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 學習,是 一 輩 子 的 事 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① 題:書寫,題寫。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北麓。

② 橫看:從正面看。

側:從側面看。

③ 識:認識;清楚。

④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⑤ 緣:同“原”,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這是一首說理詩,是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時所作。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寫的是詩人遊山的實景,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從正、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看廬山,看見廬山的百態,不盡相同。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在說理。為什麼人們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那是因為人們自己身處在廬山之中。

很小的時候,在課本上學這首《題西林壁》,老師大抵都是告訴我們,這首詩說的是“當局者迷”,“不識廬山”是因為“身在此山”。而我們仔細讀詩便會發現,前兩句詩人的觀點是在山外,而後兩句則是在山內。山內和山外視角觀點各不相同,對廬山的感受亦是迥然不同。

山內山外,更是代表一種立場,而當我們有一個固定的立場,我們的看法就會有所侷限,就會“成嶺”、“成峰”,就會“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真的讀懂《題西林壁》了嗎?


記得小學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講得是美術課上練習畫楊桃的事情。作者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畫得不像。

為什麼同學們會覺得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好笑,是因為在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裡,在他們的立場上,楊桃並不是五角星的模樣。而當老師讓那些覺得好笑的同學坐在作者的位置觀看時,他們也覺得楊桃並不是平時所看到的樣子,而像是個五角星。

很多時候,站在自己固定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的眼光都很侷限,不小心就會成為那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山中之人,只有跳出自己既定的思維,站在不同的立場,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 THE END ·


圖 | 網絡

文 | 野生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