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盲”和“瞎眼睛的”不同?

卷北


其实你只要再往后看一点一页,就会明白了。第四十页的后半段说:

「没有某种能力或有某种能力,并不等于那相应的『缺乏者』或『实有者』。

如果这样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话,第四十一页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

「被肯定或被否定的东西本身不就是肯定或否定。」

这应该就更好理解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立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实有者」和「缺乏者」的对立。「实有者」和「缺乏者」所表述的,是某个物体本应该有的东西的。比如作为一个人,本应该有视力。那么在人的视力方面,我们可以说有的人「实有」而有的人「缺乏」。


但是一个石头,本来就无所谓视力。所以我们不能说石头对视力是「缺乏」的。


「实有」和「缺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到某物,比如视力。那么视力是实有,而视力的缺乏叫做「盲」。这里的「盲」和「视力」一样,是个名词,而不是形容词,它指的是「视力的缺乏」。所以「视力」是实有者,「盲」是缺乏者。


「有视力」是人的一种状态,「眼睛瞎」也是人的一种状态。

「有视力」不等于「视力」,这应该很好理解。那么同理,「眼睛瞎」也不等于「盲」。

正如书中所言:

「盲是一『缺乏者』,是瞎眼睛的则是在一种缺乏的状况中,但并不是一『缺乏者』。」


我们可以换个更好理解的例子。


「好」和「坏」是对立的。

「好人」与「坏人」也是对立的。

但是「好人」不等于「好」,「坏人」不等于「坏」。


这里之所以会引起费解,主要是因为「实有者」和「缺乏者」这种对立本身引起的。


「好」与「坏」是一种相反者的对立,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二种对立。那么像「好人不等于好,坏人不等于坏」,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两方,是各自独立的,它可以记作A与B的对立,A与B是两种性质,这就不会相混。


但「实有者」和「缺乏者」对立不同,这种对立不是A与B的对立,而是「X」与「缺乏X」的对立。


在这种形态下,我们说「有X」不等于「X」,是很好理解的,正如相反者对立中的「有A」不等于「A」。


可是下一组,说「没有X」不等于「缺乏X」,就不如「有B不等于B」那么明晰了,日常的语言语义会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困惑。怎么会「没有X」不等于「缺乏X」呢?


实际上,这和「有X」不等于「X」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语言给我们造成了一点困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