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东接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交通便利,通讯便捷,气候干燥,气温偏低,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中国恐龙的故乡,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 巴彦淖尔
  • 面积
  • 6.4万平方千米
  • 外文名称
  • Bayan Nur
  • 人口
  • 176万人
  • 别名
  • 巴盟(旧称,仍使用);巴市
  • 方言
  • 晋语后套话、蒙古语
  • 行政区类别
  • 地级市
  • 气候条件
  •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所属地区
  • 中国华北
  • 著名景点
  • 赵长城遗址
  • 下辖地区
  • 临河区、五原县等
  • 机场
  • 巴彦淖尔机场
  • 政府驻地
  • 临河区
  • 火车站
  • 临河站
  • 电话区号
  • 0478
  • 车牌代码
  • 蒙L
  • 邮政区码
  • 015000
  • 地理位置
  •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
  • 行政代码
  • 150800
  • 市委书记
  • 常志刚
  • 市长
  • 张晓兵

目录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4自然资源

5区域经济

6社会事业

7历史文化

8风景名胜

折叠

建制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1]

商周至汉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

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

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

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

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

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1]

宋金时期至清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

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

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后曾多次易手)。

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五原厅。[1]

1912年~1949年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

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

1927年设置磴口县。

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1931年7月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1929年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巴彦淖尔

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

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辖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1953年9月撤,改设杭锦后旗)、晏江县(1953年10月撤,改设为达拉特后旗)及陕坝镇。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时属乌兰察布盟。

1952年10月,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改设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1954年绥远省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设在陕坝镇,辖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1958年4月撤,划入乌拉特前旗)、狼山县(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达拉特后旗(1958年4月撤,划入五原县)、杭锦后旗、陕坝镇(县级,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

1956年,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7月~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乌达市(1961年7月设)。

1969年7月,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

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10月设置潮格旗,时巴彦淖尔盟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乌达市(1975年8月划出)。

1982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分别更名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1984年12月,临河县改设为临河市(县级)。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2004年国家批准改原巴彦淖尔盟为巴彦淖尔市。[1]

折叠

行政区划

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即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巴彦淖尔市行政区划表地区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所在地

巴彦淖尔市

63,985

176

015000

新华西街

临河区

2,354

55

015000

新华东街

五原县

2,493

28

015100

隆兴昌镇

磴口县

4,167

12

015200

巴彦高勒镇

杭锦后旗

1,767

30

015400

陕坝镇

乌拉特前旗

7,476

34

014400

乌拉山镇

乌拉特中旗

22,606

14

015300

海流图镇

乌拉特后旗

24,925

6

015500

巴音宝力格镇

巴彦淖尔市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划名称

150800

巴彦淖尔市

150801

巴彦淖尔市辖区

150802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150821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

150822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

150823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

150824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

150825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150826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

折叠

地理环境

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温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7-7.6℃,一年之中,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零下11-零下15℃,7月气温最高,平均在20-24℃。气温年较差是33.4-37.3℃,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14℃。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山北地区为3.9-4.5℃,河套地区为6.1-7.6℃。年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0-3300小时之间,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无霜期短,平均无霜期为126天。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山北地区为100-200毫米,河套地区为150-200毫米,东部山区250毫米。雨量多集中于夏季的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极端降水量为432.6毫米。冬春两季雨雪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与降水量相比,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毫米至3179毫米,普遍大于降水量的10到30倍。地处西风带,风速较大,风期较长,是冬春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年平均风速2.5-3.4米/秒,年最大风速18-40米/秒。[2]

折叠

自然资源

折叠

农业资源

全市有耕地面积4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39亿斤,小麦种植面积达190.8万亩,总产量为13.8亿斤;玉米总面积为208万亩,总产量24.5亿斤;油葵种植面积为66.3万亩,总产量为2.8亿斤;食葵种植面积为136.9万亩,总产6.4亿斤;甜菜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为40万吨左右;番茄面积达47.9万亩;西瓜种植面积为7.5万亩;杂交玉米制种生产面积6.8万亩,生产玉米种子0.3万公斤。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年产绒毛8000多吨,二狼山白山羊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美誉。巴美肉羊是巴彦淖尔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复杂育成技术杂交培育出的肉毛兼用型品种。[2]

折叠

水土资源

从河上看临河市区

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丰富,黄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区,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河套灌区建有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系统和以总排干沟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干的排水系统,引黄灌溉面积达57.4万公顷。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其中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万立方米。以盛产黄河鲤鱼和芦苇著称。[2]

折叠

光能资源

巴彦淖尔市光能资源丰富。河套灌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91.7小时,后5年比前30年平均减少67.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2.1%,比前30年少1.7%。 乌兰布和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80.1小时,后5年比前30年减少6.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9%,比前30年减少0.6%. 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86.3小时,后5年比前30年减少60.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3.7%,比前30年减少1.9%。 山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61.8小时,后5年比前30年增加352.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3.2%,比前30年增多8.4%。 [2]

折叠

风能资源

巴彦淖尔市风能资源丰富。北部牧区年平均风速超过启动风速(≥3.0 米/秒),乌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启动风速年平均日数100天左右,套区为80-100天。年平均风速牧区最大为4.6米/秒,乌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为2.6-2.8米/秒,河套灌区最小为2.6米/秒。

折叠

矿产资源

巴彦淖尔市处于全国著名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开采。已发展煤、铜、硫、铁、铅、锌、金、银、稀土、石墨、石灰石、硅石等矿产68种,其中硫铁矿储量4.69亿吨,占全区第一;煤资源储量30多亿吨;油页岩储量50亿吨;铁资源储量6.24亿吨,占全区第三;铬资源储量50.8万吨,占全区第二;铜资源储量179.33万吨,占全区第二;铅资源储量300.69万吨,占全区第一;锌资源储量1156.50万吨,占全区第一;镍资源储量2.09万吨,占全区第二;钴资源储量5.2555万吨,占全区第三;钼资源储量2.33万吨;金(岩金)54.469吨;镉资源储量6954吨,占全区第二;沸石资源储量14962.6万吨,占全区第一;膨润土资源储量2653.9万吨,占全区第二;晶质石墨资源储量800万吨。此外,周边地区资源条件也较好,可以形成汇集于该地区的产业集群 。

折叠

区域经济

折叠

第一产业

2009年初以来,全市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领“三农”工作,以特色、高效设施农牧业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了916.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9亿斤,同比增长14%。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达1.07万亩。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草牧场流转面积分别达到77万亩和832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915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95%,同比提高了7.4个百分点。农牧民来自养殖业的现金收入达2100元,同比增长了20%。村镇、农田、通道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绿化152万亩。全面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农牧民人均受益371元,较2008年增加了55元。

中低产田改造、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新增沼气入户2.8万户,新解决了1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通乡通村油路1200公里,有效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凭借“河套平原”这一天下闻名的品牌,巴彦淖尔先后引进了蒙牛、伊利、小肥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山东鲁花、安徽真心、浙江娃哈哈、重庆飞亚等国内知名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国外知名企业集团意大利大罗素公司、西班牙安哥拉斯公司、印尼APP纸业等,由此构筑起巴彦淖尔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炒货、酿酒、林苇、药材等10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系列。

2006年,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10.4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2户,超5亿元的2户。2007年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1.6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优质农畜产品年出口总额近3亿美元,居自治区第一位。以绿色、特色为标志的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4]

折叠

第二产业

冶金及矿山工业

在冶金及矿山工业方面,巴彦淖尔市重点打造铜、锌、铅、钢铁、黄金五大产品的采选冶加一体化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硅铝合金、镁合金等冶炼项目。

在采选矿方面,2003年起至2007年,西部矿业400万吨铜矿石选矿、建新集团130万吨铅锌采选、大中矿业400万吨铁矿采选、双利公司200万吨铁矿采选、前旗大中和后旗双利等企业近1000万吨铁矿采选、300万吨铁精粉生产等一批矿山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紫金矿业300万吨锌矿采选项目。

在冶炼方面,紫金矿业一期10万吨锌冶炼项目于2006年投产,已形成年产10万吨锌锭、1 8万吨硫酸、1.5万吨锌基合金、8000吨锌粉的生产能力,二期20万吨锌冶炼扩建项目已经于2008年3月动工兴建,扩建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锌锭22万吨、硫酸40万吨,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以上,年可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深圳飞尚集团10万吨铜冶炼在2007年4月底投产;年产8万吨的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包钢120万吨氧化球团在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产,积极推进500万吨的钢联项目前期工作,由艾芬豪集团控股的太平公司一期年产3.6吨黄金项目2007年6月份投产;建设远鑫集团1万吨高镍锍一期5000吨项目;香港富邦集团4.5万吨轻烧氧化镁粉已经建成投产。

2009年,华润金能2×35万千瓦热电联产、紫金二期10万吨锌冶炼、小山玉石加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西部铜业10万吨铜材加工、瑞峰8万吨铅冶炼、中旺1500吨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共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6]

化学工业

截止2007年,巴彦淖尔市的化学工业以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有乌拉山化肥厂、内蒙古天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临海化工三家骨干企业。其它硫酸化工和生物化工产业兴建和形成。

煤化工方面,四川控股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建成投产;临海化工建成年产12万吨PVC的生产能力;乌拉山化肥公司经改造形成了24万吨合成氨、26万吨硝铵、26万吨尿素和1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步入了大型化肥企业行列。煤化工方面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有:四川控股10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项目。

硫酸化工方面,利用锌、铅、铜和硫铁矿冶炼生产的硫酸,目前有后旗齐华40万吨硫基复合肥已开工建设。

生物化工方面,香港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一期年5000吨6—APA项目于2007年11月18日建成投产。二期年产3000吨6-APA和阿莫西林制剂工程(3亿片阿莫西林、3亿粒阿莫西林胶囊、3000万支阿莫西林粉针)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其中3000吨6-APA2008年11月底建成投产,阿莫西林制剂工程2009年6月建成投产。

电力工业

巴彦淖尔市的电力工业目前主要为火力发电,但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也会成为电力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火电方面,巴彦淖尔市推进煤电转换,发展热电联产和园区自备电厂,截止2007年,全市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4万千瓦,主要电厂有乌拉山电厂、临河电厂。建设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五原宏珠4×2.5万千瓦热电项目,五原大唐2×60万千瓦火电项目前期工作也在加快进行,巴彦淖尔市的远景规划是形成600万千瓦的火电装机。

风电方面,鲁能、龙源、中电投资三个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这样已经建成了共有近20万千瓦的风能发电能力。巴彦淖尔市的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拉特中旗和后旗,截止至2007年共有10多家风电发电企业进驻两地做前期准备工作,两地有望建设成为两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全年完成电力建设投资190亿元。全市风电在建规模85万千瓦,新增并网装机65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05万千瓦。磴口华润金能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全面建成,并于7月份投入运营。

新能源产业

巴彦淖尔地处内蒙古西北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迅猛,已经有国电电力等多家大型国有电力公司投资在乌拉特中、后旗建设风力发电项目,也已经完成了杭锦后旗光伏发电项目的可研报告,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也在酝酿之中,生物质柴油项目是利用河套平原丰富的盐碱地,种植甜高粱,生产生物柴油,巴彦淖尔广袤的土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必定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基地。

折叠

第三产业

2009年,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亿元,增长20%。现代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开工建设,甘其毛都口岸中蒙互市贸易区、欣泰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物流业开始加快发展。

对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同和太牧场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包装外宣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分别增长10.2%和11%,并荣获“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称号。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甘其毛都口岸实现双边常年开关,口岸通关能力不断增强,煤炭年过货量达到327万吨,增长63.5%。番茄酱、肉制品、乳制品、脱水菜、葵仁、绒纺制品等农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折叠

经济发展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2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3.2亿元,增长14.6%;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7.6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0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01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10元,增长13%。农作物播种面积突破千万亩,粮食总产预计达6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设施农业2.6万亩、规模化养殖场345个。牧业年度羊饲养量达到1897万只,出栏1005万只,居全区首位。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0亿元,增长12%。神华和包钢煤焦化、联邦制药四期及五期、太平矿业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黑猫煤化工、宇乐化工、盾安光伏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纳林湖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干渠20公里黄金水道投入运营,黄河旅游精彩破题。发行城投债券18亿元,东矿公司在A股上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660亿元。B型保税物流园区公路港建成,机场客运量达19万人次。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总数达到11990户、个体工商户71513个。口岸过货量1120万吨,其中铜精粉10万吨。引进国内到位资金346亿元,利用外资7175万美元。

2013年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方式,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和县城人居环境大幅改善。25公里新华街综合改造全线完工,曙光街、河套大街西段部分建成通车。双河新区建设稳步推进,金川大桥、金川南路和黄河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全市59条街路和18个出口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显著提高,干净、整洁成为城市常态。改造重点集镇19个,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101个,完成村庄整治337个,镇容村貌大为改观。4条公路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新改建公路1020公里,临河绕城、五原至刘召一级公路竣工通车,临河客运新站投入运营。乌力吉风电汇集站、金泉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顺利实施,100万亩农村土地整治全面完成。三年排水改造首战告捷,整治沟道4272公里。

2013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77.3万亩,实施了京藏高速、黄河堤防公路、临陕路、212省道等一批精品绿化项目,造林投入、面积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乌梁素海水质明显改善,乌拉特草原阶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达到7258万亩,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17万亩。新建改造了一批彰显文化特色的街路和建筑,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蒙古部落文化园区、临河石艺街、后旗那达慕体育场等项目竣工投用。成功举办沿黄、环镜湖公路自行车赛、内蒙古首届中西部民歌大赛,《月照金河套》荣获第十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临河区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城区,乌拉特后旗获自治区文明旗县城提名资格。通过探索和努力,我们在特色发展上找到了突破口,水、绿、文化正在成为巴彦淖尔的靓丽名片。

折叠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发展

2009年,科技试验示范及推广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25项,5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试点,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加固和新建中小学校舍47.7万平方米。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阴山岩画得到全面保护。成立了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已初步提出了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建设改造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7所,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增中央投资涉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并顺利进行,为全市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6%。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5万人、60.5万人、9.5万人、7.8万人、10.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40.5万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98.4%。保障性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70.3万平方米,解决了1万多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4]

巴彦淖尔市夜景

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巴彦淖尔撤盟设市,2004年8月圆满完成设市工作。全市市域总面积6.44万平方公里,辖7个旗县区、45个乡镇(苏木),总人口176万人。建成区面积32.3平方公里。自“撤盟设市”以来,市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实施“三化互动”战略,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2007年,全市城镇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6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3%,年均增长43%,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2009年市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一系列政策措施,迎难而上,确定了“保五争六”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争取中央、自治区新增投资8.7亿元,开展了“项目开工月”、“项目检查落实月”等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

城市供水

全市7个旗县区所在地共有水厂8个,综合生产能力10.3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6%。临河城区在原供水能力4.4万立方米/日的基础上,2005年,为解决开发区东区供水问题,投资9100万元建成日供水5万立方米二水厂1座,用水普及率达到97%。

污水处理

全市污水处理厂只有临河1座,设计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日。截止至2007年,临河热电厂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规模为4.9万立方米/日,临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 %以上。同时前旗、后旗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已开工,其它旗县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另外,按照全市水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供水、污水处理企业划归市水务公司统一管理。

集中供热

全市7个旗县区积极组织实施城市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其中临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638万平方米。临河城区有供热单位90家,较大供热企业6家,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城区供热专项规划编制也已完成,并确定阳光能源公司实施热电联产热源供热项目。

城市供气

利用亚行贷款项目,积极实施长庆—乌海—临河集中供气项目,共投资4.14亿元,主要包括门站、压缩天然气母站、运输站及控制中心,铺设主管道及中低压管道,目前已完成投资1.8亿元,主管道铺设已完毕,临河年内即可实现天然气入户,其它旗县也会陆续完成。

垃圾处理

临河投资6200万元完成日处理生活垃圾45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8%,其它旗县仍采用简易卫生填埋式垃圾处理。

园林绿化

2007年末,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2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4%,建成区绿地率23.14%,其中临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为4.45平方米,25.69%、23.9%。

房地产业

2004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达600多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2%。临河建成峻峰华庭、金都华庭、美丽园、今日花园、地税小区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25.6平方米。

折叠

基础设施

巴彦淖尔市地处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市)-包(头)-银(川)-兰(州)-青(海)”经济带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北与蒙古国有369公里长的边境线,是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包兰铁路和110国道横贯东西,丹拉(丹东-拉萨)高速公路穿市而过。临哈(临河-哈密)铁路建设中,临策(临河-策克)铁路己完工通车。[3]

陆上交通

公路

在巴彦淖尔市,陆上交通主要分为公路和铁路两种。

“十五”期间,巴彦淖尔市交通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发展、廉政为主题,编辑以“快、优、高、廉”为目标,稳步扩大投资规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交通市场秩序,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管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交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五”期间,巴彦淖尔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8.66亿元,其中国家、自治区项目完成49.46亿元,市内项目完成19.2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期间增长6.2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等级公路增量升级。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8894公里(含村道等级路),比“九五”末增加1899公里,增长27%。公里密度百平方公里达13.8公里,位居自治区领先水平。“十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市交通局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实现交通建设的“两个转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路建设。到200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29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53%。其中,村道等级公路3212公里,市内乡镇(苏木)通公路率达100%,通油路率达82.3%。特别是2005年,随着哈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巴彦淖尔市的交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8年,巴彦淖尔市交通局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不断加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8亿元,其中重点项目19.66亿元,市内项目4.01亿元。总投资11220万元的海五线三级公路改建为二级公路工程,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2008年9月建成通车。此外,通过群众投工投劳、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方式,建设通乡油路5条141公里,全市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新建客运站场15个,完成交通客运站场建设投资512万元。全市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98092万人/公里,是上年同期的113.7%;完成货运周转量437114万吨/公里,是上年同期的153%。

在公路养护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桥梁防腐养护维修技术”和“盐渍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裂缝修补”两项试验全部完成;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两改两加强”活动,抓好公路早期预防性养护,消灭差等路,减少次等路,提升好路率,全市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公路平均好路率达81.8%。

“十一五”仍是巴彦淖尔市公路交通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为基本适应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公路交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省道212线海流图至甘其毛道口岸一级公路半幅和省道312线临河至哈密高速公路半幅建成,省道215线乌拉山至靖边二级公路与省道213线杭锦后旗陕坝镇至乌拉特后旗赛乌素镇一级公路,以及固阳至察素沟一级公路、赛乌素至巴格毛道口岸二级公路建成或开工建设,以国省干线和运输动脉为重点,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打通断头路,打通区域通道、资源通道、山区对外通道,完善巴彦淖尔“六横三纵、十三出口”公路主骨架。重点实施“四个横线项目”、“五个纵线项目”以及“一枢纽、一航道”。形成巴彦淖尔市同东北、华北、西北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快速通道,实现主干线高速化,国省道高等级化,县乡道黑色化,通村路网络化的目标。基本满足巴彦淖尔生产力布局、城镇发展格局、国边防建设和居民出行的需求,形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全市公路网系统,更好地适应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十一五”末,全市等级公路增加4183公里,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71公里,一级公路达到695公里,二级公路达到85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到总里程的14%以上;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9149公里,占到总里程的70%;乡镇(苏木)全部通油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达到20.3公里,比“十五”增长6.5公里,为全区最高水平。道路客运实现临河到首府及首都班车豪华化,到旗县班车高档化。货物运输向物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铁路

巴彦淖尔市位于连接东北、华北与西部的中心节点处,而且是处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及乌海—银川经济区—蒙古国资源富集区所构成的大金三角的交通运输核心部位。构建一个规模化的铁路网有助于巴彦淖尔市尽快融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相关的城市经济带,也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进一步增强巴彦淖尔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着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快铁路建设这一举措,将巴彦淖尔市建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的目标也日渐清晰。

依据巴彦淖尔市铁路发展基本思路和目标,铁路网布局的总体框架是:在2020年以前,分期建成联系自治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南部地区的对外运输通道,在市内最终形成“两纵三横”的铁路网骨架和连接相关工业园区及经济据点的铁路专用线。

“两纵”即建设两条连接蒙古国的南北走向的联疆通道,分别是甘其毛道口岸至包头(或西小召)经乌拉特前旗到杭锦旗塔然高勒煤田,巴格毛都口岸至青山镇经临策铁路至临河到东乌线巴音淖尔。

“三横”分别是东西走向的包兰铁路、临策铁路以及连接各工业园区的青山至金泉工业园区到包头万水泉铁路。

“两纵三横”铁路网络贯通巴彦淖尔市沙海煤化工有色工业基地、临河工业园区、乌拉特五金冶化工业基地、甘其毛道及金泉煤化工有色工业基地等主要工业园区,可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蒙古国有色金属、煤等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在铁路沿线形成有色金属加工冶炼和重化工产业密集带,构筑优势产业集群,加快“3211”工程实施步伐,最终形成一条铁路沿线的产业密集带。 巴彦淖尔市的农畜产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长距离、大能力、低成本的铁路来运输,但是长期以来巴彦淖尔市铁路运输十分紧张,铁路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很不适应,“一车难求”就是对这一现状最好的描述。而巴彦淖尔市所实施的铁路网规划建设,即可大大缓解铁路运输对巴彦淖尔市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制约“瓶颈”,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铁路网规划建设对于进一步优化口岸经济,加快西部大开发,实施“南联北开、东引西进”战略,促进巴彦淖尔市与周边地区、蒙古国的经贸往来,繁荣边疆地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巴彦淖尔市铁路网中长期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畅通的铁路交通体系和向北开放的重要基地,打通华北沟通大西北的交通枢纽为目标,以建设铁路东西大通道、南北大通道、口岸通道、煤运通道和即有线电气化扩能改造为重点,全面实施“1223”发展战略,即“建成一个铁路枢纽站,建设两个铁路物流基地,构筑两纵三横的铁路网络”,将临河站建成中国及自治区西部重要的铁路枢纽站,进一步增强巴彦淖尔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辐射能力,以铁路建设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

今天,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期,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临策铁路会成为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为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空中交通

200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内蒙古巴彦淖尔民用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期新建一条长2600米的跑道,3000平方米的航站楼,站坪机位3个,配套建设空管、供电、供水、供气、供油、消防救援以及机场辅助生产设施。

折叠

历史文化

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是古代先民凿磨在岩石上的美术图画,它以形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具有其他古文化遗寸和文献所无可比拟的特殊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在巴彦淖尔市境内东西340公里、纵深6公里的阴山山壑中,已发现153个分布群,现寸岩画5万余幅。其中位居阴山西段的格尔敖包沟和大坝口两大岩画区已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阴山岩画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天体、人物、动物、植物、牧野、狩猎、争战、意识等。根据这些岩画的内容,凿刻方法、侵蚀程度推断,其年代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或近现代均有制作,而制作岩画的主人是当时的匈奴、突厥、回鹘、党项和蒙古民族。

河套蜜瓜

河套蜜瓜又称华莱士。正宗的河套蜜瓜外型溜圆,标准瓜重0.5公斤左右。色泽黄,品尝一口,可以享受到梨、苹果、蜜桃、香蕉的美味,醇香甘甜,为瓜中珍品。河套蜜瓜以磴口产的最好。得天独厚的沙土、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使这里的蜜瓜色、香、味俱全,在区内外久负盛名。如今,河套蜜瓜已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向日葵

向日葵是巴彦淖尔市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油料作物。巴彦淖尔市种植的向日葵有食用型和油用型两种,当地称食用的为花葵,油用的为油葵。油葵皮薄、籽粒饱满,含油量高,是制油的主要原料。年产1.5亿公斤,含油率高达40%左右。花葵粒大易嗑,较油葵含油率低,加工成五香瓜籽、多味瓜籽后,味道极好,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年产1亿公斤。

黑瓜籽

黑瓜籽

黑瓜籽是从一种叫“籽瓜”的瓜中剥出的瓜籽。籽瓜(黑瓜籽)是河套灌区继向日葵、甜菜之后兴起的第三大经济作物,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5.9%,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黑瓜籽籽粒饱满,深受区内外客商及消费者的欢迎。

河套苹果梨

河套苹果梨俗称丑梨,是河套平原上的特产,其中以临河产最为有名:个头大,颜色好,汁多味浓,营养丰富。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1991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鉴定会上被评为中国优质水果,1996年临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发展部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2000年面积为10.1万亩,产量4336.5吨。[7]

西瓜

西瓜是河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以个大、味甜、多汁、爽口远近闻名。有新红宝、郑杂、皮二、红雨二号等优质品种。一般每个西瓜在3公斤-- 5公斤之间,最大的有10公斤,平均亩产7000余公斤。由于河套地区气候条件独特,西瓜的含糖量高达12%,是人们夏季解暑止渴的瓜中佳品。年产量在4亿公斤左右,除当地食用外,大量销往包头、呼和浩特、京津地区、东北三省及南方的一些省区。

二狼山白绒山羊

二狼山白绒山羊是绒肉兼用的优良地方品种,主要产地为阴山山脉一带。二狼山白绒山羊体格大,全身毛洁白光亮,柔软整齐。毛长平均在15公分以上,单只剪毛量0.4公斤—— 0.8公斤。绒层厚度4公分—— 6公分。成年羊平均产绒量为365克,最高可达750克。所产羊绒具有轻、暖、软等特点,是毛纺工业的上等原料,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也是巴彦淖尔市打入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二狼山白绒山羊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无臊味,品质良好,净肉率为35%—— 40%。

肉苁蓉

生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肉苁蓉个大、肉厚、味甜,被誉为“沙漠人参”。肉苁蓉干燥后的肉质茎的药用价值很高,味甜、性温,有补肾阴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能,对治疗妇女不孕、腰膝发软等症有良好的功效。主要分布在乌拉特后旗戈壁地区,每年外销5万公斤,其中2万公斤用于出口。

番茄

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降水少,空气相对湿度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所产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高达10毫克/100克以上,高于国内其它产地;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6%以上,生产的番茄酱酸甜适度、口感好,番茄制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甘草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的主要甘草产地之一,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磴口县所产的王爷地甘草,因其质坚实、皮细色红、口面光洁、粉性足、加工讲究而驰名中外。巴彦淖尔盟甘草年销量达11万公斤,其中出口约3万公斤。

河套胡麻

胡麻亦称亚麻,是河套地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之一。胡麻籽含油率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为36.5%—— 49.5%。是生产胡麻油的佳品。胡麻油风味独特,芳香浓郁,油质清澈,是一种高级食用油。此外,在油漆、颜料、皮革、橡胶工业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胡麻榨油后的油饼含蛋白质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营养调料。

折叠

风景名胜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巴彦淖尔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开发出乌拉特草原风情游,乌梁素海观鸟游,河套农业生态游,乌拉山森林探秘游,黄河枢纽工程观光游,古长城、阴山岩画怀古游,荒漠草原边关探险游等旅游产品。形成了湖光山色旅游线、西部大漠风情旅游线、牧区边关民族风情旅游线、河套田原风光旅游线。沿着四条线路您将会领略乌兰布和沙漠的浩瀚飘渺;倾听母亲河脉搏的跳动;饱览乌拉特草原的辽阔与广袤;体验河套田原的优美恬静;感概黄河水利枢纽的壮观雄伟;品味草原高尔夫运动的高贵典雅;感受藏传佛教的庄严与凝重;惊叹阴山岩画的质朴与生动。

黄河大漠风情

以黄河枢纽、乌兰布和沙漠、阿贵庙为主,以110国道为主轴,沿黄河一线,主要景点有黄河水利观光旅游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黄河铁路大桥、黄河公路大桥)、人根峰、五原义和渠带状公园、头道桥度假村、甘露寺、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纳林湖旅游景区。

草原民族风情和边关探险

玛瑙湖

以中旗、后旗草原、戈壁、口岸为主的乌拉特草原为主,沿中蒙边境一线,涉及甘其毛道边境中蒙跨国旅游区(千人僧人庙遗址、蛤蟆石、成吉思汗套马杆洞和发财洞)、乌后旗恐龙化石区、乌拉特梭梭林一蒙古野驴生态旅游区、希热庙宗教旅游区、乌盖佛教文化旅游区、小九寨沟旅游区、小庙沟地质旅游区、小佘太历史文化观光区等旅游景区。

工农业旅游观光

主要景点有隆胜星月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镜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维信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后旗青山镇马奴庄园、青山镇工业园区、杭后大顺城工业园区。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你知道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巴彦淖尔市吗?蒙古语富饶的湖泊 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