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国民党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

黑夜-酒-哃荇


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要说到高逼格的元老,第一个肯定得老,加入时间非常早,第二个在政党中不但资历深,同时贡献大有威望。

先来说说比较常见的一些答案,国民党四大元老:

1.蔡元培,1904年赴德国留学,当年冬建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前生),1912年任职南京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一直致力于推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五四运动支持学生爱国行动,1927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一直努力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我个人认为蔡元培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民国大师云集,他有很大的功劳,推行西学,也为当时的中国青年间接的传输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事业埋下了种子。

2.张静江,在法国孙中山结识后,一直为中国同盟会活动筹集资金,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讨袁失败你,赴法国与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3年再次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6年五月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主席,后让职于蒋介石,抗日战争爆发后赴纽约定金,我认为张静江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中国民国的经济建设上,在任何时候革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张静江帮助国民党解决的资金上的难题,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称它为“导师”。

3.吴稚晖,1901年东渡日本求学,1902年与蔡元培成立爱国学社,1905年就结识孙中山,当年多个革命团体在东京结合为中国同盟会,1907年在法国巴黎与张静江,发行《新世纪》,组成中华印字局,印书报宣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与孙中山共商建国大事,吴稚晖的贡献在于一生都在推动教育和科学的普及和思想的传输

4.李石增,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1906年组织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在得到孙中山支持后同年在法创建里昂中法大学,192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任院长。他的贡献在于对教育领域的推动

除以上四位,国民党还有一些高逼格元老(我对高逼格在此的理解是有特别贡献的,如果仅是权力较大则不在此列。

廖仲恺:单论贡献我认为他该排在第一,1903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和妻子何香凝与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1906年翻译了早期的社会主义学说,是最早介绍探索社会主义的人,他在早期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极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李根源: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过(我们云南的陆军讲武堂,当时挺厉害的),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朱德元帅的老师。


玄坤文史


张静江

张静江1906年加入了同盟会,因其出生在江南丝商的富贾之家,家产颇丰,可谓泼天豪富、堆金积玉。在结识了孙中山以后,为其革命活动资助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为革命的成功和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被孙中山赞为“革命圣人”。国民政权建立后,张静江在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的主席。成为国民党资格最老的元老之一。
由于张静江的地位和威望,他的话常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2年中山舰事件时,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是张静江要蒋介石到中山舰侍奉孙中山四十余日,蒋介石从而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黄埔军校成立时,又是张静江向孙中山举荐蒋介石为校长,使其有了日后控制军队的基础。北伐时,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使其成为掌握军权的人。1926年,张静江为了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提出辞去自己的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由蒋介石担任,从而使蒋介石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铁腕人物。不仅如此,张静江还是蒋介石加入国民党宣誓的监誓人。可以说,没有张静江,就没有蒋介石后来的政权。因此说,张静江是蒋介石的恩师。蒋介石也称为张静江是自己的“革命导师”。
然而,随着蒋介石权力的增大和稳固,两人之间也不断产生分歧。主要的分歧是张静江认为,政权产生后,应以发展国家经济为重。而蒋介石却以剿共为先。导致两人隔阂越来越大。后来,张静江渐渐地被淡出政治中心,被边缘化。
抗战爆发后,张静江移居美国,1950年病逝于美国。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雲绯


前面各位大神真是好厉害,民国时期各位大佬扒了个遍,陈其美、蔡元培、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张静江、于右任、李石曾、谭延闿、戴季陶、林森、张群各安其位,真让在下拜服不已。

不过说真的,我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一个浮现出的却是一个网上流传颇久的段子。这次把它写出来,博大家一笑!

据说,当年蒋委员长去世后(报界用的是“崩逝”一词),副总统严家淦继任,但家天下的格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来。

不久,台湾坊间开始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说故去的蒋介石在天堂见到了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很关心他未竟事业的承袭状况,便问蒋介石道:“我死之后,中华民国可曾行宪呀?”

蒋斩钉截铁的答道:“当然啦!国父,当然行宪啦!此乃国之重器,忽视不得!”

孙听罢很高兴,点点头问道:“那第一任总统是谁呢?”

蒋答道:“是我。”

孙先生心里想,蒋当时权倾朝野,当大总统也是题中之意。便继续问道:“那第二任呢?”

蒋楞了一下,说道:“余又任”

孙先生听后很高兴,连续说道:“于右任呀!文人治国,不错嘛!选了个书法家总统出来,好好!”

言罢,接着问道:“第三任是谁呀?”

蒋支吾了一下,答道:“吾三连”

孙听后,连连点头,“舆论界人士吴三连能做总统,足见国家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呐!你做的很好!那下一任呢?”

“呃!照原任。”

“之前选了个书法家于右任,这回语言学家赵元任也当上了总统,好呀!”

“再往后呢?”

“呃~!照例连!”

“赵丽莲呀,她是我挚友的女儿,一个很有韧性小姑娘,会是个好总统的。”

上面这段政治笑话,见于廖信忠所著大作《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

网上流传的版本里,后面还有什么伍子胥(吾子续)、林忆莲(您亦连)等等,估计都是好事者狗尾续貂,完全没有前面的智慧光芒。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就简单介绍一下,于右任、吴三连、赵元任、赵丽莲,这四位入得孙先生法眼的巨擘大拿。

很多人对于右任先生的印象,都来自于他那首: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但其实,家国情怀纵贯于先生一生,他在参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墓时也曾写下,“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于右任作为早期同盟会成员,曾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作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几乎所有的轶事都与书法有关。

例如,在竞选副总统期间,面对竞争对手李宗仁、孙科、程潜的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右任大书千余幅“为万世开太平”条幅相赠。

但他其实对于赠人墨宝颇有考究,不同人获赠之书均有所指。

像他赠给蒋经国的书墨上写,“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而赠给张大千的题字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

对于掌管教育的朋友,他题赠“将中国道德文化从根救起,把西洋科学文明迎头赶上”;

而对于南洋的关帝庙则写道,“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其实除了书墨之名外,于右任先生还热衷提携青年才俊。

1924年春,11名陕西青年投至他门下,请他指引日后道路。于右任偷偷将皮袍当了凑出盘缠,并亲自致书蒋介石,“这11个娃娃有志于报考军校请于接纳”,还书写一副“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条幅赠与蒋介石作为答谢。

于右任举荐的陕西青年,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新生,最后这11个中除三人牺牲外,其余全部将星在列。其中,便有人们熟知的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和阎揆要(一野参谋长)。

另外三位,虽然没有于右任知名,也算不得国民党大佬,但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否则也入不得孙先生法眼。

吴三连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台南纺织业创始人、报业巨子、前台北市市长。以他名字命名的“吴三连奖”是台湾民间重要的国家艺术类奖项,余光中、林清玄都曾是此奖获奖者。

赵元任则是位造诣颇深的语言学家、音乐家,他很早就展现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能够熟练使用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语等多国语言,还会说包括常州话在内的33种中国方言,因此曾有人笑称“赵老到任何地方都有老乡”。

很多人都不知道,网上流传不息的文言奇文《施氏食狮史》便是赵老的大作,他用这个特殊案例,表明了自己对汉字拼音化改革的意见。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1925年初春,由吴宓出面组织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受聘时,梁启超五十二岁、王国维四十八岁、陈寅恪三十五岁,而赵元任年纪最小只有三十三岁,足见当时学界对他学术造诣的认可。

(清华四大导师蜡像,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这四人中唯一的女性赵丽莲,名声最小,但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学校及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还在台北“中国广播公司”和电视台主持节目教授儿童英语长达40年之久。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活了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

张群,字岳军,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岁时,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录属步兵第二队。他与当时二十一岁的蒋介石同为校友,但蒋介石在炮科学习,两人并不认识。

次年,张群与蒋介石同赴日本学习深造,在东渡的船上两人相识。谈论交际之间,相见恨晚。张群自叹不如,对蒋极为佩服。为此,在日本振武学堂学习时,张群把原来学步兵科改为与蒋介石一样的炮科。期间,张群与蒋介石都追随孙中山而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张群后来官运亨通的契机。
然而军校毕业后,张群没有从事军旅生涯,而是在政学系颇有斩获。北伐时,张群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总参议,成为蒋最亲近的幕僚之一。张群为其出谋划策、四处游说,极力拉拢党政界各方官员,为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尽心尽力。张群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上海市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成都行辕主任及四川省主席等职。
对日外交是国民党政权外交关系的四大支柱之一,国民党的对日外交一直是由张群主持。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七十年的中日关系上,我可以说是渊源最久、接触最多的一个……我几乎无役不从。
抗后时,张群负责与中共谈判。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与周恩来、马歇尔正式签订了双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然而笔墨未干,内战又重开启。
解放战争后期,张群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及西南军政长官。1949年底,张群到昆明为游说云南省主席卢汉继续反共时,被宣布起义的卢汉扣留。由于卢汉与张群私谊较深,后被卢汉放回,使之逃回台湾。
到台湾后,张群先后任一些如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资政等闲职。
张群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还编著了 “不老歌”“酒经”等养生经验和养生哲学的文章。1990年底,张群病逝,终年101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那就要狠狠往前捯饬,我看到下面有人说光复会蔡元培什么,同盟会谁谁谁,这些都是小虾米,在民国时期都属于后辈。

国民党的前身是同盟会,而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的,华兴会成立1904年是黄兴、宋教仁这一支的,光复会成立1904年是蔡元培、陶成章这一支的,而最元老级的当属1895年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了,这些人才是后来国民党的高逼格级人物,全是跟孙中山同期的60后,元老级。

图为林森。

林森(1868-1943年)福建福州人,1898年加入兴中会,辛亥革命时在江西九江响应起义,孙中山时期任外交部部长和福建省长等职,国民政府时期任常委,后来任国民政府主席,此人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并积极抗日,1943年去世时,在陪都重庆举行国葬,临终前反复嘱咐蒋介石:务必光复台湾!

图为陈少白。

陈少白(1869-1934年)广东江门人,兴中会创始人之一,1899年在香港创办革命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孙中山时期担任总统顾问,人称“国叔”。后来因厌倦了内部斗争而辞官回到江门建设家乡,期间粤系军阀陈济棠几度登门请其出山,1934年陈少白病逝于北京,国民党用舰艇从海上运回广东安葬,时任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字,最高法院院长居正主持祭奠。

陆敬科(1863-1945年)广东佛山人,辅仁文社的创始人之一,辅仁文社成立于1892年,1895年并入兴中会,陆敬科是孙中山的老师,此人决对是元老级里面的骨灰级人物,临时政府时担任过外交部部长,后来担任广东海关总署,退休后回佛山专心著作,1945年病逝。

《水浒传》有四大寇,也就是宋朝廷通缉四大反贼,而清末也有四大寇,图为四大寇合影,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后立者为香港西医书院学生关景良,不在四大寇之列。

尤列(1866-1936年)广东顺德人,1895年兴中会创始人之一,策划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就是此人与陆皓东绘制的,孙中山时期任顾问,后来因与胡汉民政见不合而辞官居香港。


图文绘历史


国民党里逼格高的元老怎么能没有“国师”戴季陶呢?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是蒋介石的“智囊”,他在训政时期担任考试院院长职务长达20年,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了。


戴季陶从小就爱读书,幼年蒙学《大学》《中庸》等中华传统书籍。戴季陶在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他学识渊博,精通外语,现在我们学习的关于西方的先进经济发展理论很多都有戴季陶的贡献,他将经典的经济有关书籍翻译成中文。

“自古文人多风流”戴季陶自然也没能躲过去,在日本留学期间,戴季陶和一个日本女人相爱,并且还有了孩子,女人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准备交给戴季陶扶养,结果戴季陶却迫于家庭压力不敢相认,最后把这个孩子交给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这就是后来的蒋纬国。



戴季陶一身才起,一世风流,但最后死的却是显得那么落寞。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安排人让戴季陶坐飞机去台湾,然而这位为国民党,为蒋介石宣传一生的男人大概是实在看不下去国民党的江河日下,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于是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


是阿维啊


国民党内部,有一个四大元老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

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听历史知事给你一一介绍:

1,张静江。

张静江是浙江人,生于1877年,张静江是一个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儿子,这个富二代在1902年担任驻法商务参赞,结识了孙中山,一直给孙中山经济上的援助。孙中山与他私交很好,称他为“革命圣人”(孙中山一贯喜欢给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圣人)。

张静江和蒋介石的关系更不一般,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蒋介石入党时,张静江是蒋介石入党的监誓人。张静江在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为革命筹集经费,这时候的蒋介石就是张静江交易所的一个交易员。后来,蒋介石就是在张静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巅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只比孙中山小2岁。蔡元培25岁考进士,点翰林,是清末科举制下的学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主要成员还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人。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蒋介石暗杀,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复会分崩离析。

蔡元培在担任民国教育部长和北大校长期间,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上,同时希望弥合国共矛盾,制止国民党的滥杀行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岁。

3,吴稚辉。

吴稚辉是江苏省常州人,生于1866年,比孙中山还要大3岁。


历史知事


吴稚晖

吴稚晖出生在清末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比较差。吴稚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曾考中秀才、举人。吴稚晖曾在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1905年,在英国的吴稚晖结识了孙中山。

两人通过交谈,吴稚晖认为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认为只有孙中山才能救中国。这一年,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为了帮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与张静江等人创刊了“新世纪”周刊,周刊成了革命党的一大喉舌,并配合革命党的活动,摇旗呐喊,进行宣传。
吴稚晖信奉无政府主义,他认为将来世界大同,就是没政府、没军队、没法律等,人们的一切按需所得,没剥削、没压迫。而三民主义就是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理想过渡,也是必经之路。因此,他也反对共产党的主张,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不能在中国得到实现,并积极拥护清共、反共。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陈延年就是他出卖,最终被杀害的。
吴稚晖十分重视教育,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知道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无音可读”是汉文的一大缺点,因此,他便把所注的国音编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
吴稚晖认为革命不是为了做官,普通百姓也可以积极参与政治,因此,在民国政府成立初期,他拒绝孙中山任命的教育总长一职。只是在国民政府内担任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及为数不多的几个虚职。
1949年底,已是重病在身的耄耋老人吴稚晖,被蒋介石用飞机接到台湾,1953年病逝于台湾。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芳绯文学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时期一直作为其唯一执政党。它是以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作为国民党的建党之年,建档的具体时间是11月24日。


▲中国同盟会大佬

他的前身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先生在1911年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其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统治大陆一直到了1949年。中间经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很多元老根本没能撑到台湾。

所以说想成为国民党高逼格元老的人,其实并不容易。他必须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其一是资历老:最起码也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时期的人,也就是说跟着孙中山先生打过江山。

其二是进党早:这个早要早什么程度呢?他必须是参与了建党大业,比如说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会议,而且怎么着也是个中执委员吧。

其三是有权利: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没有权利连个屁都不算,只是个老人而已。因为国民党内经常互相斗,没几天就要宣布下野。但是如果你有实权,就算是倒了也得衣食无忧。

其四是真的老:这个老当然指的是年龄,就算是前面三个都拥有了,然而最后你死的早,说什么都没用啊。这就好比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大佬

张静江——国民党的提款机

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其散尽家财万贯只为支持革命事业。孙中山称他是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是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是国民党理财第一人,毛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

他与孙中山相识于1906年,他佩服孙中山的反清斗争。两人分别前叮嘱孙中山,你拿着我给你的凭证到日本一家茶社去领钱。两人本是萍水相逢,孙中山并不相信。他只是让黄兴去试,结果领了3万多。

从此之后孙中山每次缺钱都会去找他,两人还定下A、B、C、D、E的暗号,分别代表着1、2、3、4、5万元。张静江每次汇钱都是给的E,甚至有一次还卖了一家茶叶店凑钱。他在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经济方面极大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数次挽救于危机之中。


▲张静江

他与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早年资助蒋介石出国学习。在他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并且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多天,完全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黄埔军校校长还是张静江推荐的他,甚至连他与陈洁如的结合,都是张静江的撮合。

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他极力的扶持蒋石获得大权。但是自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两人产生了分歧。张静江渐渐的被排挤出政治集团,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去美国度过余生。去世于1950年,享年73岁,曾经担任过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相当于现在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于右任——国共合作推进者

于右任曾经中过举人,有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对清政府大批痛批被抓逃跑。后来出国考察认识了孙中山,并且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之后主要负责中国同盟会上海分部,主要工作内容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事业。



▲于右任(草圣)

孙中山回国之后,于右任一直跟随左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于右任担任交通部次长,后来与孙中山一起辞职。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且提出了两党合作的建议。

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一直推进者两党合作工作。其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晚年之后被迫来到台湾,一直希望可以祖国统一。在台湾的日子里面,于右任多浸心于书法,去世于1964年,享年86岁。

吴稚晖——一生不入官门的国民党元老

吴稚晖是清朝的举人,曾经与蔡元培合作创建报刊,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后来出国留学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并且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国民党元老的蔡元培、李石增来往密切,后来更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之一。

他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国民党一大上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员。他曾经为孙中山先生起草遗书,在北伐誓师大会上,他把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亲手交给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制宪大会上,他又把宪法交给总统蒋介石。


▲吴稚晖

但是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与苏俄关系密切,此举会威胁到中国文化,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常支持蒋介石清除我党人士,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就是死在他手上。其在1949年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去世于1953年享年88岁。

李石曾——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李石曾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亲李鸿藻是军机大臣,他本人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早年间一直活跃于国际舞台,在张静江的介绍下,在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国民党一大上面,他和吴稚晖被选举为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与张静江,蔡元培四人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他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也支持其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在国际上面主要致力于中法关系的推动,其在1949年之后就前往瑞士,在1956年回到台湾,病逝于1973年,享年93岁。


▲李石曾

许崇智——早期奠基人

许崇智早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他可谓是少年得志,以极少的失败的经历,在30岁前就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领导的粤军,是孙中山先生手中为数不多可以调用的军事力量。

同时他也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他领导粤军的时候,蒋介石在他手下任职,两人后来更是五次公事。然而他成也粤军败也粤军。廖仲恺出事后,当时汪精卫、蒋介石、许崇智三足鼎立。

在蒋介石的排挤下,许崇智离开中国,美名曰环游世界。两年后重新回国,早已失去当年风光。从此之后一直居住在香港,很多国民党人但凡来到香港,都会去拜见他。去世于1965年,距离其定居香港已有26年之久,享年79岁。

蔡元培、林森等人(够高逼格但是不够老)


▲左一许崇智右一居正(与日本人合影)

说了国民党的三个元老了,怎么可以不说说蔡元培。很多人的眼里面,蔡元培都是一位教育家。但是他早在1904年就参加光复会,在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可谓是国民党中元老级人物。但是在国共合作上面,他其实贡献并不是很大,曾经参加除我党的行动,但是奠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蔡元培

下面说的林森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因为死的比较早。他早年间是兴中会的重要成员,后来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加入其中。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被选为民国参议院议长。

在1927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1928年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副院长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接替因为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的位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在1941年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因为车祸去世。


▲林森

后面两个更多是“抖机灵”,并不符合我之前提出来的四条,所以看看就算了。除了上面的这些人,还有何香凝(廖仲恺妻子)、丁惟汾、胡汉民、张群等人。如果想补充尽管补充,但是不要忘记那四条前提。


史之策


我来说一个大家不太知道,但的确地位超级高的大佬。

你们知道抗战时期的国家元首是谁吗?

很多人一听觉得当然是蒋介石啦,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老大啊。

其实这是个误区,蒋介石是抗战时的国民政府领袖,却并不是元首。抗战期间的中国国家元首,是这位——

林森。

林森,字子超,他可能是国民党中资格最老的革命者了。

林森出生于1868年,仅仅比孙中山小两岁。他是福州人,在甲午战争之后,就投身于反清抗日,甚至亲自去台湾联络抗日运动,按照革命的历史,他几乎与孙中山相差无几。

从十九世纪末,林森就开始参与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联络了一些武装,武昌起义后,他在江西九江参加了武装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官。

由于革命资格老,而且与孙中山交情甚笃,德高望重,林森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参议院议长,被任命为这个国民政府中排行前五名的职务。

后来袁世凯当了总统,林森又任北京政府的参议院议长,之后经历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直到广州政府时期,一直与国民党共同工作。孙中山死后,中山陵就是林森一手负责修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林森的地位,他跟孙中山是平辈的,蒋介石是小字辈)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后蒋介石遭到了国民党内的一致反对,被迫下野。但国民政府的主席总要有人做,这个时候,德高望重,不偏不倚的林森就成了理想人选。

林森虽然资格很老,但是从不结党营私,在国民党中没有任何派系。他尤其清廉自守,以如此高的地位,生活水平一直与百姓无异,甚至在重庆始终居住在普通百姓的房屋内,更不要说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了。
(印着林森头像的法币)


在抗战期间,林森只要公开露面,必然号召大家全力抗战,呼吁全民投入抗战。对于蒋介石的种种错误行为,林森也一直予以劝谏。

对这个名义上的下属蒋介石,林森一直是礼貌而不迎合。有一次轻装简从的林森在散步时碰见了众人簇拥的蒋介石,也不上前,也不搭话,该干什么干什么。蒋介石看见了他才大惊,急忙上前说“主席好”,地位可见一斑。

1943年,林森因车祸去世,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都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而国民党方面,更是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