判得體無守膚。

胡適對此卻罵不還口,還處處對魯迅百般維護。

向來敬重胡適的蘇雪林,自然站到了胡適這邊,既然胡適不罵,她卻是一定是要罵的。

不過,這兩條理由似乎又不太佔理。因為蘇雪林在罵魯迅不久,立刻給胡適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對魯迅詆譭謾罵的字眼頗多,還希望胡適能做“反魯”的領導人。

(胡適舊照)

當然,蘇雪林的請求遭到了胡適的拒絕,不光如此,胡適對她的行徑也深為反感,在回信中,把她狠狠批評了一頓。

讓胡適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批評和規勸,不僅沒讓蘇雪林冷靜下來,反而,她還將她寫給胡適和蔡元境的兩封信都發表在了刊物上。果然一經刊登,她便引來罵聲一片。她在《我論魯迅》中提到這件事時,曾說:“文化界視我如異端,如化外,見了我都咬牙切齒,恨不得將我吞噬下去。”

縱是如此,蘇雪林依舊沒有放棄罵魯迅。

那麼,是什麼支持她樂此不疲將罵魯迅當成事業來做呢?

我認為,蘇雪林只所以死死抓住魯迅不放,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通過魯迅出名。

蘇雪林雖然發表了不少文章,但她和胡適等人絕對是沒法相提並論的,甚至在罵魯迅之前,知道她的人也寥寥無幾。

魯迅在當時影響力很大,聲望也極隆,因此罵魯迅最合適不過。

畢竟罵個大人物,不光能彰顯自己特立獨行,還能博人眼球。這樣一來,出名是一定能成功的。

二是奴性的迎合。

1949年解放前夕,蘇雪林抵達臺灣。

由於魯迅生前是左翼聯盟的旗幟人物,曾多次撰文支持抗日,因此影響力極大,蔣中正數次想拉攏他,均遭到拒絕。

國軍退居臺灣後,魯迅精神自然不被國軍所喜。蘇雪林為了討好國軍,把罵魯迅當成了她的事業重點。

1966年,魯迅去世30週年,蘇雪林還不忘為討好國軍,再次送上一篇27000多字的《魯迅傳論》,在文中痛罵魯迅。

1967年,69歲的蘇雪林將她半生罵魯迅的文章結集成書,好歹把罵魯迅這事畫上了句號。

魯迅大概也沒想到,自己死後還會被人這樣消費30年吧。

蘇雪林的確是出了名,不過比起她的學術研究和文章,估計人們一提到她來,記憶更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如何罵魯迅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參考史料:《我論魯迅》《一個真實的蘇雪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魯迅罵功無敵,與同時期的文人翻臉交惡,指著鼻子對罵的事情此起彼伏。但是魯迅與這些人交惡、對罵都是於公,也就是說都是出於政見不合、陣營有別。

這種現象大概是以魯迅成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旗手為分水嶺。魯迅思想轉左,胡適、陳西瀅、梁實秋、林語堂或偏改良,或失望於政治,大家分道揚鑣、人心向背在所難免。

而蘇雪林早期雖然在文學上是魯迅的小迷妹,但是骨子裡卻是胡適、周作人派的。在政治立場還沒有涇渭分明的時候,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疑問的。

即使兩派明顯對立,魯迅在世時,蘇雪林也未曾批評過他,這大抵是和她本身就是個政治思想並不尖銳的女性作家有關。反而是到了魯迅去世,那些曾經的對手紛紛放下了,蘇雪林卻開始了長達半輩子對魯迅的批判。

也許是對魯迅罵功的忌諱,到他死了才敢表達,這種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欠妥的,但蘇雪林卻樂此不疲,即使她的老師胡適對她這種行為也看不下去,作了規勸。

蘇雪林自己說,是在某次見面會上,她跟魯迅握手時被魯迅拒絕,因為感覺被怠慢而怒由心生。然而這件事情幾年之後,她還曾經在報刊上寫過《阿Q正傳》的讀後感,所以這只不過是蘇雪林心中的一根刺,被她自己拿來作為自己怨恨的起因罷了。

人死仇消,蘇雪林會因為這一件小事而罵了半輩子?

也許她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人們實在找不出值得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她也確實是罵了半輩子。

那麼我們只能認為這個人——很變態。

而究其心裡產生變態的原因,無非就是婚姻與愛情。蘇雪林和民國時期大多數名人一樣,是衝破家庭追求自由走向廣闊世界的,她也在留學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卻迫於壓力回國成親,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而她的丈夫雖然也是門當戶對的留學生,卻是典型的理工直男,與蘇雪林的文藝範格格不入。

短暫的共同生活後,蘇雪林出走他鄉,並與姐姐一起生活,直到終老。並且再無婚姻,也沒有新的戀情。這很不正常。

其實,魯迅與蘇雪林有著同樣的經歷。魯迅老家也有一個原配的朱安,但兩個人的處理方法有異,魯迅停妻再娶,與許廣平同居,而蘇雪林則保留婚姻之名而獨身自潔。在蘇雪林看來,這不能不是魯迅的汙點,或許也有著老女人的嫉妒。

對於魯迅的發難,正是其與姐姐兩個女人共同生活的時期。婚姻失敗後、喪失愛情生活讓蘇雪林產生了心理上變態,所以才有這種外人看不懂的無緣無故地行為。

魯迅沒有那麼大的罪過,蘇雪林也沒有那麼大的仇恨。各種機緣巧合,魯迅只是很碰巧地成為蘇雪林變態心理發洩的對象。

這種人心的扭曲,外人無法化解,只有蘇雪林自愈。

蘇雪林終於罷手不再批魯迅,恰在其丈夫死後。

她丈夫臨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不要拆掉蘇雪林的舊圍巾。蘇雪林由此心生懊悔,對丈夫有了新的感情。實際上,愛情在這個長期獨居的女人心裡,復甦了。同時,對魯迅長期的、惡毒的怨恨也就消除了。

魯迅這個鍋其實背得很冤。

蘇雪林這段時期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可是那麼好的魯迅先生,卻有人在他死後,竭盡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個人曾經還是他的學生蘇雪林。他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19世紀20年代的魯迅,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頗受國人的喜愛。而那個時候的蘇雪林呢,還只是文壇上一顆剛剛燃起的新星。按理來說,兩人地位相差如此懸殊,是沒有見面的機會的呀。

可是就在1928年,有人組織了場聚會,在那邀請名單中就有那二人。蘇雪林見到魯迅是非常地高興的,畢竟是自己的偶像嘛,於是便很高興地與其交談。可是魯迅先生是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因此態度就有點冷淡。蘇雪林就認為魯迅先生是個孤傲的人,半點都不給自己面子。於是她的心裡就開始對魯迅先生產生怨恨,之所以當時隱忍而不發,不過是由於,當時魯迅先生地位過於高,不能得罪罷了。


說到底也是蘇雪林本人的性格有問題,性格偏激,愛走極端。1936年時,魯迅先生去世了,當時的很多文人和國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作為曾經是魯迅先生學生的蘇雪林便開始公開侮辱魯迅先生,這在當時可引起了好大一片唏噓呢。後來蘇雪林搬去臺灣生活後,用筆去噴魯迅先生便更加的不怕了。可是為何她會這麼極端呢?魯迅先生對她也沒有怎麼樣啊?

不就是在那場小聚會中,態度顯得有些冷淡嘛。原來是由於蘇雪林本人婚姻生活不幸,對一個女子來說,婚姻幸福顯得至關重要,可惜蘇雪林沒有這個福氣。再加上她本人童年時期也過得不怎麼快樂。如此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女人,當然會愛鑽牛角尖,那麼恨上魯迅先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紫禁公子


兩人之間的恩,倒沒怎麼看到,反而只見到了蘇雪林對魯迅的恨。通常,文人相輕倒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個追著另一個罵,而且一罵就是半輩子,還真不多見。不過,蘇雪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罵魯迅,我是認證的!

當我們在背誦和欣賞著魯迅先生的雜文時,在海峽對岸,還有一位女文人,正用犀利、刻薄和刁鑽的文字批判著這位民國大師。這個人,便是蘇雪林。

蘇雪林生於1897年,原名蘇小梅,字雪林,曾赴法國留學,後索性以字為名,使用蘇雪林這個名字。就名字和照片來看,蘇雪林本應是個文靜嫻熟的女子。常言道,文如其人。可沒想到,蘇女士對魯迅的描述卻截然相反,令人大跌眼鏡。

按照蘇雪林的說法,魯迅是個“奸惡小人”,他的雜文更是“禍國殃民”。如此一來,魯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被她抨擊的一無是處。顯然,這種評論是有失公允的。評價一個人原本就是非常困難的,魯迅雖不是完人,倒也絕非如蘇雪林所講的那樣一無是處,盡是槽點。顯然,蘇雪林偏激了。

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事出必有因,蘇雪林痛恨魯迅,自然也是有原因的。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蘇女士的因,確實一樁小事。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正是魯迅先生聲望最盛的時期,在文壇具有令人矚目的影響力。而比魯迅小十六歲的蘇雪林,可開始嶄露頭角,成了文壇新秀。到1928年時,有出版社負責人邀請作家們小聚,使得魯迅和蘇雪林得以相見。

正是因為這場聚會,徹底改觀了蘇雪林對魯迅的看法,甚至可以說令蘇雪林開始厭惡和痛恨魯迅。按照蘇雪林的說法,當時她滿懷著崇敬和喜悅,主動向魯迅打招呼,可沒有想到,魯迅的態度卻十分冷淡。如此一來,蘇雪林覺得自己非常難堪。

在魯迅先生逝世以後,蘇雪林的筆鋒逐漸變得尖銳起來。後來,蘇雪林越過海峽,在臺生活,自然又放開手腳,可以毫無顧忌抨擊曾經的民國大師。怨念和仇恨多半會隨著歲月的沉澱而增長,蘇雪林的筆鋒也隨之變得更加尖銳。

值得一提的是,蘇雪林的婚姻是失敗的,她的後半生雖然榮耀,卻又透露著一絲沒落。在這樣的心境下,或許很多舊事都不願輕易放下,發洩也成了一種行文習慣。這些習慣中,便包括抨擊魯迅。

一方早已仙逝,一方尚在人間。蘇雪林對魯迅的抨擊,已然不可能演變為對罵,可多少卻有些像遲來的報復。就這樣,蘇雪林辱罵了魯迅半生,自己的內心卻也未因此安寧。如今兩位先生皆已作古,但關於他們的恩怨情仇,卻從未就此淡去,反而更令人津津樂道。


夕陽下的晚楓


蘇雪林出名是在於她後半生罵魯迅。這個說法倒是有一些意味。


確實強,蘇雪林很有才氣,但是她這麼出名倒是和罵魯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心我,雖然說才華是擋不住的,但是要是沒有這件事,蘇雪林絕對不會這麼出名。

蘇雪林罵魯迅,不僅僅是口頭上,甚至還出書罵。在蘇雪林的筆下,魯迅不僅人格低劣,性情偏狹,行為卑鄙,就連作品也一無是處。在她的眼中,魯迅先生完全是不同於我們今天的那個認知的。而且她這一罵竟然罵了有六十年。



魯迅一輩子也是打過大大小小的筆仗無數次,也並不僅僅是蘇雪林。



梁實秋不就跟魯迅有過長期的論戰嗎?魯迅去世後梁實秋又寫了一篇《關於魯迅》專門黑了一遍。不過讀一讀梁實秋的那篇文章,也算是有理有據。


只不過像蘇雪林這樣的將罵魯迅當做自己的畢生事業來追求,也是蠻執著的。


是阿維啊


導讀:就在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民國的文壇出來一位女作家,對魯迅口誅筆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罵開始之後,連續就是幾十年,對魯迅之斥罵,尚無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國著名的美女作家蘇雪林。

  蘇雪林,名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在幼年時候,就極其的好動,男孩的性格很明顯,凡事男孩喜歡的東西,她幾乎都非常的上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丫頭”。

  她打小由祖母看管長大,由於祖母一直奉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她七歲時,才開始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開設的私塾裡跟讀,囫圇吞棗地背誦了《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等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之後,她就不得不輟學了。

  輟學之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淺白小說,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也是因此,此女整日便埋頭書海,自得其樂。後來,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就是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最初對先生崇拜有加

  蘇雪林後來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曾是李大釗、周作人、胡適等名教授的學生。其後,她曾留學法國。回國之後,曾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但是當年她非常有名,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並稱為珞珈三劍客。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一起並稱凌淑華、袁昌英為上世紀30年代5大女作家。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的時候,對魯迅是非常崇拜的。《綠天》一出版,她就拿著書趕緊送給魯迅。而且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上:“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硃紅印章,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本書。“魯迅藏書”中另外兩部專著蘇雪林的專著分別是:《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唐詩概論》。

  在魯迅面前的蘇雪林一直是以“學生”自居的,足可見其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她還曾在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

  但就在魯迅先生去世後不久,蘇雪林開始匪夷所思的向魯迅先生的開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攻擊魯迅伴其一生。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在上海逝世了。人民大眾為魯迅舉行了極隆重的國民葬,他的棺上覆蓋著“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

  在魯迅出殯的日子裡,有上萬民眾送葬,護送靈車的隊伍長達一二里長。數十里路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魯迅先生精神不死”的聲音也一直伴著他們前行。

  二、用大半輩子辱罵先生

  就在魯迅逝世後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由蘇雪林執筆寫下的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公開扯起了反魯大旗,對屍骨未寒的魯迅破口大罵:“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於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凡有報紙者,對我必有罵聲,甚至還有恐嚇信。”先前表示魯迅的創作“很合我理想的標準”,現在卻變成了“其文筆尖酸刻毒,無與倫比”。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轉彎之急,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其內容均是正對魯迅而作,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

  後來歲國民黨到到臺灣後,由於國共兩黨處於敵對狀態,為討好國民黨當局,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更是變本加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不停地撰文,先後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週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肖軍、肖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其罵為用小恩小惠了來籠絡人心。這種過激的言論正好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在臺灣的各種報刊媒體,大行其道。

  後來,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該書出版的時後,蘇雪林稱“半生稱這是他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她在《我論魯迅》的《自序》中談到了出版此書的目的。我為什麼要在這時出版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蘇雪林是反對魯迅的。“反魯”幾乎成了我半生的事業,但為什麼要反?究竟是怎樣反法?則好像是沒有人能知道清楚。……因為這本書代表我個人對魯迅的“觀察”、“感想”、“評價”。其二、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魯迅逝世三十週年,……我既是反魯的人,也應該寫一點,所以一口氣竟寫了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魯迅傳論》和《我對魯迅由欽敬到反對的原因》。其三、我見臺灣論壇近年“捧魯”有漸成風氣之勢,已有人呼喊在臺灣重印魯迅著作了。但我擔心魯迅偶像又將在臺灣豎立起來,魯迅崇拜也將在臺灣日益推廣。

  三、她為何對魯迅如此恨之入骨?

  有人說是魯迅曾怠慢過她。據說她與魯迅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8年7月7日。這一天,北新書局老闆李小峰在悅賓樓設午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受到邀請的有魯迅、林語堂、郁達夫、王映霞等名家。因為《綠天》的成功發行,蘇雪林受到大家的熱捧,就連林語堂都對她讚美有加。然而主人把她帶到魯迅面前時,她熱情地伸出手,沒想到魯迅既沒有同她握手,也沒有寒暄,只是象徵性地朝她點了點頭,這讓蘇雪林感到非常尷尬。因此產生了忌恨之心,對魯迅百般討伐。

  可是就因為這麼個過節就造成如此的深仇大恨,蘇雪林未免也太小氣了。據她自己解釋說“我的那幾篇反魯文字,原來從魯迅學來,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魯迅一輩子運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筆,叫別人吃他苦頭,我現在也叫這位紹興師爺吃吃我的苦頭,不算不公道吧?”

  對於她對魯迅的評價,胡適曾當面對她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主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適在這裡徹底否認了蘇雪林那種粗暴卑劣的做法,在一定地程度上維護了魯迅。


龍帥林vlog


在大家的傳統認知裡有著這麼一個觀念,那就是要尊師重道,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問題。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可是蘇雪林就不同,她反其道而行之,在魯迅先生死後,她發表了許多,為其不敬的言論,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要知道蘇雪林可是魯迅先生的學生啊,怎麼會有如此的行為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做的太過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魯迅先生的人品當然沒有問題。

可是為什麼蘇雪林會有這一異常的表現呢?其實這是與她的性格和受到的遭遇有關。首先咱們先來研究下其本人的性格,此人性格有些偏激,且還善妒。要知道在民國時期,魯迅先生可是頗受國人愛戴的,他發表的那些文學作品頗受當時人的喜愛。蘇雪林此人自認為其文學作品不比魯迅的差,但其文學地位卻遠遠比不上他,心中難免有些哀怨。再加上魯迅先生此人為人處事有些不太懂得變通,蘇雪林就覺得魯迅有些孤傲。

再加上她本人婚姻不幸,可以說是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畢竟對於女人來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遇到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要想遇到那樣的人,哪有那麼容易,因此蘇雪林便覺得命運對她不公。她公開發表言論去辱罵魯迅先生,她其實是知道會受到公眾不滿的。可是為了奪人眼球,她依然這麼做了。

我個人認為蘇雪林此人道德上還有些問題。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她可半點沒有表露出對魯迅先生不敬的行為。在人家剛剛死去後,她就跳出來捏造一些事實來抹黑自己的恩師,這樣的無恥行徑確實讓人無法接受。這可就搞笑了,明眼人都知道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當時的國人精神非常麻木。她還說魯迅先生特別喜歡懷疑別人,老是覺得自己會遭到迫害,於是在枕頭下面藏了一把利器。愛惜性命本就是正常的,沒有人不會不怕死。

更何況由於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效果確實絕佳,讓很多國人精神都得到了洗禮。這讓那個時候的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非常的不滿,派了很多的臥底去刺殺他。所以我認為蘇雪林此人思想有些偏激,胡言亂語的編排自己的恩師,委實稱得上是個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