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包拯真的公正廉明吗?

张澜_ATM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清官,可是有几个能做到包拯这种程度?千年来人们都在称赞他,如果他不是真的公正廉明,是不会有这样的名声的。在古时候,官场上互相帮忙,你吹我捧的事情常常发生,包拯作为一个绝对的清官,他连朋友都没有,甚至于其亲友都选择了远离他。

包拯的清正廉明,在那段历史的官场里可谓是个另类,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包拯的故事,先给大家讲一个包拯没做官之前的小故事,史书记载包拯在合肥读书的时候,他和同学认识了一个当地比较有钱之人,他经常的请包拯几人吃东西,包拯都拒绝了,有一次这个有钱人要请包拯和他的同学们去家里吃饭,包拯一口回绝,同学问其为何,包拯的回答是:现在我们就吃人家的,万一到时候咱们真的考取功名,做了官这些都是要还的。

从这可以看出,包拯的公正廉明是他的志向,他做了官之后,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谁的面子都不给,无论对方是权贵还是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宋仁宗跟前的大红人张方平,此人没人敢惹,可是包拯偏偏不管,就是要弹劾对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对方罢官。包拯任职的时候,皇亲国戚都不敢犯事,生怕落到包拯的手里,包拯可不管你和皇帝是啥关系,只要犯罪他就要办。

包拯死的时候,宋仁宗亲自去他的家中最后一别,追封他为礼部尚书,包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大名,除了他的公正廉明,还有他经常为百姓谋福利,通过各种政策来减轻百姓的压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名声远扬。

包拯因为太过清正廉明,即使他的亲戚找他帮个小忙,他都不同意,因此亲戚远离他,朋友更是远离,所以说包拯的一生都献给了朝廷,令人佩服,同样他也赢得了世人永远的尊重以及历史的铭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有人专门推算过,包拯在宋朝就算只用工资生活,也真不穷。

一般印象里,我们所知道的包拯就是坐在开封府里。但是包拯不仅仅是一个开封府的大老爷,他还有其他的帽子在。

除了权知开封府事,包拯同时还兼任着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

有人推算过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能有1656贯的收入,还能获得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棉。有点儿像现在过节发上几斤大米,几桶油的感觉。

同时作为开封府的一把手包拯每个月还能获得30石粮食,其中包括15石米和15石麦子。除了粮食之外,每月还有20捆柴火,40捆干草和1500贯的“公使签”。

另外作为高级官员,宋代政府还划分给包拯了一些田地,大概是2000亩左右,包拯作为地主,每年只收这些地上的桌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具体每年收入是多少,这还真不太好算,因为购买力确实不太能,等价计算。

不过还是有人尝试着算过,计算的过程不再详说,只说结果包拯的年薪,包括那些钱和实物,折合下来一年大概和人民币1300多万。


一盘拉条子


关于包拯的故事很多,这个宋代的名臣,自明清时就有不少反映其故事的杂剧、戏曲,现代更是多受影视剧的影响。

流传的久了,就有一些脱离史实的杜撰成分了。

民间传说包拯出生在贫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子抚养长大。

这就是一个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戏说。真实情况是,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曾做过惠安知县、掌管山泽苑囿之事的虞部员外郎、陪都南京留守等职。包令仪对包拯的管教十分严格,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包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清正家风的影响,为他后来清廉的为官之风打下了基础。

包拯像,左上文为:天性峭严,断事电扫;关节不到,阎罗包老。

包拯在父母相继过世之后,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候补官缺。他住在小客栈里,守灯夜读,并于此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言律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书端州郡斋壁》)

由此诗可以看出包拯的为人为官之道:清心为治事之本,直道为立身之旨。

为官之后的包拯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被称为贪官污吏的煞星,他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疏》中言:“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众,而赃污摘发,无日无之……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因此包拯上书请旨:“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宋仁宗之时,朝野上下送礼成风。尤其是官场中,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会被解读成此人惯会待人交友,有德高望重的地位,故而送礼之风日盛。包拯并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在六十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许收寿礼。没想到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当朝圣上。内侍也深知包拯的脾气,害怕他不收皇帝的礼物,于是想到一个办法,事先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以期清正廉洁的包大人不要将礼品拒之门外。但包拯看后,立即回题诗曰:“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就这样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言辞恳切而有礼有节,实在巧妙,也让人无比敬佩!那内侍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首诗回宫交差去了。


正是因为包拯清正廉洁,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担任监察御史任内,能够秉公执法,刚正严明,成为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之“包青天”。《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由此可知,包拯在当时就已经是以清正廉洁而广为人知了。


历史宝藏


中国历史上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处理政务中被认为做到了公正廉明,赢得了民众的赞许而名流千古,但是公正廉明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名实相符嘛?我们不妨通过研究包拯来窥其一二。
据正史所载,包拯童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幼年来自双亲的爱既使其对父母有一种极深的依赖感,又在儒学的耳濡目染之中培养了坚毅和崇尚正义的品格。并为其日后从政奠定了一定基础。
29岁包拯中进士后,因为担心无法适逢父母而放弃从仕并回到家乡照料父母,直到双亲过世。再出仕时已是中年。而中年以后的其的几个断案经历,则让我们对其公正廉明的一面产生了一些疑惑。
武侠小说中关于包公断案的记载多为虚构,但有一件事属实。当时其治下村庄的一头耕牛被割了舌头,眼看活不长了。牛主人前来报案后,包拯命其干脆杀了耕牛,第二天便有人来举报牛主人杀牛一事(宋朝杀牛为违法)。包拯当即质问其为何割掉牛舌,此人大惊而招认。这看似歪打正着的举措实际上并不奇怪,而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逻辑中——割牛舌者为牛主人的仇家,在看到其宰杀耕牛后一定会“再接再厉”加以为难。所以凶手也算是自投罗网了。
但是这种简单的逻辑心理很快便随案情变化而暴露出其不足。在一次对犯人处以杖脊的过程中。犯人害怕受刑而暗自给主刑的小吏行贿,小吏便在公堂行刑过程中假装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吸引包拯的注意。包拯立即将其行为解读为是“仗势欺人”而对其惩罚,犯人则不管不问。纵观全过程,这正是小吏利用了包拯这一简陋而自负的心理逻辑以促使其自动放弃进一步深究内情,从而走进其预设好的陷阱。其目的也便达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此事的处置上,包拯的判决既超越了“国法”的约束,又用个人的道德判断凌驾于其上。所谓的“公正廉明”在这里也变成一个精神符号,而失去其实际意义了。

历史研习社


包拯包公当然公正,当然廉明,而且公正廉明到没有朋友,甚至亲友都不敢与他来往,离他而去。在那个借门生故吏受贿、借亲朋好友升官、靠你吹我捧抬轿、靠你遮我掩生财的时代,你要廉洁,彻底的廉洁,你就没有同仁,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亲人。所以,廉洁公正的包公,在那时是个异类,但正因为是异类,才有了他的闻名千古的名声。下面,说说包公这方面的故事。

朱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过包公年轻时的故事,他说包公当年在家乡合肥读书的时候,经常经过一个土豪宅第,土豪经常请包公和他同学李某进去做客,还留饭,包公次次拒绝了。有一次,土豪特备酒宴,郑重邀请包公和李同学去府上吃饭,李同学觉得盛情难却,想接受,包公却一口回绝,他对李同学说,将来我们万一学成,回乡做官呢?吃人嘴软,都是要还的!

李同学在他的说服下,也一起拒绝了土豪的邀请。说来也巧,许多年以后,包公真的回家乡做官了,合肥当时称庐州,他任庐州知州,由于以前没什么牵累,凡事都能公正,廉洁奉公之名由此起。

包公在端州的廉洁故事,曾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端州是今天广东肇庆,端州产名砚,是历朝贡品,地方特产,又是贡品级的宝贝,地方官当然会借此做文章,他们往往以多出数十倍的数目征收端砚,然后拿着这个宝贝去打点京城的大老爷们,为升官铺平道路,而且乐此不疲。

包公任端州知州,却自断这一升官捷径,他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将贡品以外的征收数目全部减去,京城老爷们要,一律不理,老百姓负担减轻了,因此记住了包公。而且,他严于律己,当了三年知州,“岁满不持一砚归”。历代这样的官吏少之又少。

包拯最恨以权谋私,宋仁宗面前的红人大臣张方平,廉价套购商人的住宅,利用权力渔利,包公弹劾张方平,一次没下台,再弹劾,直到对方罢官。他任开封知府时,那些皇亲国戚都不敢像往日一样耀武扬威,为什么?怕包公,包公从不因为对方是皇公贵胄而稍微忌惮手软,他毫不留情。

他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谁也别想在他那里通过以权谋私捞到好处,因此,“故人、亲党皆绝之”,离他而去。在人情和关系远胜过国法纲纪的官场,包公门可罗雀,显得那么孤立。但是,他孤独一生,却让历代的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


帝国的脸谱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臵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