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苏联计划的米格105太空战机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浩汉防务论坛


  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全力进行空间竞争,为了能在太空领域压倒美国,1962年,苏联的科学家们提出了高超音速有翼空天飞行器的五年发展计划。1965年,苏联空军将这个项目交给了米高扬的第155试验设计局,随后不久,米格设计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有翼载人航天器计划。

  作为整个系统里面的一个环节,据网传,空天母舰的肚子里面要能搭载十几架战机,而且能实现以数倍音速的超高音速进行全球巡航,在地球高空中对全球形成监视和威胁,针对美国的打击更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

  设计思路当然更是别具一格,采用的三角翼,是当时非常新颖的技术——可变式二面角机翼,在发射后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能以60度的角度进行折叠。如果飞机进入亚音速飞行,则将机翼展开至水平位置,获得优异的飞行性能。

  机体包含两部分:高超音速母机和军用飞船。当时的设想是:飞机起飞后借助于滑跑车,在时速达到380-400千米时,“螺旋”和滑跑车脱离,飞向空中。等到高超音速母机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军用飞船再脱离母机,独立飞向轨道。

  其中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最初设计装有4台火箭冲压发动机,采用煤油做燃料,在22-24公里高空上达到4马赫的飞行速度,然后释放轨道飞行器。设计局还计划将来发射母机采用液氢燃料,这样就能进一步使母机的飞行高度提高到28-30公里,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

  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速飞行的特点,母机采用了箭头状的飞翼布局,垂尾安装在翼尖,进气道设置在机身下方。机身上方是轨道飞行器的发射平台,轨道飞行器和推荐火箭的复合体就固定在上面,为了保持这个系统空气动力外形,复合体的头部和尾部采用了整流罩 。

  而军用飞船是一种单座有翼战斗飞行器,可以安装不同任务模块,执行昼间照像侦察、雷达侦察、截击空间目标等任务。根据射向和倾角的不同,军用飞船的轨道高度从130到1350千米不等。任务要在环绕飞行的两三圈内完成,在第三圈离轨着陆。机动能力靠船上发动机实现,使用液氟和阿米酚。主要以大攻角的方式重返大气层,依靠优异的气动设计,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4000~6000千米,偏航机动1100~1500千米。

  虽然计划的有模有样,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螺旋”计划母机并没有造出原型机,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亚音速气动外形验证机,设计师们只好决定先研制军用飞船,实在没办法还可以用运载火箭作为母机的替代品。

  然而到了1969年,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元帅认为米格-105项目实现的可行性不高,于是下令暂停相关研究。

  1974年,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搁置已久的空天飞行器发展计划又得以恢复。一年之后,米格-105首次进行了投放试验,之后又进行了8次相关的类似试验,基本确定了该空天飞机在大气层内的各项飞行性能。

  在另一边,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也在日益完善,苏联高层逐渐失去了对米格-105“螺旋”空天战机的兴趣,将研制重心逐渐转移到“暴风雪”航天飞机上。此时又催生出了米格-105的终极版本——航天飞机载机。

  按照研发人员的构想,每架“暴风雪”航天飞机都能携带5架米格-105,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母舰。当需要执行任务时,航天飞机内部的旋转挂架将依次释放所携带的米格-105,就如同转轮手枪一般发射出去。

  可惜,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从此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苏联混乱的局势和愚蠢地限制苏联军工出口订单,这一宏大的计划和不幸的米格105空天战机,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能实现。

  如今,唯一一架米格105的验证机躺在了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里。


迷彩虎军事


纵有凌云豪情志,空怀一身破天功。无奈~无奈~当时就这么无奈。

要回答为什么会失败,这其中有点复杂。我们先梳理下发展过程再来探讨下:

首先,在1962年苏军提出了研发空天飞行器的五年发展计划,就交给了当时的大牛-科罗廖夫来进行前期研制和规划。随后科罗廖夫把这个开穿行任务交给了米高扬设计局的洛吉诺-洛金斯基。当时名称为“螺旋”项目。利用地面或者空中平台,把最终飞行器送入轨道。

只不过受制于当时的航天推送技术,利用火箭发射这种空天飞行器,难度太大。因此苏方设计师选择了利用载机平台驮着到空中,释放飞行器的计划。此时又遇到一个问题,使用什么发动机让飞行器进入到太空平台,普遍希望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但是当时没那个实力,最终使用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

此时时间到了1967年,苏方开始进行等比例模型验证,但是到了1969年被当时的国防部长叫停。原因太简单“这就是天方夜谭!”好歹到了1974年再度恢复,终于造出来了大家看到的米格-105,这种类似于滑翔布局的飞行器。并在1976年完成大气层内试飞。

只不过此时,美国人研发出来了航天飞机,苏军也开始了“暴风雪”计划。米格-105的存在意义几乎为零。所以,之有后期设想过利用“暴风雪”携带5架米格-105升空作战的“空天母鸡”模式。再往后,米格-105就彻底被放弃。

梳理完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致原因:首先是目标不明确,当时处于冷战对抗的巅峰时期,双方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研发任务。导致中期设计时候,问题太多。最终,取得成果物后,苏方又误判形势,单纯跟随美国的“暴风雪”计划。最终导致了米格-105,这款看似非常科幻的太空战机,最终还是失败了。

以上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的认识和资讯整合,仅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深入讨论。

军事天地


上个星期六十年代,对新科技的渴求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使得美苏开启了很多的当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军事装备研制计划,其中就包括有空间站斗机和空天航空母舰,1959年美国提出了即使是现在也不可能完成的1.5公里歼星舰计划,虽然在后世看来这个计划非常的荒谬可笑,但是在当时最终不存在的武器装备却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终极力量,对未知领域的幻想。并且,相比美国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都在做星球大战的白日梦,苏也没有闲着。 在美国开始了星球大战计划的早期研制项目时,苏的米格设计局也提出了空天战斗机计划,由于资金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双重困难,苏的这个空间战斗机计划最终只是一架名为米格-105的亚音速气动外形验证机,虽然当时的技术并不允许空天战斗机这一武器装备出现,但是苏仍然煞费苦心的研制了数十年才最终放弃了米格-105太空战机的研制计划,从当时苏对于太空战机性能要求可以看出,其实现在的美国也不可能支撑起技术难度如此之高项目资金投入如此巨大的空天战斗机研制计划。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美国也曾开启过空天战斗机的研制计划。但是相比苏的全力投入,美国的各个公司更多的是将空天战斗机的研制计划作为提升高超音速武器成熟技术的一种方式,美国2009年测试的X-51高速飞行器就是从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中的X系列验证机演变而来的。美国在努力了几十年后才小有所成,何况是资金和高新技术一直都处于弱项的苏能承担起米格105太空战机的项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