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翻遍整個中國篆刻史,恐怕再也找不出另一位比齊白石更加特立獨行的大師了。他是木匠出身,但他卻是民國以來中國近代篆刻史上不得不得的響噹噹的篆刻大師。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拄杖端坐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先生對自己的篆刻作品也自視甚高,先生自己在《印說》裡記的原話是:“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他遠近聞名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的畫作,但他卻自認自己的印要比畫好,足見他對自己的印有多自信。

齊白石先生32歲開始學印,先是從浙派丁敬、黃易的印譜(他的刻印經歷可見他的《白石老人自述》一書)開始下手,潛心學浙派是他的刀法根基,接著又學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這其實是他篆法、章法方面的再次修行,緊接著他從《天發神讖碑》獲得啟發,開創出了縱橫奔逸,大開大合的自家風格。

之所以說他特立獨行,緣故多來自於他自家風格確立之後,當時印壇一片否定之聲,認為他是“野狐禪”,稱他完全脫離了秦漢的根基。脫離了秦漢,這在篆刻圈來說,無異於離經叛道。但他自己不為所動,甚至乾脆刻了一方“不知有漢”的印章,表達志趣,如圖: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齊白石:不知有漢)

邊款裡他倔強地記錄道:“餘之刊印不能工,但脫離漢人窠臼而已,同侶多不稱許。獨松庵老人嘗謂曰:‘西施善顰,未聞東施見妒。’”但我們知道,有十幾年浙派功底的齊白石,怎麼可能沒有漢人氣息,他只是脫離了漢人窠臼而已,在他來說,正如他自己所說:“刻印,其篆刻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他所繼承的,正是秦漢人的創新精神。

齊白石刻印如何刻苦,學詩作畫如可用功,我們已經記錄過無數次,今天就讀他的一方印,我自作我家畫,如圖: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一、先說字法。

這方印的字法方面基本不需多說,倘一定要找出點話題,有兩點:1、“我”字的不規範。這明顯是個不規範的小篆字形,但白石老人恰就在這個“我”字上大下功夫,兩個“我”字,正是這方印的出彩之處,下面會說到;

2、作字的選擇。不管是選擇小篆,還是繆篆(或摹印篆),“作”的字形都沒有這麼簡單,為了章法需要,白石老人在這裡選擇了璽文(或者是金文、甲骨文)字形近似的寫法,理由很簡單,字形夠稀疏,這正是他需要的。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正在刻印的齊白石)

將不同的文字體系融入一方印,往往不是易事,但大篆刻家們往往有將它們融洽為一家人的手段,這是基於他們豐富的藝術經驗與紮實的藝術根基,

二、再說章法

這方印的章法值得細說:1、基於漢印的均分印面。印面六個字,最普通的印面安排方式,也是漢印最常用的安排方式,就是三列,每列兩字,所不同的,齊白石對三列的佔地位置進行了調整: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印面各字的分排)

這個調整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完全基於大疏大密(後面會說)。

2、兩個“我”字的強烈呼應。我這裡用了“強烈”一詞,是因為這兩個“我”字,齊白石大師將他的呼應作用用到了極致。在一方印裡一個字出現兩遍,如果這兩個字並不是疊著出現,通常就可以拿來用作呼應,如這方印的呼應關係:其一,兩個“我”字的自然呼應,如圖: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呼應的“我”字)

其二,突出的是,白石先生依靠印邊的幫助,又藉助其他字的字形,將兩個“我”字的右上角規劃出了相同的幾何圖案,這又是一層呼應,右上角我字藉助了印角,中部的我字藉助了作字的下橫,自字的左豎,形成了相同的幾何圖形,這顯然是故意經營出來的,如圖: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相同幾何圖形的呼應)

其三,這一條一望便知,就是兩個“我”字的末筆,這是這方印裡最顯眼的兩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筆,使這方印顯得格外生動,活力十足(斜線的作用,以前的文章講過),這兩筆突出,一眼看到,不再上圖強調,只順帶提一句,這兩筆相同的線條,篆法並不完全相同,這是章法中的“求異”。

3、大疏大密。這是齊白石從鄧石如、趙之謙(主要是趙之謙)那裡繼承過來的,即“疏可走馬,密不容針”,密處更密,疏處更疏,這是趙之謙總結出來的篆刻“不壞之寶”,是“秘訣中的秘訣”。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鄧石如疏密之作: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這一條,資料補充過來,之前說過,趙之謙在《銅鼓書堂集古印譜記》中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雙得強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石類然,無足異也。”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趙之謙疏密極致的作品:漢學居)

也就是說,篆刻章法找不到解決方案時,想一想疏密(或說聚散、或說虛實),問題差不多就迎刃而解了。學趙之謙學到精髓的齊白石當然不會忘了一聚一散: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章法上的“聚散”)

兩個“我”字壓緊了上半,拉長了尾筆,就是為了造成兩個字下部的大空,“作”、“自”兩字又故意拉長了上筆,造上了兩字上部的大空,“自”字又故意上提,造成下部大空與中部“我”字下部的大空渾然融合,與這些“大空”所對應的是“家”字、“畫”字、甚至是“自”字線條排疊所堆疊出來的密實與繁複,它們共同形成了視覺上的強烈對比,這種強烈對比,是這方印最突出的審美元素。

4、黏邊與接邊。

朱文印“接邊”,來自於元朱文印,這一點不用多說,因為這是元朱文印的特徵之一,朱文印“黏邊”或者“借邊”,則多來自於吳昌碩,是吳昌碩大師取資於古封泥的創造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吳昌碩:一月安東令)

關於妙處,請看吳昌碩大師黏邊與借邊共存的“一月安東令”。齊白石老人醉心於吳昌碩,曾言“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他自然不會忘了用黏邊之法,看這方印中的黏邊。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交待清楚的黏邊)

這是標準的黏邊,不是借邊,因為印邊與筆畫本身交代得很清楚,可以仔細觀察,貼邊的筆畫仍然是筆意清晰的。

三、稍說說刀法。

齊白石的印,刀法從來不用多說,我曾稱他的刀法是“殺意飽滿”的刀客之刀,縱橫恣肆,收放之間,全憑一股奔逸之氣。這得益於齊白石在刀法上下的長期功夫,當然也得益於他對《天發神讖碑》的理解。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齊白石在寫字)

再看一下放大版的印蛻,我們再說說對他的學習。

讀印: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齊白石:我自作我家畫)

關於對齊白石印的學習,我要多說的是這樣幾句:

我們學習齊白石的印,重在借鑑,卻不建議大家模仿,因為齊白石只有一個,他自己也說:“刻圖章不要學我,學我就是模仿,沒有好處。”這當然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齊白石的天才與生活積澱,一味創新,就只能學到他那種狂放、破壞的缺點,而不能達到他真正的才華與理想的高度。也就是說,只有達到了那個高度才配向規範之外討“法”,否則就根本沒有資格破壞那些規範,齊白石破壞了規範,可是他完成了比本來規範更為寶貴的東西。如果不能夠完成一個更為寶貴的東西,只是把規範破壞了,那麼就只有破壞的罪過,沒有完成的好處。

(【布丁讀印】之2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