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太平路西端和贵州路,在八十年代之前,是濒临海边的。所谓八大峡一代,那是以后填海造出来的。

以朝城路为界,太平路的最西段和贵州路的最东段,也就是十二中到汶上路,南侧的人行道,再向海边延伸不远,就是海滩。

我小时候,多次在这一带遇到路过的外国修女,身着黑白两色的衣服,包着头。那时,在贵州路路南靠海的一边,大约郓城南路那里,曾经有个教堂,修女大概是这里的。这个教堂的建筑,记得直到九十年代,好像还有。它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我六零年高一,还在它里面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一个什么会议,会后回校曾写过一篇汇报稿,题目好像叫做《一中无处不飞花》,题目依稀记得,内容全忘记了。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50年代在青岛拍摄的国产电影《海魂》,镜头里从太平路向12中方向望去,那时候还没“大坝”。

五十年代的时候,十二中门前直到汶上路这一带的海滩,是垃圾倾倒场。因为路面和海滩,有一个高度差,所以倾倒垃圾十分方便,只是向下倒,不会在地面上起堆。甚至走近到朝城路口铁路局门口这里,也看不到堆积的垃圾,只是鼻子能闻到,气味难闻。有一次,夏天,我到跟前往下看,烂西瓜皮,十分触目。就是现在的华天酒店那几座建筑的正下方。

向这里倾倒垃圾的,不是普通居民,这一带民居很少,而是当年的清洁队,应是现在环卫的前身。那时的清洁队,在东平路朝城路这里,路口的东北角,有清洁队的一个大院子,大门开在转角的位置,常年看到他们的院子里,停放了一排排的人力垃圾车。

后来,大约五十年代末,海滩这里的垃圾倾倒场不再使用,上面覆盖了干净的土,稀稀拉拉地种了树,还植了草皮。

大约六零年秋天,我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从团岛那边,沿贵州路,往这里搬运草皮。

直到六十年代初,大约六三六四年,这里才修整的比较整齐。人行道向南延伸一二十米,和路面一样高程,进行了绿化,有树有草,还有一个小亭子(图1)。其中小径和不种花草的地面,铺砌了预制的水泥砌块。还有石头长凳,供人小坐休憩。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图1,图片背景是12中教学楼,从铁路局对过绿地朝12中大门口拍过去。

从这里向下,大约三四十级台阶那么高,修了花岗岩铺砌的斜坡(图2),到达第二级,还修了两三米宽的通道(图3),从鱼台路那里一直到汶上路这里。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图2,在斜坡上边拍的。从这里向下,大约三四十级台阶那么高,修了花岗岩铺砌的斜坡,还修了两三米宽的通道。

第一级第二级之间的花岗岩铺砌的斜坡,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台阶,连通上层的绿地和下面的通道。也有调皮的孩子,不走台阶上上下下,而是从这个斜坡爬上爬下。还有手脚矫健的大青年,从这个斜坡走上走下。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图3,两三米宽的通道。

有一个时期,花岗岩铺砌的斜坡上,用红色油漆,涂写了大字标语。当时,我多次乘船路过这一带的海面,总能从船上看到岸边石坡上的红色标语。看不清什么字,但是知道那是标语。

这条通道距离海面有五六米高,类似现在的通道,有钢管护栏,有台阶通向水面。现在的通道,大大地向海边推进了,以前距离太平路和贵州路,没有这么远。

当时,那一带的居民,把通道旁边的大斜坡,以及通道脚下的护岸石坝,统称十二中大坝。

另外,那时的通道,还有绿地,就到汶上路这个位置为止。因为再朝西,一中墙外开始,贵州路的南面,有厂房和民居。一直到七十八十年代,这里先后有肠衣厂,软木厂,东风糖果厂。尤其东风糖果厂,她出产的槐花蜂蜜,枣花蜂蜜,她出产的花生板糖,花生酥糖,都曾风行一时。优质的原材料,精湛的工艺,时尚的包装,令人怀念。

「西镇记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这一带的民居,有许多是小洋房。它们朝街的院门都不设防,我和发小们经常从它们的院门进去,经过它们的小院,到院后的海滩上玩。记得后来有一个院子门口,还挂上了区某机关的牌子。

本文作者为网友“青春的岛”,岛城文史学者赵长汉老师,2013年12月16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近期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编部分赵老师的旧文,以此怀念这位城市档案论坛的良师益友!也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字与图片,与更多的读者朋友一起分享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